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据资讯>行业研究

“内外兼修” 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 这些企业领导、专家这样看“双循环”

2020-10-28 15:42:00

  本报记者 樊三彩

 

  缘由

 

  “‘双循环’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针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两个大局,特别是当前全球疫情蔓延和全球经济衰退的形势做出的战略决策,也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9月16日,在以“补短板 锻长板 融入新发展格局”为主题的第三期企业家高端对话网络公益活动上,中国宝武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德荣如是说。

  此次活动通过现场对话、互动的形式,围绕“双循环”战略的内涵,在新发展格局下如何补短板、锻长板,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除陈德荣外,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朱宏任,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招商局)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胡建华(在线参会),全国工商联副主席、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也作为嘉宾出席了此次活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群慧担任主持。

 

  视点

 

  “双循环”战略的提出正当其时

 

  在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的形势下,中共中央政治局于7月30日召开会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何正确理解这一提法?

  在陈德荣看来,“双循环”战略其实经历了从有雏形到逐步成形的过程。“我国早在‘十一五’时期就提出‘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雏形。”他介绍道,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发,世界经济遭受重创,这从客观条件上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了条件。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经过多年的实践,强大的国内市场在拉动经济发展方面越来越发挥主体作用,也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诉求。今年初以来,这种效应表现得更加明显,通过国内循环保证了经济强劲的恢复性增长。”陈德荣表示。同时,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双循环”战略对我国应对疫情和西方的封闭、脱钩、打压等,以及未来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胡建华认为,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外循环,这是适应了当时的形势。但弊端也很明显,中国处在价值链、产业链的低端,仅仅分享了价值的零头,更重要的是得不到先进的技术,也受制于人,易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现在,我们有庞大的国内市场,有较完善的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体系,因而具备了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实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正当其时、完全正确。

  中国是全球制造大国,工业产能、产品销量在全球市场占很大比重。基于此,李东生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双循环”战略是国家立足于“中国工业门类齐备、产业链完整、消费潜力巨大”3个特点做出的全局性的战略选择,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拓展新空间、注入新动力。他特别强调:“‘双循环’战略并非要放弃海外市场,不同的产业、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在继续开拓全球业务方面有更大作为。如果中国巨大的工业产能不能在全球市场有效释放,则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将受到很大的制约。未来在参与国际大循环、建立全球化企业方面,中国企业应有一些新的观念和突破。”

 

  融入新发展格局应加快谋篇布局

 

  在新发展格局战略指导下,企业该如何谋篇布局,如何补短板、锻长板?朱宏任指出,国内龙头企业要以全球视野和宽广胸怀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着力融入新发展格局。

  “十三五”期间,中国宝武经过4年多的兼并重组、整合融合,基本实现了联合重组的初衷,重塑了中国钢铁工业的竞争格局,提前5年实现了中国宝武在2019年第一次党代会上提出的“亿吨宝武”目标。

  陈德荣表示,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国宝武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四五”规划的指示要求、指导思想,更加图强图优,主要做好以下5个方面工作。

  一是继续保持在“十三五”期间重组整合的快节奏,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为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做出贡献。“目前,中国宝武主要市场还是在国内,全球第一的结构、成色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因此,亿吨宝武不是终点,而是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起点。”陈德荣进一步指出,中国宝武也希望引领行业中的其他龙头企业和中国宝武一样,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未来钢铁行业在“双循环”战略中提升行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

  二是下大力气提高效率,以高效率实现高效益。陈德荣指出,虽然中国宝武去年利润总额保持行业第一,却是在庞大的资产规模支撑下实现的,单位资产效益、单位产品效益、单位营收效益和优秀的民营企业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这也是我们的短板和多数国企的通病。

  从做大到做强,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资产的效率,为此,中国宝武将在3个方面做文章:

  第一,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十四五”期间,中国宝武要放下身段,向民企学习,并且通过大力度地推进混改来激发资本活力,以市场化机制推进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和管理、技术、品牌等无形要素的优化配置。通过全要素生产效率的提高来提升效益,确保人均产钢量、营业收入、利润指标处在领先地位。

  第二,提高决策效率。现在所处的外部环境,机遇与挑战、风险与收益并存,需要我们及时捕捉市场机会,快速做出响应,确保决策部署自上而下得到准确迅速的贯彻和落实。中国宝武要完善各个层面的主体议事的规则;在“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层面,集团和子公司要进行有效的衔接,打通中间梗阻,提升决策效率;要加大在技术方面的投入,以技术手段提升决策效率。

