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独家报道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热词40年

2018-12-18 16:55:00

  编者按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逐步从计划经济走了出来,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钢铁行业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锋之一,在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技术装备更新迭代、引进来走出去等方方面面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支撑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梳理了40个热词,分别刊载于19版、22版、23版、25版。透过这些耳熟能详的热词,我们可以清晰地窥见我国钢铁工业改革开放40年由小到大、由工艺落后到装备技术跻身于世界一流水平行列的发展历程、实践探索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筑牢对未来钢铁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信心。

 

  建设宝钢

  宝钢是我国成套引进国外技术设备建设的第一个现代化大型钢铁基地。1978年3月9日,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国家经委、上海市、冶金部5个单位联名向中央报送了《关于上海新建钢铁厂的厂址选择、建设规模和有关问题的请示报告》,提出在上海建设年产600万吨钢的钢铁联合企业。当年3月11日,国务院批准同意建设。当年12月23日,上海宝山钢铁总厂举行动工典礼。

  在宝钢建设之初,对于宝钢立项决策是否正确、是否应该下马的争议曾经引发轩然大波,给一期工程建设造成了重大影响。为此,陈云同志去上海进行了专题调查。在1979年6月16日的国务院财经委员会全体会议上,他就宝钢问题讲了8点意见,第一条就是既然决定建设宝钢,就要一干到底,规模不变。1979年9月份,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这一论断赋予了千万名宝钢建设者极大的信心和勇气,使得宝钢的建设在危难中获得调整、恢复和发展。

  1985年9月15日,宝钢一期工程如期完工。从1984年10月份起,宝钢开始了二期工程建设,全部工程于1991年完工。自1993年12月起,宝钢开始了三期工程建设,全部工程于2000年底基本完工。至此,一个现代化的、先进的千万吨级钢铁联合企业屹然耸立在扬子江畔,成为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里程碑。

  扩大企业自主权

  1979年7月份,国务院发布《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标志着扩大自主权的企业改革正式开始。

  我国钢铁工业是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先锋之一。早在1978年10月份,重钢、成都无缝钢管厂等6家企业就被四川省委确定为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企业,允许其在完成增产增收计划后,可少量提取利润作为企业基金,并可发放少量奖金。1979年5月25日,首都钢铁公司等企业被国家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实行利润留成。1979年9月份,上海市冶金工业局提出增加效益、自筹资金、改造整个上海冶金行业、试行利润增长留成的体制改革方案,又称为“陆铁夫方案”。1980年1月11日,国家计委、财政部批准《上海市冶金工业试行利润增长留成办法》。1980年4月份、5月份,鞍钢、武钢分别被国家批准为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单位。

  1984年5月,国务院做出关于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规定,钢铁企业开始拥有10项自主经营权。1992年7月23日,国务院发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又将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充到14项。同一天,国务院发出《批转国务院经贸办、国家体改委关于进一步扩大首钢自主权改革试点报告的通知》,赋予首钢扩大投资立项权,扩大外贸、外经和外事权,扩大资金融通权。

  钢材交易市场

  1979年10月份,由上海市生产资料服务公司创办的上海生产资料交易市场正式成立,这是新中国第一家从事钢材等工业生产资料买卖的交易市场。从1979年开始,作为钢材流通唯一渠道的物资部门开始尝试进行钢材流通渠道的变革。

  1986年12月份,国家批准在上海、天津、沈阳、武汉、重庆、西安、石家庄等市,由本地区的物资部门成立地方钢材市场。国家物资局直属的地区性市场经营者由国家物资局从其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阳、武汉、成都、西安所属企业中选定。截至1990年,全国共有260个大中城市先后建立294个钢材市场,中小钢厂自销钢材的大部分进场交易。这些钢材市场的基本运行模式与上海生产资料交易市场一致。

  1993年,随着物资部的撤销,各级物资部门进行全面转型,钢材交易市场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催生了大量的钢贸商,“前店后库”成为主要模式,如1996年11月份成立的上海逸仙钢材现货交易市场便是我国第一家此类市场。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钢材市场大型化特征明显,平均规模远超其他二级市场、三级市场。

  2008年,我国年度交易额在亿元以上的金属材料交易市场(钢材市场没有专门分类统计,这类市场主要销售钢材)达到267个,占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总数的5.8%。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钢材电子交易市场兴起,尤其是钢铁电商平台崛起后,钢材现货交易市场已过最繁荣时期,2010年6月份,上海香山钢市关闭,折射出“互联网+”给钢贸流通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冶金报》复刊

