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据资讯>钢市分析

构建新发展格局,钢铁业如何作为?

2020-08-20 11:45:00

  本报记者 何惠平
  5月1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那么,钢铁行业将在这一进程中展现哪些作为?带着这个问题,《中国冶金报》记者于近日采访了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李新创。
  记者:请您结合钢铁行业发展,谈谈这一新发展格局的内涵是什么?“新”在哪里?
  李新创:我们国家拥有超大的市场规模优势,只有把巨大市场潜力转化为实际需求,才有可能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短期看,新格局有利于缓解疫情对企业造成的冲击;长远看,有利于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内生动力。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畅通国内大循环,有利于国内市场需求持续升级和供给能力不断提升。同时,推动供给、需求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均衡,又能为国内循环提供持续发展动力。
  中国钢铁行业以内循环为主。2019年,我国钢材出口占比仅为6.6%,是全球粗钢产量2000万吨级以上国家和地区中出口比例最低的。特别是这次疫情期间,超大规模的内循环市场为钢铁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产量保持了增长,消费持续增长。上半年,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为4.81亿吨,同比增长3.8%。从下游用钢行业情况看,第二季度房地产新开工施工面积、汽车产量、船舶产量,环比第一季度分别增长145.8%、87.1%、55.9%,有力支撑了钢铁产量的增长。可以说,钢铁需求恢复超出预期,钢铁产品供应保障有力,中国钢铁行业整体保持平稳运行态势,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
  对中国钢铁行业而言,“新”至少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是促进形成新的供需平衡。“十四五”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将是钢铁行业发展的主线。保持供需的基本平衡,是行业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上一轮去产能,污染大、质量严重不合格、技术落后的产能都已经淘汰掉了,现存的钢铁产能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比较先进的。因此,我们要通过适度调整政策、创造新的需求,尤其是引领广大的国内需求,推动形成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供需平衡。
  二是拓展新的内需市场。在消费端,目前建筑业的钢材需求占比已超过55%,但潜在的需求空间仍然较大:首先,我国钢结构产量仅占钢产量的7%~8%,而欧美等国家(地区)这一比重为40%左右,提高各类建筑中的钢结构比重将显著扩大钢材需求。其次,我国房地产用钢量为40公斤/平方米~50公斤/平方米,而发达国家已达150公斤/平方米。我国每年新建10多亿平方米的房屋,如果能在建设标准中适度提高房屋用钢比重,甚至推广使用钢结构建筑,使每平方米建筑用钢达到150公斤,一年就可以多使用1亿多吨钢材。此外,不锈钢需求量也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2019年,我国不锈钢产量仅占粗钢总产量的2.95%,与欧盟的4.27%仍有一定差距;我国人均不锈钢消费量为17千克,远低于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制造业发达国家人均25千克~45千克的消费水平。
  三是打造新的产业格局。钢铁行业要加快兼并重组的步伐,构建分工协作、有效竞争、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注重提高协同应对市场危机的能力,打造不同层级的优势企业集团,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区域号召力、专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未来,钢铁行业要进一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一是总结学习中国宝武重组经验,再组建形成1~2家世界一流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二是在不锈钢、特殊钢、无缝钢管等领域各形成1~2家世界级专业化骨干企业,避免高端产品同质化恶性竞争;三是鼓励优势企业以资产为纽带,推进区域内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形成若干家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彻底改变“小散乱”局面,提高区域产业集中度和市场影响力。
  四是构建完整的产业体系。“六稳”“六保”的核心是保障供应链产业链安全。对中国钢铁行业而言,生产过程需要的铁矿石、锰矿、镍矿、铬矿等,对外依存度超过80%,原料供应渠道高度集中,而需求端较分散,市场话语权不足。
  为此,钢铁行业要在政策宏观引导下,坚定不移实施国际化战略,推动产业链“横向协同一体化”和“纵向协同国际化”,加快建立长期稳定多元多渠道的高效保障体系,分散原料供应风险。同时,加强废钢资源供应链建设。2019年,我国可统计的废钢供应量约2.4亿吨,其中自产废钢0.4亿吨,占废钢供应总量的17%;社会废钢2亿吨,占废钢供应总量的83%。2020年~2030年,我国废钢资源年增量约2500万吨;到2030年,中国废钢资源产生量约为5.0亿吨。因此,一方面要用好国内资源,鼓励钢铁企业建立自身的废钢铁回收加工基地,构建稳定的废钢供应网络;另一方面要开发利用境外资源。建议研究修订进口废钢铁的政策,尽快放开废钢资源进口,一定程度上减少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过高给产业安全带来的隐患。
