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金秋十月,家国同庆。当大多数人暂别工作岗位,享受中秋团圆、国庆假期的惬意时光时,钢铁生产一线,依然跃动着无数忙碌而坚定的身影。
炉火依旧炽热,轧机依旧轰鸣。为了保障生产线顺行,为了兑现订单承诺,更为了国家重大项目和产业链的稳定运行,数以万计的钢铁劳动者选择坚守一线,与钢花为伴,以高炉为邻。他们用汗水诠释奉献,用行动书写担当,将个人对团圆的期盼、对假期的向往,默默转化为对岗位的恪守、对企业与国家的忠诚。
本期综合要闻版推出“‘双节’我在岗 生产不停歇”特别报道,将笔触对准这些最可爱的奋斗者,从他们的故事中感受那份“舍小家、为大家”的质朴情怀,触摸中国钢铁工业在节日里依旧奔腾不息的强劲脉搏。
“国庆在岗,我和你们一起!”
本报通讯员 李婀芬
在人们享受国庆中秋长假、与家人团聚的时刻,方大萍安钢铁的生产一线却呈现出一番紧张而有序的景象。数千名员工默默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以钢铁般的意志和火热的干劲,保障着生产的稳定顺行,用辛勤与汗水诠释着属于劳动者的“国庆红”。
10月1日晚班,江西省萍乡市首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湘东轧钢厂的朱增玲提前来到高线生产现场。他仔细巡视整条生产线,查看坯料库存,检查设备运行状况,核对上一班的质量记录,不放过任何一处异常。在进班会上,他特别强调:“必须确保生产安全顺畅,轧制直径12毫米盘螺班产量不能低于800吨,要重点关注粗中轧的料型、导卫和接手。”在他和横班的共同努力下,整个晚班生产井然有序。
10月1日清晨,湘东炼铁厂高炉车间主任孙先科如常出现在主控室,开启节日里忙碌而平凡的一天。他紧盯屏幕上炉温、风压等关键数据,向工友强调:“高炉24小时不能停,国庆节期间更要稳住参数,不能有半点马虎。”随后,他戴上安全帽走进现场,仔细检查炉体密封与管道阀门,严防“跑冒滴漏”。他的身影穿梭在车间各处,以坚守诠释责任,用行动守护高炉的稳定顺行。
10月1日清晨5点30分,安源炼铁厂4号高炉炉长徐海敏踏上高炉平台,逐一检查风口、确认炉温趋势、核对晚班数据。对讲机里传来各岗位的汇报声,与设备运行的轰鸣声交织成一首劳动的晨曲。站在沟槽边,1500摄氏度的铁水裹挟热浪扑面而来。“高炉无休,我亦坚守。”这句话在炼铁人心中重逾千斤。副工长刘俊举着取样勺喊道:“铁水物理热达标,渣铁流动性良好!”熊熊炉火与奔涌的铁水,正是他们献给祖国最赤诚的生日礼物。
10月1日白班,在物流运输部湘东生产区,铁水罐维修班班长文永峰正在对故障铁水车进行检查。他手持扳手,对车轮、车轴、轴承等部件进行快速拆解,对损坏的油缸、油管、液压站阀门等进行更换,从零部件清洁、尺寸校准到组装调试,每一步都细致入微。“铁水车是铁水调运过程中的重要设备,多一分细心,就少一分风险。把好设备运行每一道质量关,是我的职责。”文永峰说。
迎着晨光,安源轧钢厂工艺技术员胡新杰走上生产线,开始每日的工艺质量巡检。他的目光扫过每一处细节——控制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冷却水喷淋的均匀度、钢材表面的色泽与纹理。他时而倾听轧机运转的声音,时而用手电查看轧件表面,时而用游标卡尺测量轧件尺寸。“胡工,国庆加班呢?”有工友大声招呼他。胡新杰笑着回应:“国庆在岗,我和你们一起!”他看着钢坯在眼前化作一条条“火龙”在辊道上前行,那炽烈的红色,与厂房外悬挂的国旗,交相辉映。
在动力厂,2024年度公司劳模、动力厂生产科科长周成霖一来到岗位上,就打开电脑认真查看报表,了解全厂发电机组运行状况。在35兆瓦发电站主控室,他叮嘱集控运行工:“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让发电机组满负荷运行,尽可能地多发电、发好电。”他介绍,2025年以来,动力厂发电量持续攀升,月度日均发电量已连续5个月刷新历史纪录。“当前钢铁行业回暖,企业用能需求加大,我们要锚定日均发电量305万千瓦时以上目标,进一步挖掘内部潜力,争当降本增效排头兵。”他强调。