  1980年6月10日,原冶金工业部发布《关于恢复出版<冶金报>的通知》;7月1日,《冶金报》正式复刊,并从此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1956年7月23日,在原冶金部的指导下,《冶金报》创刊号出版,发行1.8万册。在此后的10年间,《冶金报》逐步形成自己的办报风格、记者队伍,奠定了在行业中的权威地位。1967年1月1日,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冶金报》暂时停办。1996年,《冶金报》正式更名为《中国冶金报》。

  多年来,《中国冶金报》以服务行业、服务企业,促进中国钢铁工业健康发展为己任,全方位记录了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历史足迹,折射出钢铁人薪火相传的报国情怀。

  目前,《中国冶金报》已经迈入报纸、网站、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五大媒体联动的融媒体时代,旨在建设成为“国内是权威,国际有影响”的行业传媒龙头,打造最具权威性、前瞻性的行业信息资讯和专业咨询共享平台。

  利改税

  利改税是我国改革国家与国营企业利润分配关系的一项重大措施。核心内容是将所得税引入国营企业利润分配领域,把国营企业向国家上交利润改为缴纳税金,税后利润全部留归企业。

  利改税分两步实施。第一步主要是对有盈利的国营企业征收所得税,即把企业过去上交利润的大部分改为用所得税的形式上交国家。1983年初,国有钢铁企业实行利税并存的方式,企业上缴所得税、营业税,所得税率为55%。实践证明,利改税的第一步改革,比利润留成、利润包干等办法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到1983年第4季度,国有钢铁企业开始实行以税代利,也就是由税利并存逐步过渡到完全的以税代利,企业上缴所得税、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城市建设税、奖金税等11个税种。利改税的第二步改革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比第一步前进了一大步,这也是我国工商税制的一次全面改革。

  承包经营责任制

  钢铁企业是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发源地。重钢于1978年、上海冶金局和首钢于1979年率先开展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先后实行利润分成、利润包干、盈亏包干,超产钢材自销等多种形式的承包办法。1982年2月15日,国务院对《首钢1982年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制的设想》做出批示后,冶金工业部在全行业推广首钢经验。同年4月23日,国务院同意首钢试行上缴利润递增包干的方法。到1983年,冶金行业(含有色金属行业)已有900多家企业实行了多种形式的利润承包,占企业总数的80%以上,并有1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冶金厅(局、公司)实行了地区行业总承包。

  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原冶金工业部对国家实行“两保五包”(在1985年到1990年的“七五”期间,国家一保钢铁工业400亿元的基建和技改投资额度,二保指令性计划指标的生产条件;原冶金部一包钢产量每年递增200万吨、上缴统配钢材每年递增100万吨,二包降低综合能耗,三包提高钢材质量、扩大钢材品种,四包基建、技改建设速度,五包提高经济效益)的投入产出总承包。随后,承包制在钢企全面推行。到1988年底,全国县级以上钢企中有920家实行了承包制,承包面达86.7%;110家重点和地方骨干企业中有103家实行了承包制,十大钢企全部实行了承包制,还有1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冶金厅(局、公司)实行了地区行业总承包,还产生了首钢承包责任制、鞍钢“一体两翼”(即以综合承包为主休,以科技承包和管理效益承包为两翼)承包制等一批先进的改革试点经验。

  承包经营责任制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一种过渡经营形式,是实现两权分离、推进钢企市场化的一次有益探索。

  厂长(经理)负责制

  1984年5月15日,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宣布,要逐步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厂长作为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法人代表,对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负全责,厂长全面领导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有权决定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机构设置、人事任免,以及做出各项经营管理决策。同年5月18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认真搞好国营工业企业领导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以及附件《国营工业企业法(草案)》发布,要求在企业整顿中验收合格、领导班子得力、生产情况正常的国营大中型骨干企业中进行厂长负责制改革试点工作。

  早在1981年4月21日,《冶金报》就介绍了鞍钢第一初轧厂建立党委领导下厂长负责制的经验和做法。1984年之后,厂长(经理)负责制改革迅速在全国冶金系统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中展开。同年,新钢被江西省政府确定为厂长负责制的首批试点单位,湘潭钢铁厂被湖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厂长负责制改革试点单位;同年7月10日,重钢公司及二级厂矿正式开始进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改革试点;1985年6月13日,冶金部企业整顿领导小组批准攀枝花冶金矿山公司进行厂长(经理)负责制试点。

  厂长(经理)负责制的推广和实行,对我国钢铁企业走上现代化企业管理之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价格“双轨制”

  从1983年开始,钢铁产品实行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国家统一定价和市场浮动价并存的“双轨制”。短线钢材实行指令性计划,属于必须完成的指标,实行国家统一定价,由国家统一调配,叫作“统配材”;长线钢材实行指导性计划,属于限额完成的指标,不得突破,由企业自销,执行市场浮动价格。完不成指令性计划指标的,按国家分配原燃材料的相应部分在下年度扣减,并处以罚款,在企业留成基金中支付。

