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安全环保

强劲绿色低碳钢铁“引擎” 陕鼓方案添翼

2022-01-12 11:16:00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张


  1月10日,正值一年一度的腊八节,华夏大地年味渐浓起来。在辽宁鞍山的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鞍钢股份能源管控中心燃气分厂洗涤作业区,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系统服务事业部鞍钢保运营项目经理李志兴和他的同事们仍然为服务用户忙碌着。他们刚刚对鞍钢“3号高炉湿法干法及能量回收装置改造项目” 的运行装置进行了现场巡检。中控室里,陕鼓研制的余热余压能量回收装置主机的振动值、止推轴承的温度、静叶开度、进气排气的温度和压力、高炉顶压值等一系列数据,在电脑显示屏上一目了然,李志兴都将他们一一记录在册。

  “鞍钢3号高炉湿法干法及能量回收装置改造项目于2021年10月15日实现了并网发电。这也是陕鼓研制的余热余压能量回收装置在鞍钢用户高炉改造升级项目中的又一次成功并网发电。通过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善了用户现场作业环境,降低现场人员的劳动强度,也为用户降本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李志兴告诉记者。事实上,在这个项目中陕鼓以专业能源互联创新优势,结合鞍钢用户绿色减排需求,为用户量身定制的高端能量转换系统解决方案。通过陕鼓余热余压能量回收装置每天可发电约38万千瓦时,较改造前每天平均多发电15万千瓦时,发电效率提高65%以上,预计每年可多创效2600余万元。

  一路向北,跨越乌苏里江,距莫斯科800多公里的俄罗斯沃洛格达州切列波维茨市,这里是俄罗斯四大钢铁集团之一、欧洲最大的高质量特种钢产品生产商北方钢铁公司正在建设的欧洲目前最大的5580炼铁高炉项目现场,这里冬季的平均气温基本都在零下四十摄氏度左右。鼓动力系统服务事业部服务方案工程师李国立、售后服务工程师陶冶、数字化事业部工程师王峥嵘和蒋小兵远赴俄罗斯,共同肩负起欧洲最大高炉配套陕鼓余热余压能量回收装置的安装调试任务,从夏季极昼到冬季极夜已有大半年时间。目前,这套为欧洲最大高炉配套的余热余压能量回收装置已完成联动调试并启动运行,即将实现并网发电。

  不久前,陕鼓还收到了来自俄罗斯北方钢铁公司用户的感谢信,称赞陕鼓为俄罗斯北方钢铁能源项目提供的综合大型设备,满足了现代电力设备质量和创新发展的最高要求。

  “陕鼓余热余压能量回收装置是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目前,陕鼓已为全球众多钢铁企业高炉冶炼提供余热余压能量回收装置达到1200多台(套),不仅服务于国内中国宝武、鞍钢、酒钢等诸多大型钢铁企业,也服务于像俄罗斯北方钢铁、印度JSW、土耳其Erdermir、韩国现代、德国蒂森克虏伯等国际知名钢铁企业。特别是在全球为数不多的5000以上高炉中配备了陕鼓余热余压能量回收装置的就占了10多座。” 陕鼓能量回收领域专业技术总监柳黎光告诉记者。据了解,这1200余台(套)余热余压能量回收装置正帮助大大小小的冶金高炉源源不断地回收能量,回收的总功率累计已达到22.9GW,每年大约可节约5688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达1.49亿吨。

  绿色低碳是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十四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将从数量阶段全面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包括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冶金全流程绿色低碳节能降耗解决方案在内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绿色低碳已成为推动我国钢铁行业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中国钢铁行业优秀品牌供应商、中国钢铁技术和服务供应商品牌企业,分布式能源领域系统解决方案商和系统服务商的陕鼓,近年来以助力钢铁行业和区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为己任,积极践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战略聚焦分布式能源,深化服务型制造转型,以“要为客户找产品,不为产品找客户 ”的市场价值观,不断创新绿色技术和智慧绿色方案,为全球客户提供以分布式系统解决方案为圆心,设备、工程、服务、运营、供应链、智能化、金融等七大增值服务。

  “我们依托自身在能量转换领域50余年的创新基因,不断根据行业低碳环保、节能减排、能效提升的市场需求,创新了‘能源互联’智慧绿色的系统解决方案,同时用‘5+3+C(碳)’的能效指标分析法和陕鼓‘1+7’的分布式能源系统解决方案帮助行业客户实现综合能效指标的优化提升。”鼓动力副总经理李付俊说。围绕“5+3+C(碳)”指标即“单位产品能耗、一次投资成本、运营成本、原料、人力”五个对标单耗指标;“废水、废渣、废气、噪声等环境指标;安全指标及单位产品收入、利润指标”三类对标指标,解决行业产能过剩、碳减排及单位GDP能耗过高的问题。

