在繁忙的硅钢轧制生产线上,有这样一位扎根一线忙碌的人——他就是新钢集团数智化部硅钢薄板自动化卷辅班袁建民。他虽然学历不高,却凭借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和勤勉务实的工作作风,在自动化控制技术领域深耕35年,不仅成为了同事们眼中的“老黄牛”“农民工”“急救员”,作为班组的“培训员”,在降本增效和技术创新方面更是取得了显著成效。
勤恳“老黄牛”,降本增效显身手
袁建民所在的新钢集团数智化部硅钢薄板自动化作业区卷辅班,是保障该公司生产顺行的重要一环。今年9月,十二万气柜提高转炉煤气利用二期项目时间紧、任务重,袁建民主动挑起项目改造的重任,带领团队进驻现场,每天忙碌至深夜,汗水浸透了衣衫。短短一周内,他们整改了两个PLC柜、3个子站,重新分配了400多个信号点位,布线整齐、接线规范,最终系统如期调试成功,项目按期竣工投运,赢得了用户的高度评价。
正是凭借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袁建民带领团队研发出了国家发明专利——“煤气利用自动控制系统和方法”,这一发明解决了热值自动配比难题,减小煤气热值波动,稳定了煤气热值,为实现加热炉自动燃烧和智能操控创造条件,不仅节约了能源成本,还提高了生产效率,仅此一项每年为该公司节约成本达393.6万元。
在降本增效方面,他费尽心思,在地坑液位改造项目中,他创新思路,根据不同水质,成功设计了合理的液位控制方案,每年节约10多万成本。优特钢酸洗线电气维护原先是由协力方承担,数智化部卷辅班接手维护后,袁建民组织班组成员主动承担,取缔了原维护的6名协力工,一年创效50多万元。
工地“农民工”,敬业奉献赢赞誉
为了保障优特钢产线的正常运行,新钢数智化部卷辅班袁建民带领班组骨干严格落实值班值守制度,常常值守至深夜23点。一天晚上,优特钢轧机生产突发状况,AGC缸无法动作,钢带厚度偏差就无法达到设定要求,严重影响了轧线的成品质量,袁建民得到消息后,深夜12点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经过仔细查找,确定故障在地坑接线盒内,地坑环境极其恶劣,油污遍地,散发着刺鼻的气味,但袁建民没有丝毫退缩,迅速戴好口罩及护目镜,毅然进入地坑排除故障,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地坑奋战,凭着过硬的技术最终排除了故障,轧机又欢快的运行起来了,为轧机生产赢得了时间,凌晨一点多,袁建民一身湿漉漉、粘稠稠的油污,疲惫的爬出地坑,被在场的操作工戏称工地的“农民工”。
抢修“急救员”,技术过硬保生产
每当生产线上紧急抢修的号角吹响,袁建民总是第一个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被称之谓“急救先锋”。
今年10月15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电气事故让钢二区5号机陷入了瘫痪,电缆与悬臂箱的烧损如同晴天霹雳,给生产带来了巨大压力。正在休假的袁建民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时间就是效益,每一秒的延误都意味着成本的增加。于是,他以最快的速度驱车赶往现场,顾不上现场环境的恶劣,毫不犹豫地投入到紧张的抢修工作中。在他的带领下,抢修团队如同一支训练有素的突击队,各司其职,协同作战,与时间赛跑,与困难斗争,最终在短短的一天时间完成了三天的工作量,钢二区5号机提前开机生产,为炼钢生产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班组“培训员”,技术创新结硕果
袁建民深知,要想让班组这棵大树枝繁叶茂,必须先从根系做起——那就是人的技能提升。于是,他别出心裁地在班组搭建起了一个实验平台,他还亲自设计培训课程,从理论讲解到实践操作,手把手教学,确保每位职工都能熟练掌握技能。“人人过关”“每季一练”“每周一问”等培训在班组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在维护工作中,袁建民带领班组成员开展技术攻关,对步进式加热炉取钢控制程序进行升级优化,彻底解决了加热炉坯料重量增加,导致出钢机出钢有难度且设备升级投入大的问题,《步进式加热炉重坯取钢模式的创新》项目,改进了加热炉重坯取钢模式,每年可节约能源消耗成本1000多万元,不仅为新钢降本增效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全国钢铁行业职工技术创新大赛获三等奖,目前还得到了国家专利局发明专利的受理。
在他的带领下,卷辅班的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煤气利用自动控制系统和方法》的发明专利,节约了能源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竖炉球团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项目荣获新钢集团技术改进四等奖,《优化轧机乳化液过滤控制系统,实现降本增效》QC成果获三等奖,《一种齿辊运行状态监控装置》的实用新型专利,则像是为设备请来了一位“私人医生”,随时监测、随时治疗,确保了该公司大生产的顺行。(万新东 严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