  1984年5月份,经国务院批准,允许钢铁企业在计划外拿出2%的产品自销,完成指令性计划后的超产产品也由企业自销,但自销产品的价格限制在加价20%以内。1985年初,国务院决定取消对钢铁企业自销产品只能加价20%的规定,由企业随行就市自行定价。从此,钢铁产品正式开始实行计划价和市场价并行的价格“双轨制”。1990年,全国钢铁企业自销钢材的数量达到2135万吨,占总产量的43%。1993年1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除指令性计划内的国防、军工、农业和农田水利(含救灾)、铁道专用钢材外,从当日起放开钢铁产品的价格,价格“双轨制”终结。

  钢价“双轨制”的终结,使中国钢铁工业初步引入了有效竞争的市场机制,促进了钢材市场价格机制的形成,促使中国钢企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为钢铁工业进一步市场化改革开辟了道路。

  拨改贷

  拨改贷是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基本建设投资由无偿拨款改为有偿贷款的简称,即我国基本建设投资由财政无偿拨款改为通过建设银行以贷款方式供应的制度。这是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

  我国基本建设投资长期以来实行国家统一管理的制度,建设计划由国家统一下达,建设投资由国家统一分配,基本建设资金由财政拨款无偿使用,实行统收统支。这种管理体制对于集中财力、物力保证重点建设,曾经起到一定作用。但它是资金供应吃“大锅饭”的体制,片面强调行政手段的管理,造成敞口花钱、工期拉长、比例失调、投资效益低的弊端。为了破除上述弊端,1979年,国家按照资金有偿使用的原则,进行了拨改贷试点。

  钢铁企业在1979年实行流动资金全额信贷的基础上,从1986年开始,实行计划内经营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由拨款改为贷款,固定资产投资的主体由国家转为企业,由企业承担偿还固定资产投资贷款本息的责任。

  利用外资

  20世纪80年代后期,正是我国国民经济调整和整顿时期,基本建设投资的担子几乎全部压在企业身上。1986年4月16日,国务院提出利用1000亿美元外资,加快我国钢铁工业发展。

  同年,总投资95.4亿元的攀钢二期工程全面启动,一启动就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为此,1987年初,原冶金部建议攀钢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引进外资。1987年5月28日,攀钢开中国企业先河,与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24家银行组成的银团在人民大会堂签订了贷款2.1亿美元的协议,成为我国首家采用银团贷款方式利用外资的企业,也是我国首家直接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的企业。这笔外资在攀钢二期工程上得到有效利用,使攀钢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最大、最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和我国最大的铁路用钢材、钒钛生产基地,结束了我国西部不能生产板材的历史。这笔贷款于1997年5月28日连本带息全部还清。

  攀钢之后,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积极引入外资。1978年~1992年,我国钢铁工业从国外引进了700多项先进技术,利用外资60多亿美元。1998年10月1日,国内利用外资最大的冶金项目———上海克虏伯不锈钢公司不锈钢板卷工程在上海浦东奠基,总投资14亿美元,于2000年建成投产。自那以后,我国钢铁工业对外开放的脚步越迈越大,利用外资的方式越来越灵活多样,由单纯的贷款逐步发展为成立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企业,开展中外合作项目,向国际金融市场发行债券、股票等。我国钢铁行业与国际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红利。

   天津大无缝

  天津钢管厂(俗称天津大无缝)是我国继宝钢之后成套引进国外先进装备技术建设的又一座现代化钢厂。1989年6月18日,天津大无缝破土动工建设。该项目是以石油套管为主要产品的大型热轧无缝钢管工程,被列为国家“八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该工程设计规模为年产钢60万吨、无缝钢管50万吨,主体技术设备分别从意大利、联邦德国、美国引进,具有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实行全精炼、全连铸和计算机控制。该工程投产后,产品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改写了我国石油套管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

  1992年6月27日,天津钢管厂炼钢连铸热负荷试车成功。1995年12月20日,天津钢管厂工程竣工验收,并于1996年1月1日正式投产,标志着我国无缝钢管特别是石油套管生产技术、工艺跃上了新台阶。

  武钢质量效益型道路

  伴随着武钢一米七轧机的引进、建设、调试、生产,武钢人不断在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中磨砺着自己。1983年~1985年,武钢开展了“废品减半”“废品再减三分之一”“废品再减三万”的活动;1986年~1988年,武钢进一步开展了产品质量升级活动;l989年,武钢明确提出了“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其核心是:企业要真正把质量和品种放在首要位置,促进钢铁生产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1990年1月13日~17日,原冶金部召开全国冶金工作会议,要求各单位学习武钢“坚持企业社会主义方向,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的经验。1990年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学习武钢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与此同时,《中国冶金报》对武钢走质量效益型道路的经验进行了长期重点报道。

