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方大萍安钢铁安源轧钢厂棒线车间,一架架轧机高速运转,火红的钢坯如长龙穿梭。在这充满力量与节奏的生产线上,总能看到一个沉稳而忙碌的身影。他时而俯身贴近高速运转的齿轮箱,用听棒仔细辨别细微的异响;时而蹲在地上,专注地检查轴承的间隙;时而在控制室电脑前,与同事讨论着某个技术方案。他就是该厂棒线车间的设备技术员周邦根——一位扎根钢铁生产一线16载,用精益求精的“匠心”和锐意进取的“创新”,生动诠释新时代产业工人风采和共产党员责任担当的“钢铁匠人”。
十六载淬炼“钢铁匠心”
2008年,周邦根怀揣着对钢铁事业的热情加入方大萍安钢铁。起点是维修厂的一名普通钳工。面对一张张复杂的图纸,他没有丝毫退缩。他把每一次检修都当作学习的课堂,把每一台设备都当作钻研的对象。凭着一股“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韧劲和“勤学苦练”的狠劲,他在实践中迅速成长,从一名“生手”逐步淬炼成技术精湛的骨干。
2016年调入安源轧钢厂高棒车间担任综合维护工后,他更是一头扎进生产最前沿。在生产的不断进步中,他积累了丰富的一线设备维护经验,对设备的“脾气秉性”了如指掌。2019年转岗设备管理,是他在专业领域的又一次跃升。他不再满足于“救火式”维修,而是运用系统性思维,着力构建车间设备维护的常态化、预防性机制,使车间设备故障率大幅下降。2023年挑起棒线车间设备技术员的担子后,面对全新的棒线切换轧制模式,他将管理推向精细化新高度。他大力推行设备“周期更换、润滑、紧固”标准化作业,严格执行“机光马达亮”的现场管理标准,在切线时间不断缩短的快节奏下,设备作业率稳步提升,其中,2024年“操检合一”误机时间比2023年下降64%,并有6个月实现设备零误机。
党员就要啃下“硬骨头”
“党员就要在攻坚克难中打头阵!”这是周邦根常挂嘴边的话,更是他行动的指南。面对严峻钢铁行业形势下的成本压力,他想办设法控制好备件消耗的“大头”。
减速机是生产线的关键设备,其备件成本高。周邦根带领团队“望闻问切”,找到症结,开出“药方”:加强周期性加油润滑,增加减速机压板防松措施,用管理的手段,使加热上料地辊、出炉地辊、分钢辊道减速机的备件消耗量大幅下降。
2号冷剪机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为此,周邦根主动参与其大修,消除冷剪剪切间隙不稳定的顽疾,并制定了严格的刀片间隙控制标准。功夫不负有心人,改进后的冷剪刀片使用寿命延长到了原来的2倍,这意味着刀片消耗量直接减半,效益立竿见影。
周邦根深谙“节约一分不嫌少”的道理,大力推行设备修旧利废。针对磨损的冷剪下刀片,提出外委修复二次利用。经过专业修复的下刀片性能可靠,完全能满足生产需求。2024年全年,新冷剪下刀片实现零消耗,仅此一项,相比2023年就节约成本14余万元。
在周邦根眼里,降本增效没有终点,每一个废弃的零件都可能蕴藏着重生的价值,而他的责任,就是把这些价值一点一滴挖掘出来,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小改小革”撬动“大提升”
在周邦根的观念里,“生产中的问题就是攻关的课题”。他坚信“小改小革”并不小,其中蕴含着解决大问题、创造大效益的能量。多年来,他累计提出合理化建议30余条,其中10余项经公司专业部门评审后付诸实施,落地见效。他总是说:“党员就该比别人多想一步,多干一点。”
2024年,他针对冷床区域影响成材率的痛点,组织攻关。通过对冷床对齐辊的主动辊与从动辊分布进行优化改进,提升了钢材在冷床上的对齐精度,由此,Ф12mm和Ф14mm规格钢材的头部剪切长度,从原来的300mm降至100mm,降低了切损,成材率提高了0.01个百分点。这0.01的提升,对于棒线每月产材11万吨来说,节约的成本并不是一个小数目,而方大萍安钢铁轧钢成材率已位居全国对标企业领先水平,0.01的提升更意味着高水平的突破。
冷床横移小车频繁出现“挂钢”故障,不仅影响生产节奏,还加速了备件磨损。周邦根仔细观察分析,他主导实施了“增加托臂定位支撑”的改进方案。改进后,小车运行更加平稳可靠,“挂钢”故障率大幅下降,不仅降低了相关备件的消耗成本,更减轻了操作员工的劳动强度和安全风险。
就连看似不起眼的加热炉上料地辊轴承座冷却水管,也逃不过他的“法眼”。原管路布局不合理,金属软管常被炉口高温烧坏。周邦根通过优化管路走向和防护措施,有效避免了软管被高温烧坏,改善了轴承座的冷却效果,一举解决了加热炉口经常漏水的顽疾。
这些源自一线、服务一线的“小改小革”,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推动企业提质增效的动力,生动诠释了“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深刻内涵。
“把每一项平凡的工作做好,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就是践行共产党员初心使命最好的答卷。”作为一名党员,周邦根始终初心不改。作为车间“技术党员突击队”的骨干,每逢大检修或设备改造,他总是冲锋在前。他以过硬的技术和忘我的奉献,成为攻坚战场上最可靠的力量之一。为做好技术传承,他主动与新入职员工“结对子”,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多年积累的设备维护经验和故障诊断“绝活”。他以厂为家,与设备为伴,用出色的工作业绩,生动践行了“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铮铮誓言。(李婀芬 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