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安全环保

报告显示:我国上市公司环境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提升

2021-12-23 10:17:00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郑洁


  近日,中国环境记协与北京化工大学联合在京发布《中国上市公司环境责任信息披露评价报告(2020年度)》(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上市公司环境责任信息披露水平稳步提升,披露指数创新高,2020年指数为37.35,相比2019年上升11.7%,增幅为历年最高。

  《报告》总结了近九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环境责任信息披露的变化情况、产业行业间的差异性,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企业的披露状况。

  中国环境记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李瑞农表示,这是中国环境记协与北京化工大学连续第9年发布本系列《报告》。《报告》评价结果显示,2020年沪深股市上市公司总计4418家,已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环境报告书、可持续发展报告,以及环境、社会及管理(ESG)报告有效样本的企业共1135家,比2019年增加129家,占4418家上市公司的25.69%。其中,沪市和深市发布《报告》的分别有665家和470家,均比2019年有所增加,分别占总发布数的58.59%、41.41%。

  上市公司网站环境责任信息披露整体水平较上年有所提升

  李瑞农谈到,上市公司在企业网站上披露环境责任信息整体水平较上年有所提升。4418家上市公司中,有4275家设置了企业网站,占比96.76%,其余143家企业未查询到网站。样本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约为中部、西部企业总和的3倍。按照所有制划分,民营企业最多,为2601家。

  对设置网站的企业进行环境责任信息披露评价结果显示:整体平均得分率为20.9%,“设置环境保护相关专栏”得分率最高,达到27.6%,比2019年增长了3.3个百分点;“环保公益活动”“双战略、双发展”两项指标的得分率均低于10%,说明企业环保公益和“双”战略实施披露情况处于较低水平。

  增加碳信息披露评价 800余家企业主动公开信息

  据介绍,为更好助力“双”战略实施,《报告》增加了信息披露评价报告模块,并首次对企业信息披露进行专题介绍。

  “双”战略背景下,1135家有效样本企业中,温室气体披露平均得分率为17.80%。其中,803家(占全部发布数量的70.75%)不同程度地对信息进行了公开,表明“双”战略已在这部分上市公司的环境责任信息披露框架内获得一定程度重视;8.47%的企业信息得分率处于60%以上,64.76%的企业得分率低于30%,信息披露质量呈现塔型分布,总体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沪深两市企业信息披露得分接近。《报告》显示,在开展信息披露企业中,沪市信息披露得分率为16.59%;深市信息披露得分率为19.50%,深市企业信息披露得分率略高于两市总体平均得分率。

  

                                          沪深两市信息得分率对比图。中国环境记协供图


  记者梳理《报告》发现,上市公司间信息披露程度随所在区域、产业、行业存在一定差异性。西部地区平均分略高于总体水平,第一、二产业明显高于第三产业。采矿业得分率(38.10%)远高于17.8%的平均得分率,与其他行业拉开差距。

  珠三角企业京津冀、长三角披露水平高

  据了解,为全面、细致分析不同区域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报告》将珠三角地区企业披露的环境责任信息提炼,作为典型样本分析。

  结果显示:与京津冀、长三角相比,珠三角企业披露水平最高,环境责任信息披露指数平均分为42.31,高于京津冀(34.51)和长三角(32.49)。从一级指标得分率来看,珠三角上市公司的一级指标得分率分别为55.45%、35.95%、42.39%,均高于京津冀和长三角。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一级指标得分率对比图。中国环境记协供图


  从披露水平来看,星级在四星半级及以上的企业数量为11家,长三角独占7家,显示该地区企业披露两极分化。三地区企业星级分布集中在一星级与二星级,环境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皆有提升空间。

  《报告》提出,建议强化政策协同引导,推动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实现有效、稳妥、多方共赢的发展趋势;提升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数据质量,重视基础数据信息的整合和统计分析;注重创新披露模式,形成信息披露评价平台,支撑全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通过政策激励等多种方式,促进更多企业发布相关环境责任信息报告,提升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整体水平;不断完善环境信息公开的框架体系,制定相应公开指南,指导企业信息公开全流程工作;鼓励社会提供专业服务。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温晓霞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