  邯钢经验

  邯钢经验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其核心是“模拟市场,独立核算”。

  当时,一方面外部原燃材料大幅涨价,另一方面钢材市场疲软,导致邯钢的28个产品中有26个出现连续亏损,而内部各工序间仍采取产品经济模式核算,出现“分厂报盈,总厂报亏”的矛盾现象。1991年,邯郸钢铁总厂在连续亏损5个月后,决定全面引入市场机制,推行“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新经营模式,使邯钢在市场困境中一举扭亏为盈。

  1996年初,国务院下发批转邯钢经验的通知,召开推广邯钢经验现场会,邯钢经验走向全国。到1999年初,通过学邯钢,全国冶金行业的企业亏损额下降了34亿元。

  在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下,邯钢经验是企业深化内部改革,自觉走向市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成功尝试。总结推广邯钢经验,对于当时的国有工业企业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加强企业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扭亏增盈,具有积极的意义。

  “精干主体,分离辅助”

  20世纪90年代初,一批国有钢铁企业面临人员多、生产效率低、负担过重的问题,不利于企业的改革和发展。1992年,武钢率先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提出以“精干主体、剥离辅助、减员增效”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改革和组织结构调整,叫响“7万人不吃钢铁饭”的口号。

  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钢铁生产部门的生产效率,而且让分离人员再就业,改变了企业大而全、吃“大锅饭”的局面。其后这一做法在全国钢铁企业得到推广。

  在深化企业改革中,武钢以“精干主体,分离辅助”为特征,大力调整企业内部结构,着眼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做法为当时国有钢铁企业转变生产经营方式,逐步摆脱市场困境,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蜕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到2002年前后,钢铁行业“精干主体,分离辅助”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其中,鞍钢从事钢铁生产的职工由1995年的9.8万人下降到2001年底的3.95万人;首钢的服务产业已逐步走向产业化、国际化,其钢铁主业已减至2.5万人,下岗再就业率达到98%;莱钢没有把一名职工推向社会,企业效益大幅攀升……

  民营钢企崛起

  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生根于20世纪90年代,崛起于21世纪,这是中国民营钢铁企业的成长轨迹。

  20世纪90年代,一大批民营钢铁企业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先后成长起来。1986年,由投资45万元的沙洲县锦丰轧花剥绒厂轧钢车间起家的沙洲县钢铁厂更名为张家港市钢铁厂,并于1992年组建成立了沙钢集团。沙钢集团坚持“一切从市场出发”,通过引进设备和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一步步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与此同时,永钢集团、中天钢铁、荣程钢铁、元立集团、立恒钢铁、博长集团、方大钢铁、泰山钢铁、德龙钢铁、津西钢铁、兴澄特钢、龙腾特钢、敬业集团等民营钢铁企业也陆续成长起来,与国有钢铁企业一道,共同推动我国钢铁工业健康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2015年以来,民营钢铁企业和国有钢铁企业一起,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挨过了钢铁“寒冬期”,取缔了“地条钢”毒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17年,中国民营钢铁企业粗钢产量达4.71亿吨,占全国钢产量的56.53%,构成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半壁江山。在工信部2017年、2018年公布的两批绿色工厂名单里,28家钢企被评为绿色工厂,其中民营钢企和国有钢企交相辉映。

  股份制改革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相继采取了承包制等改革措施后,国有钢铁企业仍然面临盈利水平下降、亏损面大的问题。为进一步推进国企改革,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一些钢铁企业直面困难和挑战,勇于承受“阵痛”,毅然决然地进行了改革攻坚。“股份制改革”成为当时的一个重点。

  1993年,马钢股份在中国香港上市,向全球发行股票,成为我国第一家上市的钢铁企业,被称为“中国钢铁第一股”。

  马钢股份的成功上市为其他钢铁企业股份制改造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此后,鞍钢新轧、本钢板材、武钢、邯钢、杭钢等一批钢铁股份公司陆续上市。其中,鞍钢新轧股份于1997年在香港、深圳两地上市,融资41亿元,实现债转股64亿元,利用资本市场解了当时发展的燃眉之急。目前,我国钢铁企业已在股票市场上构成了钢铁板块。

  股份制改革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改革、改造、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要求。通过股份制改革和钢铁主业整体上市,中国钢铁企业逐步掌握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资本市场运作、融资的方法,明确了企业管理体制,盘活了资产,实现了减负,增强了综合实力,重新焕发了活力,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连铸

