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钢铁公司物流运输部张争坐在电脑前,工装裤上沾着星星点点的铁屑,手里的笔在图纸上游移。“这里再加装两组振动筛,就能把筛分效率提升30%......”
故事要从半年前说起。在废钢堆场,张争发现吊车司机老周正对着堆积如山的废料发愁。“张争,这批船运废钢再卸不下,码头又要滞期罚款了。”顺着老周的手指望去,1500吨的破碎废钢已超出库容极限。这个场景刺痛了张争——作为公司废钢管理的“活地图”,他清楚知道每个堆场的痛点。
在他携带的笔记本上,记录着张争半年来巡查的190个足迹。这个习惯始于某次夜巡时发现的蹊跷:某车间角落的废钢竟有3种不同流向标记。“就像血管里的红细胞乱窜。”他这样形容当时混乱的废钢物流体系。此后三个月,他带着团队走遍99个堆存点,他们用图纸重新规划出39个标准化网格节点,形成网格化动态监测报告47份,构建起"15分钟响应圈"的即时回收网络。
真正让大家对张争刮目相看的,是去年秋天那场“废钢革命”。为提升效率和效益,该公司提出了“废钢不落地”的要求,当时辅材作业区多数人都觉得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张争却从食堂打包的饭盒获得灵感:“既然饭菜能标准化分装,废钢为什么不能?”
他带领团队开发的模块化打包工艺,让轻薄废钢像压缩饼干般规整,单日处理能力增加40%,让装卸工李师傅的工作量减少了一半。
在该公司1500吨级固废仓库里,张争的智慧正在持续发酵。通过自主设计的“潮汐运输法”,船运废钢卸载时间缩短65%。他通过动态堆垛算法将库容提升至4000吨,同步开发智能调度系统,实现“来料预警-仓位分配-出库响应”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现在仓位预警系统就像'钢铁导航',再不用凭经验瞎猜了。”铲车工说道。
而仓库东侧新架设的振动筛分系统,是他和陈乾一起自主设计多级振动筛分系统,正以每分钟20次的频率筛出价值247万元的可用资源,金属撞击声仿佛在演奏工业交响曲。
夜幕降临,远处江轮的汽笛声里,火红的钢水将他的影子投射在仓库墙面上。对张争来说,最大的成就感永远来自次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亮那些整齐码放的“钢铁积木”,他知道,这座钢铁丛林正因创新而焕发新生。(李超群、赖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