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实习记者褚召忍)8月28日,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司长刘志全在新闻发布会上,对深化环评改革助力“六稳”“六保”、推进“三线一单”编制实施、推动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三个方面的工作进展和成效进行了介绍。
第一,积极主动应对疫情、推动复工复产,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统筹做好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
一是通过三个一批(豁免一批、告知承诺一批、优化服务一批)实施环评审批正面清单。截至7月22日,纳入改革试点的44个小行业中,全国已有13374个项目环评实施告知承诺制审批;纳入豁免的30个小行业中,约7.6万个项目豁免登记表备案手续,受到广大小微企业欢迎。
二是对疫情防控急需的医疗卫生、物资生产、研究试验等三类项目分情形豁免环评手续、实行告知承诺,或先开工后补办手续。截至7月22日,全国共为5499个“三类项目”提供了环评应急服务保障,为各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建立台账做好重大项目审批服务。主动与相关部委和地方对接建立协作机制,动态调度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和利用外资等三类重大项目环评工作台账,较好的完成国务院确定的重大水利工程、重大铁路项目、煤炭保供、天然气互联互通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环评审批。
第二,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以“三线一单”和规划环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快推进“三线一单”编制实施。初步形成体系化的管理和技术规定。印发《关于加快实施长江经济带11省(市)及青海“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指导意见》,明确成果应用要求,细化了近岸海域、黄河流域“三线一单”工作要求,建立了对口保证机制。第一批长江经济带11省(市)及青海省“三线一单”成果已全部通过生态环境部组织的审核,其中10个省(市)(重庆、浙江、上海、江苏、四川、安徽、湖南、贵州、江西、湖北)成果已经发布或即将发布,云南省、青海省正在抓紧推进政府审议。第二批19个省(区、市)和兵团基本完成“三线一单”省内技术初审工作,其中吉林省和广东省成果已率先通过生态环境部技术审核。此外,全国12个省(市)陆续通过人大立法确立“三线一单”法律地位。
二是发挥规划环评决策支撑作用。积极服务国家重大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推动指导上海市、广东省等国土空间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开展环评,主动协调服务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重大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加强部门协作,拓展深化了流域开发、矿产资源开发等多个领域规划环评工作。
第三,实现发证登记全覆盖,推进构建排污许可核心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排污许可法规制度体系。陆续发布和实施《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2019年版)》《排污许可管理条例(草案)》已经报请国务院审议。发布了75项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基本建立排污许可技术支撑体系。
二是排污许可制已覆盖重点行业重点污染源。4月底,已基本完成33个行业排污许可清理整顿工作,正在有序推进91个行业发证登记工作,拟于9月底基本完成。目前,全国共计发证34.1万余张,对250万余家企业进行了排污登记,管控大气污染物排放口155.1万个、水污染物排放口114.8万个。
三是强化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信息化管理。建成并稳定运行全国统一的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初步建成全国排污单位电子地图,推进整合“一企一档”。
下一步,在2020年底前基本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生态环境部将加快研究构建以排污许可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体系,加强各项制度的衔接、融合;强化排污许可证监管,坚决惩处无证排污、不按证排污等违法行为。
《中国冶金报》(2020年09月17日 08版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