  1994年1月6日,在全国冶金工业会议上,时任冶金部部长刘淇提出,以提高连铸比为重点,优化工艺技术结构,到2000年,全行业连铸比要达到70%以上。

  积极发展全连铸技术,对于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铸坯质量、增加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自1958年重庆钢铁公司第三钢铁厂的连续铸钢装置投产以来,我国钢铁工业一直在研究全连铸技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连铸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八五”期间,原冶金部提出了“以全连铸为方向,大力提高连铸比,推动冶金工业整体结构优化”的战略,全连铸得到了大力发展,并成为冶金工业“九五”规划的重要内容。

  1999年12月10日,武钢初轧厂全线停工,在全国十大钢企中率先淘汰初轧厂,全面实现全连铸生产;2000年底,鞍钢彻底淘汰模铸,实现全连铸;2001年11月28日,首钢一钢实现全连铸并淘汰了初轧工序,首钢全公司实现了全连铸……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全国实现连铸生产的钢铁企业有205家,其中实现全连铸的有190家,占比达92.7%。到2017年,我国钢铁工业的连铸比已超过了99%,全连铸技术发展令人瞩目。

  老国企技改

  1994年,原冶金部提出大力推进淘汰落后,采用新技术对老企业进行技改;加强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在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引进国外成熟高新技术,并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使一批老企业“旧貌换新颜”。

  自1994年起,鞍钢进入了脱胎换骨的时代———改革机制、改造装备,走出了一条“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老企业技术改造之路。鞍钢技改从“平改转”开始,利用原有的厂房装备,改一座转炉,停一座平炉,边生产边改造(含连铸工艺),相继建起了6座100吨的转炉,实现了全转炉、全连铸。1997年,鞍钢开始筹划建设1780毫米热连轧生产线,投产4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被鞍钢人戏称为“印钞机”。2000年11月份,我国第一条自主设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1700毫米热轧生产线在鞍钢诞生。2000年7月14日,国家经贸委在鞍钢召开全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现场会,向全国有重点技改项目的企业推广鞍钢老企业技术改造的成功经验。

  此外,济南钢铁等一批地方中型企业在技改中采取了“小步快跑,滚动发展”的办法,在解决资金不足难题的同时,保证了企业快节奏、高效率发展。

  钢产量破亿吨

  1996年,中国钢产量突破1亿吨(达到10124万吨),跃居世界第1位,使我国成为继美国、苏联和日本以后,第4个登上这一高峰的国家,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人民日报》发表了《亿吨钢铁壮国威》的评论文章,对中国钢产量突破1亿吨给予高度评价。此后,中国钢产量一直稳坐世界第一把交椅。进入新世纪后,伴随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钢产量接连迈上新台阶,2003年突破2亿吨,2005年突破3亿吨,2006年突破4亿吨,2008年突破5亿吨,2010年突破6亿吨,2011年突破7亿吨,2013年突破8亿吨后一直保持在8亿吨以上规模,并于2015年开启了化解过剩、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发展道路。

  国企“三年脱困”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企拖经济改革后腿的问题日益明显,1.1万家国企中有63%的企业亏损。更为严峻的是,工人生活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为此,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国企“三年脱困”目标,即在1998年~2000年,使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亏损企业扭亏为盈,基本脱困。

  1998年1月份,原冶金部提出《冶金行业大中型亏损企业三年解困规划要点》(讨论稿)。时任冶金部部长刘淇强调,决不能把资产重组、结构调整简单地理解为成立集团,只有解决了产品结构、工艺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我国冶金工业才能在世界市场上有竞争力。

  他提出了冶金工业结构调整的4个目的:一是适应钢材市场竞争的需要,提高市场竞争力。二是实现专业化分工,把冶金产品做成精品,把企业做强,而不是简单地在数量上做大;实现产品的升级和精品化,以适应冶金工业技术发展和市场的需要。三是防止重复建设,优化资源配置,解决生产能力供大于求的问题。四是推动“三改一加强”,优势企业帮助和带动一些暂时困难的企业,淘汰落后工艺,实现共同发展。

  水钢脱困成为钢铁工业实现“三年脱困”的突破口。1996年,贵州省原省长吴亦侠商请刘淇选派得力干部帮助水钢扭亏。时任冶金部副部长王万宾前往鞍钢物色人选。时任鞍钢总经理助理的朱继民临危受命,到水钢任总经理;原冶金部又组织了一个5人调查组,加上邯钢派出的包括11位基层干部的咨询组,于1997年2月13日奔赴水钢。三四个月后,水钢大幅减亏。1997年、1998年8月份,原冶金部两次在水钢召开全国性的扭亏增盈现场会,推广水钢扭亏经验。

