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夏杰生
从2024年初到当年11月末,朝阳联强轧辊有限公司(下文简称联强),生产经营工作就创了四个新高:一是轧辊铸造产量较去年同期激增32.58%;二是轧辊成品产量较2023年同期增长22.53%,轧辊成材率和收得率分别比2023年提高了10%;三是轧辊单量攀升20.5%;四是新开用户数量达17家,其中国内新增11家,国外市场更是成功开辟欧洲、南美洲等新兴市场,新增客户6家。联强在当前如此低迷的生产经营环境中,取得如此非凡业绩,堪称隆冬里的一束报春花迎着朝阳绽放,令人耳目一新。
在2024年12月25日这个严寒的日子里,记者怀着对联强这个既陌生又熟悉的轧辊生产企业的好奇心,乘坐高铁来到这里,采访了联强总经理孙建勋。
“三个抓手”定乾坤
记者:孙总,贵公司在如此艰难的市场大环境下,不仅抵御了市场冲击,而且实现了生产经营的逆势增长,取得如此骄人业绩?有何经验和奥秘?
孙建勋: 2024年联强的生产经营工作取得良好业绩的秘诀是:围绕“提产”;“强基”(增强基础);“创特色”这三个抓手开展研发和生产经营工作。
提产。就是扩大联强的市场规模以及在轧辊行业里的分量。因为规模是企业发展的标志,如果没有规模,也就没有市场的影响力。
强基。就是抓管理尤其是基础管理,强调制度建设。制度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制度,企业仅靠人治,靠随意地想办法,一个企业就不可能有一个好的发展方向,就不可能做大,也不能做强。
2024年联强完善了很多制度文件,有技术方向的,有生产方面的,有销售方向的,且都做了非常渐进式的完善导致基础管理越来越强。
这一年联强荣获“辽宁省民营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示范企业”殊荣。朝阳市仅此一家,一些上市公司都没竞争过本企业,辽宁省也只有12家。联强轧辊特别重视这个荣誉。因为它代表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方向,对于企业基础管理我们是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求和规范来做的。
创特色。就是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更进一步讲,提产是企业发展的标志;强基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创特色是企业发展的保障。
2024年联强轧辊在特色上做出了很多成绩,特别是在新产品、产品方法上有不少创新。尤其近两年联强一直做轧辊产品的转型工作。因为上游钢铁行业生产经营形势在当前大形势下是持续下滑,市场严重萎缩,导致整个轧辊行业也在所难免的受到波及。全行业轧辊订单从2024来也严重收缩,预计2025年,轧辊产量将缩减20%~30%,辽宁地区一些轧辊同行业,生产举步维艰!在这一低迷的生产经营形势中,联强没有迷航,更不会气馁!而是看到了下列中国钢铁行业转型发展的方向:
其一,是钢铁行业告别了房地产快速增长的时代,开始转型于交通行业,转向于制造业和高端的民生金属制品行业。因为这些行业对轧辊的消耗量的实际情况是,不降反增。其二,中国板带比在2024也增长到45%。其中有8000万吨板带产量是增量;其三,中国螺纹钢年产量反而降了20%。目前,全国螺纹钢产量每年降4000-5000万吨。以往中国螺纹钢曾经占到全国钢材总产量的60%,现在可能仅占30%,而且还往下滑。
抓住了上述三个发展方向,联强就不会迷航。
“三个方向”促转型
孙建勋指出:根据上述三个发展方向,联强轧辊制造业的转型就显得特别重要!
为此,联强确定了服务客户的下列“三个转型”:
一是发展特钢行业轧辊;二是精品棒线轧辊,三是优质板带轧辊。联强面向这三个方向进行产品三个转型,并取得显著成效。
2024年联强研发的板带轧辊和特钢轧辊产量基本达到了75%。例如,我们针对中信泰富特钢公司的生产和产品特点,针对性地开发出专用轧辊,实轧效果远超供货协议规定的过钢量,达到要求产量的1.5倍,在国内一举夺冠,为客户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此,联强正在为这种轧辊及其生产技术申报专利,一旦申报成功后,会面向特钢行业全面推广这种轧辊,更好的为国内外高端客户服务。如此运作,联强轧辊的特色就有了。可以说,特钢轧辊、高速钢精品棒线轧、优质板带轧辊,是联强创特色所结出的硕果,也是公司“三个转型”的具体内容。
在特钢企业客户的拓展工作中,生产轴承钢质量最好的是中信泰富公司,生产高温钢的抚顺特钢,生产抽油杆钢的XX特钢公司,生产优质硬线的邢台钢铁公司等企业,都已经成为联强轧辊的战略合作客户。联强的经营理念是,告别“生死竞争,追求生态共存”的科学发展观。我认为,这两个不同的经营概念和理念。同行业不应该长期处于你死我活的竞争状态,这不利于行业加快发展,更不利于企业自身目标实现。追求“生态共存”是共同应对环境,使原来互害的双方变成互利的双方。联强从不和同行业降价竞争,不参与“内卷”,而是按照自己的特色自我发展,即,保持生态发展。这样做的目的也是想让整个轧辊行业能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树一个典型标杆,起一个导向性作用。“生死竞争”就是降价,如果轧辊企业生存到必须靠降价来维持的话,将是非常痛苦的!联强开发优质特钢轧辊的初衷,就是力争靠优质优价来保证供需双方的长远利益。
轧辊质量提升了,客户降本增效了,轧辊企业获利发展了,社会资源节省了,难道这不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吗?