10月1日中班,湘东炼钢厂连铸1号机座台上,机长邓兵早早到岗,为开浇做准备。供水、仪表、水压、氮气压力、电机电流……一切正常。随着大包回转台上钢水,他立即带领中浇工开浇,精准控制结晶器液面,稳定拉速。每浇一炉钢,他都密切关注钢水温度与生产进度,与转炉值班长协调炉机配比。一个班下来,他不知在平台上往返多少次,汗水浸透工装,脚步丈量着对连铸机的每一寸责任。当最后一炉钢水顺利浇铸,钢坯整齐排列在冷床上时,邓兵的脸上终于露出欣慰的笑容。
在安源炼钢厂3号连铸机大包平台,大包工刘德祥全神贯注地测量中包温度。他一手挡脸抵御高温,一手稳稳持枪测温。显示器显示1535摄氏度,他迅速记录,随后测试大包断电关包,检查三联滑系统运行。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无误,每一个环节都严谨细致。大包浇毕,他又迅速操作机械手臂,卸套管、装油缸……一系列动作娴熟利落。火红的钢水炙烤着他黝黑的脸庞,而那坚毅的眼神中,是30年来不变的果敢与担当。
在制氧厂,工人们以岗位为阵地,守护着氧气的稳定供应。“节日期间保障供氧安全,是我们的重要责任。”主控室内,员工紧盯屏幕数据,精心操作,确保氧气产量稳定、纯度达标;厂房内巡检线上,员工细致检查设备温度和压力是否正常,杜绝安全隐患。对于他们而言,生产的连续性关乎公司经济效益,一刻也不能中断。
检测部产品检验班班长彭凤,国庆节依然准时出现在安源生产区成品库区。她走走停停,专注巡视,时而检查表面质量,核对标牌;时而拿起量具,精准测量尺寸。从光谱分析到机械性能检测,从金相检验到成品抽查,她深知手中“尺子”的分量——衡量的不仅是产品合格与否,还是企业的信誉。“生产节奏可以调整,质量标准绝不能打折扣。”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最朴实的行动。
不管是在生产现场,还是在智能管控中心内,该公司生产指挥中心的调度员们24小时轮班坚守。他们时刻关注屏幕上各项参数的变化,精准协调冶炼、轧钢、原料与成品运输等各环节,确保铁水从高炉到轧机衔接顺畅。他们不仅要确保生产顺行,还要应对突发状况,及时快速协调处理,是节日生产平稳运行的“中枢神经”。
在建材配送公司钢筋加工厂房内,没有节日的松弛,只有设备的轰鸣与工人忙碌的身影。在数控弯曲机前,员工稳稳操作,显示屏参数跳动,坚硬的钢筋依订单要求弯折成型。“客户订单就是命令”,每一件成品都承载着责任。钢筋铁骨的铿锵节奏,正是向共和国华诞最深沉有力的献礼。
与此同时,方大萍安钢铁营销战线的员工放假却不停工,保证原料供应和产品正常发运;安全战线的员工,24小时轮流监护,排查安全隐患,守护生产安全;还有一群默默奉献的食堂后勤人员,精心为一线员工烹制热乎可口的饭菜;值守的保卫人员,时刻维护厂区秩序;驻外交流员工,更是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时光,毅然坚守岗位,完成公司交付的任务。他们虽不直接面对钢花铁水,但他们的付出同样温暖而有力。
国庆期间,方大萍安钢铁数千名员工用辛勤的汗水和无私的奉献,绘就了一幅“钢铁国庆红”的生动画卷。从高炉到轧线,从调度到后勤,每一位员工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以实际行动向祖国献上最深情的祝福。他们是节日里最动人的风景,更是企业高质量发展最坚实的基石。
举国同庆时 产线“质”为先
——邯钢邯宝热轧厂假期管线钢生产现场见闻
本报通讯员 王欣 宋超
国庆假期,河钢集团邯钢公司邯宝热轧厂生产车间里,轧机轰鸣、昼夜不息——这里正在全力完成出口管线钢X56M-G5PS的轧制任务。从热浪滚滚的加热炉到繁忙有序的卷取机,干部职工坚守岗位,用对每个参数的较真、对每道工序的严谨,为“中国制造”保驾护航。
10月1日凌晨3点半,坚守在该厂加热炉岗位上的李爱国拿着测温仪在炉口来回移动。“出钢温度差5摄氏度都不行,这钢板要用于制造国外的供水管道,参数必须控制精准!”
