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安全环保

专家支招:2020年污染防治攻坚战怎么打?

2019-12-23 13:46:00

  近日发布的《生态治理蓝皮书:中国生态治理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过去几年中国在环境问题治理上取得了诸多成效。但多位专家和学者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2020年在打赢污染防治攻坚的举措上仍有较多可提升的空间。

  2020年,污染防治攻坚战打什么?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也指出,过去几年,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初步成绩,尤其是在水、土壤等领域的污染防治治理取得较大的成功。

  近期发布的《生态治理蓝皮书:中国生态治理发展报告(2019-2020)》也证明了这点。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7年期间,从国家层面生态治理情况及变化总体上看,中国空气环境和水环境治理效果最好,2010年、2017年的平均值分别是0.89和0.85;其次是污染处理和居民生活改善,年度平均值分别是0.79和0.52。专家表示,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成效显著。

  常纪文指出,2020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打好水源地保护、渤海综合治理、长江保护修复等重大战役的关键之年,这将为2020年后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在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赵建军看来,2020年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最主要的内容还是“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即“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

  具体内容上,赵建军认为2020年的“三大保卫战”的指标包括:全国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以上;全国地表水一至三类水体比例达到70%以上,劣五类水体比例控制在5%以内;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70%左右;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等。

  2020年,污染防治攻坚战怎么打?

  多名专家强调,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首先治理力度不能减,同时调结构转方式、加快推动绿色发展的方向不能改变。

  常纪文表示,污染治理要明确目标,把握好节奏,而且力度不减。要防治“一刀切”,就要科学治污、精准治污,防止在治污过程中对经济产生更大的冲击。不搞简单粗暴地执法,既要把经济做好,又不伤及经济的元气。

  常纪文指出,目前中国污染防治攻坚战正从末端治理为主的第一阶段,转向源头防控为主的第二阶段。他表示,未来需要从源头防控,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区域转型升级和提高产业技术含量,来减少企业污染物的排放。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何建坤也同样认为,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方向不变,力度不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特别提出要抓好源头防控。

  如何抓好源头防控?何建坤提出,要推动能革命,大力节能,改善能结构,控制和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费,既可从源头控制和减少PM2.5等常规污染物排放,也是减排二氧化碳的根本措施,在政?手段和实施效果上具有协同效应。何建坤认为这些举措这都将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减缓二氧化碳排放战略的实施。

  何建坤表示,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将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的建设,降低能消费和碳排放强度,有利于节能减排降碳目标的实现。

  为保障明年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的实现,赵建军则认为,要坚持源头防治、过程管治、末端惩治相结合。

  在坚持源头防治方面,赵建军提出要调整“四个结构”,做到“四减四增”。

  具体地,一是要调整产业结构,减少过剩和落后产业,增加新的增长动能。二是要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煤炭消费,增加清洁能源使用。三是要调整运输结构,减少公路运输量,增加铁路运输量。四是要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量。

  同时,赵建军强调,污染防治工作还要坚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体现差别化,体现奖优罚劣,避免影响群众生活。坚持过程管治,要注重强化“两责任”和发挥“两功能”,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政府监管责任,发挥中央督查功能、公众监督功能。坚持末端惩治,就是要严格执行“四个制度”,即生态环境检测和评价制度、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陈曦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