  五是推进新的技术进步。钢铁行业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调动钢铁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打造产学研用一体的产业链协同创新生态;拓展创新投入的社会化渠道,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探索建立创新风险基金,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钢铁工业创新发展,切实提高创新效率和成果转化率;进一步推动国家技术创新示范钢铁企业建设,支持以钢铁为主导产业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围绕低碳炼铁技术、高效低成本洁净钢冶炼技术、钢材高效轧制技术与装备、二次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基于大数据的钢铁全流程产品工艺质量管控技术以及一体化组织性能预测与控制等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加大创新资源投入,实现技术突破、技术引领,增强钢铁工业竞争力。
  记者:“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提法,对行业接下来的发展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我们应如何作为?对钢铁行业及上下游行业而言,新发展格局的机遇和挑战在哪里?
  李新创:这一提法要求我们要将供应链产业链的最前端——资源能源控制在手上。
  铁矿石资源保障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国内资源无法满足需求。这是铁矿石高度依赖进口的主因。中国铁矿资源储量大,但富矿资源少。贫矿石占全部矿石资源储量的98.8%,须经过选矿富集后才能使用,但这一过程成本很高,再加上环境、安全、土地等多重约束,中国只能将目光转向进口。
  二是进口矿来源过于集中。中国铁矿石进口占据全球主要铁矿石贸易量的比重在65%以上,而且进口的供应来源集中,超八成来自澳大利亚、巴西两国的四大矿业公司。
  三是行业集中度低。供给集中,加之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较低,导致中国一直缺乏铁矿石定价话语权,承受铁矿石价格大幅波动带来的后果。2019年,中国前4家钢铁集团集中度为22.12%,前10家钢铁企业集团产业集中度为36.82%,22家千万吨级以上钢铁集团集中度也仅52.38%。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凸显了我国钢铁产业供应链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钢铁行业对资源保障缺乏长远的战略谋划,没有建立完善的资源保障战略体系,而这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建议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从短期来看,要以局部优化为主。一是要加快推进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铁矿石采购的话语权;二是提高废钢使用比例,降低对铁矿石的需求和依赖性;三是组建铁矿石采购联盟,力争以量换价;四是加快盘活或优化现有具有竞争力和潜力的权益矿项目。
  从中长期来看,要从根本上解决铁矿保障问题,必须改变铁矿石供应格局。一是要加大引导和支持企业在海外建立长期高效、稳定的铁矿石基地,力争将海外权益矿占进口矿比例提高到30%以上。二是考虑以资源开发、钢铁产能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一条龙的产业链捆绑模式“走出去”,促进矿业国内外及上下游合作共赢。三是要加快具有代表性的权益矿项目开发进度,努力实现每年新增铁矿石供应2亿吨以上,改变铁矿石现有供应格局。
  对钢铁行业及上下游行业而言,新发展格局要求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尽快疏通影响国内大循环的堵点,促进国内大循环。在钢材中长期需求将呈高位缓慢下降的趋势下,中国钢铁工业仍需面对资源保障问题凸显、产业集中度低、环保发展水平不平衡、布局问题新旧交织、能源约束问题日益突出、技术创新能力亟待加强等严峻挑战。
  记者:会议提出,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请您谈谈,钢铁行业如何通过做好上述工作,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做出更大贡献?
  李新创:从构建钢铁产业新格局来看,我国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为钢铁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钢铁产业要充分利用这一市场优势,加快推进与下游用钢行业利益共同体建设,不断满足下游用户需求变化,助力下游行业转型,打造开放共享、连接协同的钢铁生态圈。
  钢铁行业自身需要做好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以及服务客户,特别是加快智能制造和标准化工作的推进,进一步全面提高钢铁的竞争力。技术创新方面,通过政策、经费、奖励等方式,强化钢铁材料基础研究和前沿性、共性技术研发,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核心技术。产品方面,要聚焦重点,实现关键钢材品种研发突破,特别是我国刚开始研发还不具备生产能力的材料,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形成攻克核心技术的强大合力,加快填补国内空白。服务方面,要进一步全面确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理念和服务意识,加速由制造商向服务商的转变,实现上下游联合攻关,打造服务型钢铁。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网站实习1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