  “三年脱困”期限到了后,即2000年,钢铁行业实现利税400亿元左右,是1998年的2倍有余。

  以产顶进

  1998年,受亚洲金融风波冲击,我国经济面临很大的困难,钢铁需求不足,在加工贸易发展中,出现国企、外企不平等竞争现象。加工贸易企业一直使用进口钢材,主要是采用来料、进料加工方式进口,实行免税或先征后退。而国产钢材进入加工贸易市场却要征收17%的增值税,限制了国产钢材进入加工贸易市场。

  同年,为鼓励加工贸易企业使用国产钢材,解决国产钢材与进口钢材在税收政策上不平等的问题,经多次讨论研究,国务院制定了钢材“以产顶进”政策。即经过批准的钢企,以不含税价格销售给加工出口企业用于加工生产出口产品,实行全额退17%增值税(后改为免抵)。

  1999年,为做好钢材“以产顶进”工作,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国家冶金局组成钢材“以产顶进”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冶金局。1999年~2001年,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先后联合发布系列细则,将这一政策逐步加以完善。2002年5月27日,为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文将“以产顶进”钢材名称改为“加工出口专用钢材”,并委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负责“加工出口专用钢材”日常管理工作。2005年7月1日,有关部门取消了“加工出口专用钢材”税收政策。

  这期间,名列“以产顶进”目录的钢企得到了很大的锻炼,不仅技术标准、品种质量达到进口钢材水平,而且经营服务作风也有了很大的转变,提高了企业综合素质,缩小了与国外钢企的差距。同时,我国生产的部分钢材品种真正做到了“以产顶进”,加工出口企业也将订单从国外转移到了国内。

  行业管理体制大变革

  我国钢铁工业管理体制大变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政企分开的一个缩影。

  1998年3月10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撤销冶金工业部,改设由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冶金工业局,行使行业管理职能,不再直接管理企业和经济工作。1998年4月8日,国家冶金工业局正式挂牌成立。1999年1月,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宣布成立,进一步促进了钢铁行业协调服务管理格局的形成。

  2001年2月19日,国家经贸委主任盛华仁宣布,9个委管国家局撤销,其中包括国家冶金工业局。时任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吴溪淳在《中国冶金报》表态,国家冶金局(不直接管理企业)的撤销,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到现阶段的需要;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先要求实行政企分开,加强国家的综合部门,搞好政府的宏观调控,淡化政府的专业职能,而专业协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其实早在1992年,各地方冶金工业厅(局)就已开始尝试政企分开,如有地方撤销冶金工业厅,成立冶金工业总公司,有的由政府授权组建成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或控股公司等。

   债转股

  钢铁行业的债转股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20世纪90年代的政策性债转股和2016年以来的市场化债转股。

  20世纪90年代中期,11000家国企中有63%的企业亏损,国家提出1998年~2000年国企三年脱困的目标。然而,一些国有钢铁企业债务包袱重,面对工艺技术、产品落后,“不改造就是等死”的形势,在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大量贷款搞改造,又步入了“搞改造找死”的另一种困境。实施债转股是国务院决定的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国企三年脱困的重大举措。

  钢铁行业是债转股受益最大的行业之一。例如,2000年12月30日,我国当时最大的债转股企业鞍钢集团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华融、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以债转股的形式参股该公司,实现债转股总金额为63.66亿元。钢铁企业所开展的债转股是以资本流动的形式解决企业之间债务问题的尝试,开拓了跨地区国有资本运作的新路,并促使经营管理逐步走向了现代企业化和多元化的轨道。这一时期的债转股被称为政策性债转股。

  2016年10月10日,《国务院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和《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发布,提出多种政策方案缓解企业债务压力,具体包括鼓励企业并购、公司治理改革、推广证券化、改善债务结构、债转股、允许更多企业破产、鼓励股权融资等,这标志着新一轮市场化债转股序幕拉开。2016年12月16日,银监会等国家部委发布《关于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金融债权债务问题的若干意见》,支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钢铁、煤炭等行业开展市场化债转股。目前,该轮市场化债转股正在稳步推进中,钢铁行业资产负债水平有所降低。

  平改转

  平改转是指炼钢技术由平炉改为转炉。新中国早期,钢铁工业的炼钢装备以平炉为主,三大钢铁基地都有500吨规格的大平炉。上世纪80年代停建新平炉后,转炉炼钢的比重逐步提升。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连铸和炉外精炼等现代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平炉暴露出无法与现代炼钢技术接轨的问题,而且其炼钢成本高于转炉。因此,国内平炉被大量淘汰,转炉成为了炼钢的主要工艺技术装备。

