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据资讯>行业研究

制度和经济体制优势下3月份经济提振效果显著

2020-04-22 13:51:00

  左更

 

  2020年第一季度,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全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在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的同时,不断加快全国范围内的复工复产,民生、经济得到了较为稳定的发展。3月份,国家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双线作战”的阶段性胜利,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经济下行趋势明显收敛。

  根据国家统计局4月17日发布的数据,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1月和2月份经济影响较大,受其影响,我国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为206504亿元,同比下降6.8%,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下降8.4%。但3月份当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仅下降1.1%,较前2个月降幅收窄12.4个百分点,环比增长32.13%。截至第一季度末,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67.3%,比上年同期下降8.6个百分点。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2.4%,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2.0%,较2019年同期均下降6.8个百分点。经计算,截至第一季度末,全国工业复产率达到去年同期的88%左右,全国金属行业复产率达到去年同期的91%。我国仅用了1个月的时间,工业产出规模就已基本恢复至2019年的同期水平,行业企业对市场发展信心增强。

  3月份,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第一季度同比增长0.5%。第一季度,中国累计生产生铁2.0亿吨,同比增长2.4%;生产粗钢2.34亿吨,同比增长1.2%;生产钢材2.67亿吨,同比下降1.6%。由于废钢使用量偏少,第一季度,中国钢铁行业铁钢比上升至85.1%。同时,钢铁产品社会库存增加的局面得到有效缓解,社会库存在有效复产的带动下逐渐降低,市场运行相对平稳。

  从1月23日武汉“封城”到3月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从口罩一个难求到口罩满负荷生产出口海外,从“全城放假”到积极复工,短短2个月内,我国疫情控制和经济发展取得了双线的丰收。这充分体现了我党卓越的领导力和影响力,以及中华民族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2月~3月份,中国经济增速降幅的大幅收窄和工业产出规模的大幅恢复,也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宏观协调的有效性和巨大优势。

  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人均粗钢占有率仍有提升空间。国内钢材需求旺盛,使得刺激内需的政策存在较大运用空间。

  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基建”项目涉及5G基站、特高压、工业互联网、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等多个领域。预计未来3年~5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基建投资总额将近50万亿元,涉及钢材需求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至少为10万亿元。按基建行业平均用钢水平推算,“新基建”领域将带动2亿吨~3亿吨的钢材消费增长量。将这些增量平均至每年,消费增长量将在5000万吨~6000万吨。在房地产“只住不炒”政策抑制钢材需求的背景下,基建行业有效填补了国内钢材表观消费量的减量,成为支撑钢材消费的主要动力,将对“十四五”期间钢材需求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可以说,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对钢材的需求仍将长期旺盛。

  3月份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全球各国经济遭受沉重打击,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剧。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均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大宗商品生产国和消费国,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发之际,就已经凭“一己之力”托起全球经济继续前行了10余年。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将引发“前所未有之大变革”。

  对于粗钢产量占全球半数以上的中国钢铁行业来说,粗钢产量进入顶部峰值区域已是不争的事实。未来较长时间,中国粗钢产量将保持高位震荡趋势,持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行业转型升级将是较长时间内行业发展的主趋势,而以铁矿石为代表的原料市场的稳定行情和供应将是保障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通过有效的战略重组,推动中国钢铁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和市场话语权的获取。未来长时间内,中国钢铁在继续引领全球钢铁行业发展的同时,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依旧任重道远。

 

  (作者系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经济研究院首席专家)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网站实习2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