“三个面向”闯天下
记者:为何强调要将“三个面向树标杆”愿景,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
孙建勋:轧辊行业作为传统制造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半手工、半机械方式这种传统落后轧辊生产模式已经不能跟上时代脚步;数字化转型将是轧辊制造企业必须面临的现实。
根据上述认识和理念,孙建勋开创性地提出,将全面“打造面向客户、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高端绿色数字化新型制造业标杆!”的这三个面向,作为联强发展愿景;将实现装备机械化、装备自动化、制造信息化、运营数字化,作为联强轧辊分四步走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升级方针;致力于研发核心技术,将传统的生产设备进行装备升级,作为公司未来数年的战略目标,进行全面推行。
孙建勋认为:摒弃恶性竞争,提倡生态发展,就是联强与行业共存共生下去!共存,是指现在要能活下去,共生,就是迎接未来!不践行上述“三个面向”,就难以找到客户,没有客户就没有未来,就没有市场!如果没有未来,还要世界有何用?
孙建勋进一步阐述:联强的企业价值观是“三让文化”,即,让忠诚的人获得尊重,让奉献的人获得利益;让上进的人获得机会;这是联强的价值观联强还根据行业的特点推出了5324管理模式。5324是联强独特的管理模式,是实现“三个面向”的具体举措。
所谓5324 ,就是五定、三改、两奖、四提升。
何谓“五定”?生产中的产品和工件都叫件。五定,就是件定位,件定法,件定薪,件定机,号定班。在联强,产品一生产出来,它的运行路线都是固定的。
何谓“三改”?就是工艺加工工艺的跟踪改进,样板图纸管理的改进,以及附件和加工设备的效能改进。
何谓“两奖”?就是在分厂里面建立奖励制度。首先,当月产量的个人优胜奖;第二,当月最优秀的工人应荣获最大的优秀进步奖,两个奖励长期设立,每个月雷打不动都要执行。
何谓“四提升”?是针对工人水平的提升而言。即,对标提升、内部交流提升、培训提升、比武提升。
欲实现“三个面向”,企业的干部、员工,每天都想着作怎么开展技术创新。要创新,每家轧辊制造企业就必须搞出有特色的轧辊产品。你种草莓,他种杏,我种桃,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没有“内卷”的事,如果联强搬迁到朝阳市这3年不搞产品转型,还抱残守缺,只生产棒线轧辊产品,那么,联强就不存在了!因为没有市场啊!
记者:用数字化改造轧辊生产业,联强还有什么新的理念和行动?
孙建勋:有很多思路,且这些思路源自市场需求。联强轧辊开展了全面推进企业生产数字化建设工作。他们从每个生产节点开始数字化升级改造,把点连成线,把线连成面,最终实现从订单管理、客户管理到产品工艺管理、检验数据查询、炉前成分调整、生产过程数据查询、原材料库管理、工装库管理、人员信息管理、热处理自动控制、加工工序自动成型等功能,从而全面提升生产效率与质量,全面实现了联强轧辊专精特新型企业建设。例如,联强目前正在做的喷涂机,原来是手工,工人拿着像墩布一样的东西沾,涂在轧辊行腔的内壁上,我们现在在做一个全自动化的喷涂,自动喷涂,效果又快、又好、又匀,又低成本,使喷涂的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提升一个档次。联强想把轧辊行业的传统生产模式通过技术改造进行革命性颠覆,这就是我的想法。
记者:怎么颠覆?
孙建勋:改变传统手摇力推生产方式。再不改变传统生产方式,轧辊行业将来可能就没人干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联强专门成立了信息化部来具体实施改造升级。轧辊行业想通过控制价格来获得利益是不可能的,只有按照市场的需求,与时俱进,用符合社会的需求,和当时技术水平的方式来生产,才能被市场所接受。
孙建勋认为:现在很多企业搞个大屏幕,就称数据化。其实,数据化必须赋能,在生产过程中增值产生推动力这叫价值,而不是出一个表格,建一个终端就能解决的问题。不在创新上想办法,只想墨守成规,只想通过既有的力量维持既有的利益,这个是不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也不符合市场规律。这是目前大多数轧辊企业的现状,而联强是想通过完善内质生产力把竞争提升一个档次,这是市场竞争最核心的东西。所以联强就浇水、施肥,把我们棵胡杨在大沙漠长好,先做好自己。而且我们能预感到:2025年联强的生产经营形势肯定是一路向好,比2024年强得多。这就是联强独树一帜,独具特色的发展理念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