  1998年7月8日,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淘汰全部平炉,实现了全转炉炼钢。1998年10月7日,时任国家冶金工业局局长王万宾在鞍钢淘汰平炉现场座谈会上强调,2000年内全行业要实现淘汰平炉的目标。2001年12月28日,我国最后一座平炉在其最后一炉钢水在包钢流尽后光荣“退休”了,宣告平炉工艺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标志着我国冶金工业在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调整产品结构上取得重大进步。

  钢铁保障措施

  2002年11月19日,中国对外经贸部通过其官方网站发布2002年第48号公告称,决定自2002年11月20日起,对热轧普薄板、冷轧普薄板(带)、彩涂板、无取向硅电钢、冷轧不锈薄板(带)等5类进口钢铁产品(共27个税则号)实施最终保障措施。这是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首次主动对他国使用世贸组织保障措施。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几个月后就遭遇了由美国“201”钢铁保障措施引发的全球钢铁贸易大战,我国钢铁业面临着巨大的进口压力,出口也几乎停滞。在严峻的形势下, 2002年4月19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宝钢、鞍钢、武钢、首钢、邯钢联合拟定《关于对钢铁产品临时保障措施调查的申请》,钢铁企业纷纷响应。2002年5月20日,原外经贸部正式宣布开始进行钢材保障措施立案调查。当2002年9月25日~26日原外经贸部举行听证会时,来自国内钢铁产业、涉案外商、驻华使馆、用户代表等140余家的利害关系方900多人参加,其所受到的关注度之高在国际上也是罕见的。这一举措保证了我国钢铁产业的平稳发展,也赋予中国钢铁弄潮国际市场更大的自信。

  铁矿石定价话语权

  上世纪80年代初,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一直延续的是通过长期协议来决定铁矿石年度价格的机制。铁矿石供需双方的长期协议“定量不定价”,价格一年一谈,确定“首发价”后,其他矿山公司和钢厂进行确认跟随。

  2003年,我国铁矿石进口量为14813万吨,跃居世界第一位,宝钢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国内主要钢企的推举下成为中国代表首次参与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2006年,宝钢集团先后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必和必拓、哈默斯利就2007财政年铁矿石基准价格达成一致,中国钢铁企业在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中首次取得首发定价权。 

  2010年,三大矿山公司将铁矿石的定价机制全部“长协改短约”,持续了近30年的铁矿石年度定价机制就此瓦解。尽管铁矿石定价从过去的“长协价”演变成季度、月度协议,最终到指数定价,但这个过程中铁矿石生产企业始终占据上风。

  在铁矿石谈判机制接连遭遇挑战的情况下,钢协开始着力改变铁矿石谈判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并提出了规范国内铁矿石市场的一系列措施。

  2011年9月20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联合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和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宣布,正式推出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并从当年10月份起每周对外公开发布。2012年1月16日,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在北京启动。

  2013年10月18日,大商所推出了全球首个实行实物交割的铁矿石期货。2018年5月4日上午9时,大连商品交易所铁矿石期货开始引入国际交易者,这是国内已上市期货品种首次对外开放。此举将使得铁矿石期货市场进一步向国际投资者开放,铁矿石期货对于整个铁矿石价格体系的影响进一步增强。

  挺进世界500强

  2004年,宝钢年产钢量达到2141万吨,成为国内首家年产钢规模超过2000万吨的钢铁企业。在当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宝钢以2003年实现营业收入1204亿元人民币(折合145.48亿美元)的业绩首次进入世界500强,成为中国竞争性行业和制造业中第一批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这也成为中国向钢铁大国迈进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此后,又有河钢集团、沙钢集团、新兴际华集团、首钢集团、鞍钢集团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中国五矿集团、中冶集团等冶金企业陆续进入世界500强榜单。

  2018年,中国共有6家钢铁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榜单,分别为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河钢集团、江苏沙钢集团、新兴际华集团、鞍钢集团、首钢集团。中国钢铁企业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首部钢铁产业政策

  2005年7月20日,首部指导钢铁工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颁布实施。《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包括政策目标、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调整、产业技术政策、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投资管理、原材料政策、钢材节约使用及其他共九章四十条,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主线,既起到对行业发展的指导作用,又是企业确定发展方向和重点的依据。

  《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钢铁工业50多年生产实践和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国钢铁工业有史以来最完整、最系统的产业发展政策,是一部指导钢铁工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我国钢铁工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此后,根据中国宏观经济发展以及钢铁行业发展现状,为不断适应新时代钢铁行业的发展,相关部门对《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进行了一定的修订,为钢铁行业不同阶段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首钢搬迁