  第三,提升土地效率。从厂区到园区再到城区,中国宝武通过内部集约利用,腾出闲置土地进行招商引资,利用钢铁厂的水、电、风、气等,为产业发展助力,提高产出,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是打造共建共享的钢铁生态圈。近年来,中国宝武通过生态圈建设,与生态圈相关方的利益共建,创造出新的价值。生态圈中不再是零和博弈,而是通过协同创造出更多价值。从产业链到生态圈的商业模式创新,为“双循环”大格局中新产业的发展带来机会。

  四是在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同时,谋求海外发展的外循环。在新中国几十年发展中,钢铁作为基础的原材料产业,更多是满足了国内的市场需求,在占世界55%的中国钢铁产能中,有90%是内循环。在国内市场相对比较饱和的情况下,可以利用钢铁工业多年来积累的从规划、设计、装备制造到建设、运营管理乃至后加工的经验,促使整个产业链走出去。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约有23亿人口,这将是中国产业发展的巨大机会。“我们在做好内循环的同时,要加强外循环,这将为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提供新一轮机会。”陈德荣认为。

  五是要提高资本价值。中国宝武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圈中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从而提高资本的价值,也是中国宝武在“双循环”战略中探讨的新课题。

  各企业家一致认为,实现“双循环”会遇到很多挑战,比如企业如何进行全球化布局和提高国际化运营能力,如何有效地稳固国际供应链、产业链等,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胡建华认为,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发挥好自身优势。在补短板方面,招商局首先要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其次要加快数字化招商局的建设。李东生明确,TCL将在4个方面发力补短板、锻长板:第一,聚焦主业,做强做大,增强核心竞争力;第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构建行业竞争壁垒;第三,推动全球经营,打造全球产业体系;第四,发展新的赛道,形成增长新动能。

 

  聚焦技术创新与引领

 

  加快科技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各企业家围绕如何做好新发展格局下的技术创新与引领划重点、明方向。

  中国宝武以成为全球钢铁业引领者为愿景,明确提出了3个维度:技术引领(做强)、效益引领(做优)、规模引领(做大)。目前,中国宝武在规模上已经是世界老大了,但要进一步做优做强对中国宝武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面对当前形势带来的新挑战,陈德荣表示,中国宝武将坚定践行“双循环”战略,加强商业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不断增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中国宝武将加大技术投入,推动精品绿色智慧发展,在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在“双循环”战略中扩大钢铁材料的应用,扩展新性能、新功能、新用途;推进智慧制造,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提高钢铁装备、工艺、生产过程乃至钢铁服务的智慧化水平,从而实现中国钢铁的技术引领。在提高效率方面,中国宝武将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的指导下,加大国企改革力度,通过在竞争性领域混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功能改革,提高国企资本、资产运营效率;通过以产权为核心的混改和员工持股等,引进战略投资者,扩大国企产权的控制力、影响力,实现国有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2019年,中国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这也显示出中国在技术创新方面正快马加鞭、加速赶超。但李东生认为,客观地看,中国企业整体的科学技术能力在很多领域与国际先进企业还有差距。如何打破技术发展的瓶颈?他建议:一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更加广泛深入地寻求合作;二是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掌握核心技术,才是解决技术发展瓶颈最有效、最根本的手段。”他进一步强调。

  而在一些长周期的行业,战略定力和长远规划尤为必要。李东生解释道,一些技术的发展往往需要5年~10年的时间。在此期间,企业要持续投入,战略定力与决心非常重要。在这个过程中,行业龙头企业需发挥引导作用,通过自身的技术发展带动整个产业链上企业的协同发展,加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材料、工艺等的国产替代。

  朱宏任指出,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循环的根本动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企业要抢跑数字经济新赛道,强化科技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依托科技攻关,突破产业链、供应链中存在的关键核心难题和“技术孤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链接

 

  构建新发展格局 习总书记这样布局

 

  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今年初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观点,国际社会和国内各方面都给予了很高的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阐述如下:

  ●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企业家要带领企业战胜当前的困难,走向更辉煌的未来,就要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努力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表示,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

  ●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持续上升,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将更加广阔,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

  ●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指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要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保持勇往直前、风雨无阻的战略定力,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指出,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发展流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完善流通领域制度规范和标准,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推动国内大循环,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科技创新是关键。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也需要科技实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表示,人力资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要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有效提升劳动者技能和收入水平,通过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释放内需潜力。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网站实习2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