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个有限空间安全标识牌,一周内必须挂好!”9月初,接到紧急通知的河钢集团张宣科技球团产线作业长李研民立刻召集班组长大会。统计显示,五个班组共需140个标识牌,新材料采购不仅成本高,工期也赶不及。“咱们自己动手!”支部书记李晓亮接过话头,“用库房里的废旧PVC宣传牌做基材,我刻模具、大家喷漆,保准又快又省!”这个“变废为宝”的提议让会议室瞬间热闹起来,组长赵润明拍着大腿笑:“这主意绝了!既解决成本,又把废品变成‘安全盾牌’!”一场“降本增效+安全生产”的攻坚战就此打响。
散会后,李晓亮直奔库房翻出废旧PVC宣传牌——这些淘汰的牌子硬度够、防水耐晒,裁剪成30cm×40cm的标准尺寸正好当牌基。他又找来硬纸板,摊开在桌上勾勒图案:“先用纸板刻模具,再买红、白、黑三色喷漆,喷字时按模具镂空处操作,既省材料又能保证清晰耐用。”说着,他拿出珍藏的美工刻刀套装,七八个刀片都是用了多年的“老伙计”。
画样、定位、下刀,李晓亮屏住呼吸,指尖的刻刀在纸板上游走。“‘有限空间’四个字的横撇捺得连住,不然喷漆会漏色;警示图标线条要流畅,工人老远才能看清。”他时而皱眉端详纸板,时而用铅笔修改细节,连同事喊吃饭都摆摆手:“等会儿,这个‘注’字的点快刻好了!”直到暮色漫进窗户,他才直起身,举起刻好的模具——白色底板、红色“有限空间”字样、黑色警示图标,轮廓分明,连图标里的小人轮廓都清晰可见。“成了!”他揉着发酸的手腕,眼里闪着光。
“老马,模具好了!”李晓亮把模具递给马宏彬,反复叮嘱步骤,“先喷白色底漆,干透后用模具喷红色字,再换模具喷黑色图标,上下部分必须用纸遮挡,千万别混色!”马宏彬立刻召集5名职工扎进库房:小王负责裁剪遮挡纸,老张管底漆,他自己戴手套举喷枪。白色底漆均匀覆盖PVC板,红色字样在模具镂空处“跃然板上”,黑色图标则像印章般精准落下。“这活儿考验耐心,喷快了流漆,喷慢了起皱,一天最多做40个。”马宏彬擦着汗说。
三天后,当最后一块标识牌喷完晾干,马宏彬拿着成品走到李研民桌前,沾着彩漆的手轻轻放下:“主任,140个,一个不少!”牌面上,红白黑三色分明,字迹刚劲有力,图标清晰醒目,完全不输成品标牌。
“这哪是普通标识牌?是大家的智慧和汗水!”李研民拿起一块标牌对着光端详,“用废旧材料省下近3000元,还提前两天完成任务——你们用刻刀的‘毫米级’精度、喷漆的‘分毫不差’,诠释了什么是‘爱企如家’的担当,什么是‘创新创效’的匠心!”
如今,这些带着“手工温度”的标识牌已悬挂在各设备人孔门上,红底白字的警示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不仅筑牢了安全防线,更成了职工们“守初心,勇担当”的生动注脚。(董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