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据资讯>钢市分析

中国钢材消费量今年有望达8.7亿吨 钢企利润承压

2019-11-25 10:26:00

  未来我国钢材需求将处于减量调整阶段。“十四五”期间,钢材需求总量将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但总体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
  冶金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11月23日在第八届中国钢铁技术经济高端论坛上透露,根据前三季度我国钢材消费情况及四季度经济运行走势,判断2019年全年中国钢材消费量约8.7亿吨,同比增长5.3%。
  李新创预计,未来我国钢材需求将处于减量调整阶段。“十四五”期间,钢材需求总量将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但总体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
  此论坛由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中国金属学会主办,主题是“技术提效管理降本——新经济助推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国家推行大规模减税降费、定向降准等措施,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钢铁行业自身同时加强内功、全面推进提质增效,为钢铁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李新创分析,前三季度国内经济运行情况好于预期,特别是受到与钢铁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工业稳定增长,各地重大项目纷纷开工,为钢铁行业创造了较好的市场环境,我国钢材生产和消费均实现较大增幅。
  数据显示,1-10月份全国的粗钢产量8.29亿吨,同比增长7.4%,钢材产量10.01亿吨,同比增长9.8%,进口铁矿石8.77亿吨,同比下降1.6%,出口钢材5508.7万吨,同比下降5.8%。根据测算,前10个月我国钢材消费量达到7.42亿吨,同比增长6.68%。
  “总体来看,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钢铁企业紧抓市场机遇,不断满足市场需求,实现稳定增产的同时积极推进超低排放改造,探索兼并重组的新路径,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李新创说。
  与此同时,钢铁全行业还面临着产能释放较快、国际贸易主义保护、企业成本上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钢铁企业成本上升压力较大,今年以来受巴西淡水河谷矿山溃坝和澳大利亚港口飓风影响,进口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由年初的69.03美元/吨上涨到7月份的119.51美元/吨;加上废钢、焦煤价格上涨以及环保成本、物流成本上升,钢铁企业成本大幅度上升,制造成本上升8-10%,致使大部分企业效益同比下降。
  数据显示,1-9月份,中钢协会员企业销售收入3.18万亿元,同比增长11.6%;实现利润总额1466亿元,同比下降32.0%;销售利润率4.6%,较上年同期下降3个百分点。
  工信部产业政策司一级巡视员苗长兴在上述论坛上表示,要围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绿色发展、协同发展和关键技术创新五个方面促进钢铁高质量发展。
  苗长兴表示,近几年化解过剩产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供给体系进一步优化、但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绿色发展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普遍较低这一些矛盾依然存在,这一些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依靠创新来进行解决。钢铁工业需要依靠技术创新能力来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发展新动能、开放发展新空间、不断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李新创表示,面对复杂的发展形势,钢铁行业要加强自身修炼,全面开展企业自身的提质增效。相关行业企业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提质增效举措,特别在今年中国宝武整合马钢,发挥了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的作用。
  钢铁企业数量过多,集中度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严重影响我国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2018年,我国前十家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比仅35.3%,无法形成有效的行业自律和规范经营,与行业有序发展和产业政策的要求差距很大,也远低于上下游主要行业的集中度水平。
  今年6月,马钢股份(600808)发布公告称,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安徽省国资委将向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宝武”)无偿划转其持有的马钢集团51%股权。这也意味着,在重组武钢集团后,中国宝武又迎来了新的重组对象。
  9月19日,中国宝武与安徽省国资委签署有关重组马钢相关事宜的实施协议,马钢完成工商变更后,中国宝武与马钢的整合融合工作全面启动。10月10日,中国宝武在马钢召开了管理对接启动会,标志着整合融合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苗长兴强调,促进企业的兼并重组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的原则,既可化解产能还有以混合所有制的改革为突破口,深化企业改革,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形成若干家世界一流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和专业化的企业。
  李新创表示,从全球并购重组周期、钢铁产业内在规律和企业发展需求角度看,推进我国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是大势所趋。值得注意的是,钢铁企业重组依然存在“规模情结”“重重组、轻整合”等问题。因此,钢企重组须做好“整合、协同、创新”,充分发挥重组后各类资源的有效配置作用。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