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据资讯>期货研报

需求预期小幅改善 螺纹钢价格重心上移

2021-12-16 08:32:00

  赵毅
  供给与需求影响着价格的波动。当前的螺纹钢市场,供给与需求的近端相对确定,而远端则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这也是导致目前期螺价格底部整理,踌躇不前的原因。
  供给端,1月~11月份粗钢累计产量94636万吨,同比下降2.6%;其中11月份产量6931万吨,同比下降22%。只要年底最后一个月的产量不超去年同期,今年完成粗钢产量压减任务基本确定。今年5月份粗钢产量达到峰值9945万吨,随后逐月递减,截至11月份时已跌至7000万吨以下,按照这一特征,12月份仍有继续下降可能。此前市场认为在提前完成任务的情况下,12月份钢厂复产可能性增加。但即便如此,去年12月份粗钢产量高达9125万吨,今年底不存在如此大幅增产的可能,而且复产是区域性的,京津冀地区受北京冬奥会影响将执行更为严格的停限产政策。因而在粗钢压产确定的情况下,供应端的变化对近期钢价的影响较小,支撑并不明显。与此同时,明年的供应变化存在较多不确定性。2021年压减粗钢产量由工信部提出,工信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手推动,下半年执行。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2022年粗钢产量上升概率不大,至于是与2021年持平还是继续减量及减量多少还是未知数,目前并没有相关部委对此表态。笔者认为继续减量概率更大,而减量多少和高层的推动力度将给明年上半年的螺纹钢市场带来实质影响。
  在供给端短期确定的情况下,需求端成为市场交易的主逻辑。1月~11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6.0%,连续9个月下滑,包括房屋新开工、施工、竣工面积、商品房销售面积在内的多项房地产数据继续呈负增长走势。此前市场曾传出房地产政策边际放松的传闻,期螺价格受此影响出现短暂反弹。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理解: 一是“三道红线”政策不会变。目前部分房企由于债务规模问题出现流动性危机,信用风险升高,政府出台“三道红线”就是要降低企业的杠杆比例,将房企由快速扩张模式拉回到稳健经营的状态,只要总体可控,红线就不会调;二是地方债发行提速。11月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6804亿元,处于今年初以来的新高,各地新增专项债发行节奏加快,考虑到每年上半年同样是发债较快阶段,该节奏有望延续至春节后,流动性缓解有助于下游需求回升;三是今年初以来土地购置面积、待开工等数据持续走低。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房企的土地储备和可开工面积有限,建材需求下降。由此可见,流动性适当宽松可在短期内利多钢材市场,但“房住不炒”定调了房地产回归其居住价值,房地产中长期下行趋势未变。
  在“金九银十”褪色后,随着天气降温,现货市场进一步走弱。截至12月8日,全国237家流通商螺纹钢成交量5日平均值为17.89万吨,周环比持平,同比下降18.82%。整个11月份,仅有3个交易日成交量高于20万吨/天,最低时只有13.25万吨/天,多数时间介于15万吨/天~20万吨/天。该情况无论与今年9月份、10月份相比,还是与去年11月份同期相比,都属于较差水平,反映了下游需求弱,贸易商心态偏悲观的特征。在市场没有新的驱动力的情况下,这种低成交量状况或延续。
  库存同样是历年冬季的关注点之一。截至12月9日当周(12月3日~9日),螺纹钢总库存为593.33万吨,周环比下降49万吨,同比下降47.45万吨。值得肯定的是螺纹钢仍在加速去库存,目前的库存水平仍远超2019年及之前水平。如果参照历史规律,去库存情况有望延续至12月中旬,之后重新进入累库阶段。以此推测,今年的库存惯性下滑后仍将高于往年同期水平,或勉强与2020年同期持平。在冬季需求淡季,偏高的库存水平势必给价格带来压力,只是今年市场交易的核心始终不在库存上,只要不是过度偏离,较正常水平略高或略低的库存量都不会对价格造成太大影响。
  综上所述,今年完成压减粗钢产量任务较确定,该情况已充分反映在当前的钢材价格中,短期内市场在供应端没有更多预期,影响价格的主逻辑在需求端。近期关于地产政策边际放松的预期推动钢价企稳反弹,只是在房地产降温大背景下不宜看得过高。螺纹钢价格或在低位盘整中重心上移。
  《中国冶金报》(2021年12月16日 03版三版)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宋玉铮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