“国庆生产也不能断档,必须保证生产连续性。合金元素没充分固熔,后续轧制全白费。”当第一块符合温度要求的钢坯缓缓“走”出加热炉时,李爱国在记录表上郑重签下名字,指尖还沾着炉口带出的热气。
此时,粗轧岗位主操工荆哲,抬头看着监控屏幕上板坯头部出现轻微翘头,立刻按动控制面板上的按钮,熟练地调整参数。只见,立辊稳稳“扶”住了板坯,板坯表面的氧化铁皮被全除鳞系统喷出的高压水冲得不见踪影,平稳地进入精轧机,荆哲舒展开了紧锁的眉头:“粗轧工序要是出了镰刀弯、翘扣头,就会给精轧工序‘出大难题’。国庆在岗,我得把好第一道关。”
精轧操作面板前,轧钢作业区作业长杨才举紧盯着监控画面里正在穿梭的带钢,侧身叮嘱身旁的操作工:“一定记住,带头要是微翘,立即按规程调整压下率,不能有半点差错啊。”他的话音刚落,带钢头部出现微翘,他立刻示意操作工调整参数。就在前一天,杨才举和团队用3个小时检查所有机架出口导台,紧固螺栓,给角度偏低的活套加垫,同时组织职工再次熟悉操作要点。“产前检查非常重要,这批出口管线钢是加急订单,我们一定要做到万无一失。”杨才举坚定地说。
卷取岗位是品质控制的“最后一公里”,卷取班长苗金龙一上夜班就没停下脚步。按照工艺要求,他逐一检查层流冷却集管,关闭23组侧喷和横喷,温度计显示水温28摄氏度,刚好达到预设标准。
苗金龙介绍:“为了保证这个温度值,我们提前12小时联系调度员降低蓄水池水温,开3台泵进行预冷,就怕差一点,造成质量波动。”因为水温超过32摄氏度就得停产,他每隔10分钟就测一次温度。当第一卷出口管线钢进入卷取机时,苗金龙紧盯着屏幕上的镰刀弯数值,及时微调侧导板。当卸卷小车靠近时,他突然喊停:“位置偏了,宁高勿低!”操作工迅速调整压力,确保钢卷内圈只与芯轴下沿接触。钢卷稳稳卸下,托盘缓缓驶向成品库。
10月1日早上7点30分,晨光透过车间高窗洒在轧机上,金色的光线与钢卷的金属光泽交相辉映,轧机的轰鸣声依旧铿锵有力。在厂调度会上,杨才举难掩兴奋,高声汇报:“夜班顺利轧制准备出口的128卷、4100吨X56M-G5PS管线钢,质量全达标!今天开了个好头,我们轧钢作业区有信心高质量完成10月份3.5万吨管线钢的生产任务!”
中秋里的“三色”坚守
本报通讯员 赵雪萍 许卫萍
又是一年中秋至,又是一轮团圆时。然而在这浓郁的节日氛围中,陕钢集团龙钢公司有这样一群钢铁人,他们选择在岗位上默默坚守,怀着对职责的敬畏,以“红”的赤诚、“黄”的坚守、“蓝”的担当,在钢铁与炉火的交响中,绘就了一幅钢花映日、别样温暖的动人画卷。
赤诚“红”——
守护设备的“中枢卫士”
“越是节日,越不能让设备掉链子。”10月6日清晨7点,炼钢厂机电党支部书记刘卫东已穿戴好工装,手中的点检表上,关键设备的检查要点早已用红笔标注清晰。他穿梭在电气控制室与设备区域之间,在变频器运行的细微嗡鸣里,他能精准捕捉异常声响;配电柜温控屏上的数字每跳动一次,他都要在记录本上反复核对;紧固电缆接头时,他总会多拧半圈。“设备稳了,生产才能顺,这节日里的责任可不能松。”他感慨道。
面对生产中的难题,他牵头成立党员创新小组,一头扎进“转炉氮氧混吹模式试验”和“钢坯数字化”攻关中。试验期间,他坚守在炉前操作室记录参数到深夜;在攻关阶段,他又带领团队反复调试程序。
如今,机电党支部85%的党员都主动加入创新项目攻关中,“党员带头干、全员跟着上”的氛围在中秋的晨光里格外浓厚,推动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严谨“黄”——
筑牢防线的“安全哨兵”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身着亮黄色安全服的安全员刘庆辉已带着检测仪器,出现在煤气管道旁。他弯下腰,手中握着那根自制的“检漏工具”——一根细长的金属杆。他动作缓慢而专注,沿着管道一寸寸挪动,目光紧紧盯着接口处。“节假日大家容易分心,我们的安全弦更得绷紧,半点差错都不能有。”他语气凝重,额角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
这一天,他把巡检范围扩大近半、频次翻倍。在高温区域,他弯腰检查防护栏牢固度;在能源管网旁,他踮脚擦拭压力表表盘、确认指针稳定;在特种设备存放区,他逐一核对运行记录;在消防栓前,他拧开阀门测试水压,见水柱平稳喷出才放心。在安全学习时,他结合案例强调风险点;在作业交底时,他手把手纠正不规范操作。那抹亮黄色穿梭在生产区域,如同跳动的安全警钟,守护着厂区平稳运行。