  李付俊介绍说,陕鼓“能源互联”可分为基础能源互联岛、专业基础能源互联岛和专业能源互联三个层次。这三个层级的“能源互联”可满足钢铁行业退城入园及绿色升级改造项目中的综合能源服务、多能互补和能源互联服务,以及全流程能源系统、能源公辅系统服务和专业能源系统单元的高端能量转换技术等系统解决方案需求,助力行业的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目前,陕鼓创新的“能源互联”系统解决方案已获得第六届“中国工业大奖”,并已打造了全球行业万元产值耗能最低、排放最少的智能制造基地,万元产值能耗为5千克标准煤,实现土地集约、运营集约、功能集约、设备集约。

  记者了解到,在钢铁行业500万吨级跨省搬迁项目中,陕鼓针对钢铁行业用户“退城入园”“整体搬迁”需求,通过节能降耗环保新技术、能源梯级利用等能效优化系统解决方案,使能源利用率提升5%-7%左右;每年为用户增加收益超过2.27亿元;同时可实现全流程二氧化碳、粉尘等污染物零排放和环保全面达标,改善了钢铁企业所在地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大气治理、生态环境;而在环渤海地区某400万吨级钢铁联合企业能升级优化项目中,陕鼓通过“能源互联”方案以及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等“专业化+一体化”的系统解决方案,帮助用户实现了在能源高效利用、余能回收、能源系统匹配、智能管控等方面的全面优化提升,为行业客户创造了价值。

  不仅仅是在当前的钢铁企业搬迁改造和能升级项目中,陕鼓“能源互联”具有节能降耗的方案优势,在流程工业专业能源系统单元,陕鼓专业能源互联更具有国际领先的技术创新优势。

  “在陕有一句话‘创新就等于不创新’已成为我们技术团队的共识。近年来,在助力钢铁行业绿色发展实践中,陕鼓紧握客户之手,持续加大节能环保先进技术研发创新力度,已突破了一系列卡脖子技术难题。”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首届杰出工程师、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轴流专业技术总监王仪这样说。

  王仪所带领的轴流压缩机创新研发团队已完成了全球最大、技术最先进的AV140轴流压缩机的创新研制,这一完全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国重器陕鼓AV140工业用轴流压缩机,攻克了多项卡脖子技术,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同时,陕鼓已建成了高效率、高性能、高可靠性的轴流压缩机基本级性能实验研究平台,创新研究实验方法,对CFD(计算流体动力学)流体仿真计算结果进行验证,并创新开发3H高压比轴流压缩机技术,这些创新实践充分证明了陕鼓在世界压缩机领域的重要地位。

  记者还了解到,多年来,陕鼓肩负大型高端装备国产化重任,以“十年磨一剑”的创新精神,瞄准冶金流程工业客户节能减排绿色需求不断探索专业能源互联创新实践,相继诞生了共用余热余压能量回收装置、新一代“提高高炉冶炼强度的顶压能量回收系统”、第三代冶金高炉煤气余能回收透平装置等一系列能量回收装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智能化控制水平和能源的回收效率大大提升。其中,第三代陕鼓冶金高炉余热余压能量回收装置效率已高达94%,节能发电成效显著。

  与此同时,陕鼓基于自身在工业流程能量回收发电领域技术及系统关联技术优势,首创的冶金余热余压能量回收同轴机组BPRT、烧结余热回收与烧结主抽风机联合驱动机组SHRT应用技术荣获联合国国际能效合作伙伴关系组织(IPEEC)“十大节能技术和十大节能实践”奖,并获得2019世界制造业创新产品金奖;研制的AV80-BPRT机组节能效果达到了50%,这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高炉余热余压能量回收同轴机组。据了解,目前陕鼓已形成冶金大型高炉余热余压能量回收同轴机组全系列开发能力,并形成AV90-BPRT、AV100-BPRT等技术储备,为钢铁行业高炉能量回收技术的革命性变革提供了科技“硬核”,持续强劲绿色低碳的钢铁 “引擎”。

  如今,陕鼓以基础能源互联岛、专业基础能源互联岛和专业能源互联等系统方案优势,已在能冶炼、国内有色冶炼、新能源、新材料、搬迁改造等领域取得多项市场业绩,并放眼未来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各阶段的客户需求,建立四类项长期业务,聚合“1+7”的陕鼓方案创新优势,长远而精准助力钢铁行业的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温晓霞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