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苗苗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9月份,我国粗钢产量达到7706.9万吨,同比下降6.1%。今年前9个月,我国粗钢累计产量达到76847.7万吨,同比下降3.6%,累计产量连续7个月同比下降,且降幅持续扩大。
今年初以来,受需求减弱、经营亏损等因素影响,确有钢企积极采取控产措施。不过,对于从2021年起延续至今的粗钢产量调控政策,不同地方在面对这一问题时呈现出不同的势态和特点。
粗钢产量“南增北减”特点明显
从统计的28个省份来看,今年前9个月,有5个地区粗钢产量同比增长,分别是广西、广东、福建、贵州、青海。不考虑贵州、青海这两个粗钢产量本就偏低的地区,广西、广东、福建三地在粗钢产量已经排全国前10位的同时,同比分别增长13.1%、13.5%、15.39%,增量数据尤为显眼。
近年来,广西、广东、福建三地粗钢产量增势迅猛。2021年—2023年,三地粗钢累计增产2340万吨,同期河北累计减产3926万吨。今年前9个月,三地累计增产1141万吨,同期河北累计减产1205万吨。不难发现,三地粗钢增量基本覆盖了河北粗钢减产规模,粗钢产量“南增北减”特点明显。
近些年,因铁矿石等钢铁原料高度依赖进口,叠加北方地区环保压力较大,较多钢企在搬迁或新建产能时都倾向于沿海、沿江等水路交通发达地区,以实现成本端的优化。例如,这几年,广西防城港市及梧州市有几大钢铁项目接连落地,广东湛江市也有新增钢铁投资,福建省钢企产线技改及新增项目稳步推进。整体来看,北方钢企南迁,叠加南方钢企产能新增,促使南方地区粗钢产量扩张态势明显。
“南材北上”或成新趋势
众所周知,“北材南下”是我国钢铁流通行业多年来的显著特点,这与国内钢铁产业布局“北重南轻”和南北方钢材需求变化有关。这一特点往往会导致钢材的南北价差扩大,在逐利的作用下,钢企逐渐加大对南方市场的投资力度。然而,这几年,随着我国钢铁产业布局变迁及区域发展变化,“北材南下”特点不断弱化,“南材北上”初见端倪,或成为我国钢材流通的新趋势。
自2021年国家出台粗钢产量调控政策以来,河北作为产钢大省,始终保持较大的控产力度,今年初以来仍在继续控产中,为北方地区粗钢产量整体下降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钢材产品结构来看,北方地区板带材产能相对多,建筑钢材相对少。这也是近年来北方地区钢材价格相对坚挺的原因之一。同时,以华南地区为代表的南方地区产能迅速扩大,而建筑钢材需求整体收缩明显,这让此前较大的南北价差难以为继。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广东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7.2%,降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1%。
上海卓钢链数据显示,以辽宁沈阳和广东广州两地螺纹钢价格为例,从2020年开始,两地螺纹钢价差逐步收窄,甚至近两年,南方地区螺纹钢价格阶段性低于北方地区螺纹钢价格,北方地区螺纹钢价格优势显现,促进了“南材北上”新趋势的强化。
今年粗钢产量或实现“平控”
粗钢产量调控政策已延续了几年,但由于地方经济增长压力、稳增长和促就业的需要,今年,国家层面针对这一问题只给予了宏观定调,未在具体压减数量上做出强制性规定。今年4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文表示,2024年将会同有关方面继续开展全国粗钢产量调控工作。今年5月2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强钢铁产能产量调控”“2024年继续实施粗钢产量调控”。
相较于往年,今年控产政策的行政强制性有所减弱,再加上今年初以来钢企长时间亏损,被动减产行为增多,导致今年前9个月的控产没有激起太大水花。进入第4季度,各省份都要上交今年的控产“成绩单”了。按照去年同期粗钢产量测算,今年我国粗钢产量大概率控制在10亿吨左右,或实现“平控”。
《中国冶金报》(2024年10月29日 07版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