担当“蓝”——
奋战一线的“钢铁脊梁”
转炉前,高温扑面而来,炉前工张凯头戴蓝色安全帽,正全神贯注地盯着炉口。
“钢水温度差一摄氏度,后续生产都得受影响,过节更不能马虎。”他手持钢钎,轻轻探入炉内,凭借多年的经验判断钢水状态。作为车间里的青年技术骨干,他用3年时间熟练掌握了转炉配料计算、红外测温、快速取样、精准磨样等全套操作,比同批入职的人员提前半年独立上岗。“1645摄氏度,偏差值在允许范围内。”他对着对讲机清晰报数,手中的测温枪刚从炉口收回,枪身还散发着灼人的余温。
“出钢完毕!放挡渣锥!”随着指令传来,张凯弓步沉腰,双手紧握3米长的投放杆,稳稳向前推进。挡渣锥沿着轨道精准落入钢包,动作一气呵成。此时,车间里弥漫着物料与合金在高温中交融的独特气息,钢水从炉口倾泻而下,宛如一条金色的河流,而张凯就像这条河流的守护者,用扎实的技术确保每一滴钢水都符合质量标准。
日光渐渐西斜洒满厂区,照亮了“三色”身影。这个中秋,他们虽未与家人团圆谈笑,却用坚守与担当,在钢铁洪流中书写了最动人的奉献篇章,绽放出别样温暖的光。
“轧线夫妻”的隔屏中秋
本报通讯员 张建 赵居新
10月6日中秋夜7点,山钢股份型钢厂小型车间轧钢丙班班长王鸿波举着手机在客厅转圈。镜头里,两个孩子举着月饼蹦跳:“妈妈,吃月饼呀!”屏幕那头,同在一个车间的妻子颜晓梅安全帽还没摘,轧机的轰鸣声从听筒里涌出来,她笑着擦了把额头的汗:“你们吃。孩子们,看看妈妈这儿的钢花比月亮亮呀!”
这是他们在岗位上度过的第10个中秋。
10月6日凌晨3点的小型车间,王鸿波的手电筒光束在轧线上扫来扫去。H200型钢的氧化皮压痕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他猫着腰在粗轧机旁蹲了半小时,看钢坯咬入的角度,手指在轧辊上比划。作为丙班班长,这个“尖刀班”今年破了17次班产纪录,可他眼里容不得半点瑕疵,冷床区的型钢刚滑下来,他就戴着白手套摸表面,“有压痕就得返工”。
当天光泛白时,最后一支型钢滑过冷床,王鸿波掏出手机想给妻子发消息,却发现屏幕上全是油污。10月6日早上7点45分,他拖着灌了铅的腿回家,推开家门就闻到饭菜香——颜晓梅给两个孩子做完早饭,一边往饭盒里装月饼,一边对王鸿波说:“中班要到后半夜,给你留了蛋黄馅的。”
10月6日下午3点多,车间操控台的屏幕上映着颜晓梅的脸,2号操作台是轧线的“神经中枢”,连轧参数在屏幕上跳动。她的手指悬在按钮上方,眼睛盯着钢坯的实时影像。“下游攒钢就得立刻停轧,一秒都不能差。”15年操作零失误的纪录,是她“炼”出的“火眼金睛”,连丈夫都佩服点赞。
10月6日傍晚的交接班间隙,王鸿波在车间门口撞见妻子。颜晓梅塞给他一个温热的饭盒,他想帮她理理被风吹乱的刘海,却发现两人手上都沾着油污,只好相视一笑。这样的碰面,在错开的班次里,已是他们难得的“团圆”。
午夜的轧机旁,颜晓梅打开饭盒,月饼上的花纹被压得模糊。手机震了震,是王鸿波发来的视频:两个孩子趴在窗边,指着月亮喊“妈妈看”。她对着月亮咬了口月饼,甜丝丝的,像极了13年前他在车间角落给她递的第一块月饼。
这个中秋,小型车间里有6对这样的“轧线夫妻”。他们的团圆,藏在交接班的叮嘱里,浸在隔屏的月饼香里,融在轧机与月光交织的轰鸣中。就像颜晓梅说的:“钢坯从加热炉出来时红彤彤的,像极了家里的灯,守着它们,就像守着家。”
月光穿过车间的天窗,落在轧线上,也落在千家万户的窗台上。
假期坚守岗位保订单交付

10月6日,国庆中秋长假,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的中信重工装配车间内,工人正在装配出口海外的矿业装备磨机产品(如图)。国庆中秋长假,中信重工各个车间内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坚守铆焊、机加和装配等关键机床和重点工序岗位的职工,放弃假期,抢时间赶进度,全力赶制一批重点出口海外的矿用磨机装备产品,确保订单产品按期交付。 (特约通讯员 黄政伟 摄)
《中国冶金报》(2025年10月14日 02版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