  上世纪90年代,在新中国的建设史上功勋卓著的首钢,承受着来自社会各界“要首都还是要首钢”的巨大压力。受地理、自然环境的约束,首钢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制约。2005年2月18日,经报请国务院领导批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正式做出批复,原则同意首钢实施压产、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的方案,并同意在河北省唐山曹妃甸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联合企业。至此,备受国内外关注的“首钢搬迁”问题终于以“涉钢系统全部迁出北京”为结果而尘埃落定。

  2005年6月30日,首钢的功勋高炉———5号高炉停产拆迁,标志着具有80多年辉煌历史的首钢涉钢系统搬迁工作正式启动。2007年3月12日,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钢铁厂工程开工典礼在北京和曹妃甸同时举行。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曾培炎下达“开工”令。2011年1月13日,首钢举行北京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停产仪式。这标志着首钢搬迁已顺利完成,首钢产业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性阶段,这也是首钢实现转型发展的新起点。

  首钢搬迁是世界钢铁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钢企迁徒,涉及北京地区数万名职工、数十万职工家属、近千万吨钢,开创了世界特大型企业搬迁的先河。

  钢铁骄“奥”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新中国钢铁工业向祖国交上了一份精彩的答卷———“鸟巢”、“水立方”、网球中心、射击馆等奥运场馆实现了地地道道的“中国造”。产品合格率达到100%,国产化率达到100%。中央电视台新址、北京机场T3航站楼等奥运配套项目的核心用钢也贴上了“国产钢材”的标签。

  我国钢铁企业用300万吨左右钢材撑起了整个奥运工程的“钢筋铁骨”。其中,舞钢供应“鸟巢”关键部分用110毫米厚Q460E-Z35钢板680吨,莱钢为“鸟巢”提供2万吨钢材,宝钢、武钢、鞍钢、舞钢、济钢、首钢、新钢、天管、南钢等9家企业(宝钢、武钢2016年已合并为宝武钢铁集团)为“水立方”等场馆主体钢结构建设提供了5.58万吨高性能优质钢材(不含普通材),等等。

  钢铁企业还为保证奥运会的“碧水蓝天”做出了突出贡献。2005年,首钢搬迁调整方案经国务院批复,开始逐步将涉钢系统全部搬迁出北京;2008年初,首钢宣布压产400万吨,并在7月~9月将每月钢产量降至20万吨,最大限度地为保障“绿色”奥运做出贡献。与此同时,华北6省(直辖市、自治区)也都有钢铁企业实施了停产、限产。

  黑色系期货

  2009年3月27日,螺纹钢和线材期货交易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正式上市交易。线材和螺纹钢期货的上市,不仅有助于我国钢铁生产和流通企业有效地规避价格风险,而且有助于钢铁企业利用期货市场价格的发现功能,提前调整生产、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企业平稳运行。2011年4月15日,焦炭期货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成为世界上首个焦炭类期货。2013年3月22日,焦煤期货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正式上市。2013年10月18日,全球首个实行实物交割的铁矿石期货合约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挂牌交易。2014年3月21日,热轧卷板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挂牌交易。2014年8月8日,在交割和持仓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的硅铁、锰硅期货合约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挂牌交易。这样,黑色系期货已经覆盖了钢铁整个生产链条,为钢铁企业提供了从原料到产品的一系列套期保值工具。

  2018年5月4日,大连商品交易所铁矿石期货正式开始引入国际交易者,这是国内已上市期货品种首次对外开放,进一步增强了我国铁矿石期货对全球铁矿石价格体系的影响力。

  大整合时代开启

  2008年,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广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广西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相继挂牌成立。至此,中国钢铁进入大整合时代。

  2009年3月20日,《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出台,“联合重组”成为一大重点。通过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成为中国钢铁产业实现调整振兴的趋势。以《规划》为指导,2010年,兼并重组继续推进:7月28日,鞍钢与攀钢重组,钢铁行业中央企业由原来的4家变为3家;7月13日,天津钢管集团、天津钢铁集团、天津天铁冶金集团和天津冶金集团4家国有钢铁企业联合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渤海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后又解散);11月11日,河北钢铁集团与河北敬业、唐山松汀、邢台龙海、永洋钢铁、吉泰特钢5家民营钢铁企业签署联合重组协议。

  2016年9月22日,经报国务院批准,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联合重组为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宝武重组是中国钢铁工业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并购个案,在世界钢铁工业发展历史上也仅次于安赛乐和米塔尔的重组规模。

  学宝钢

  2011年初,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在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上提出,全行业要学习宝钢的先进经验,加快推动全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

  11月5日,在冶金企业管理年会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名誉会长吴溪淳在题为《向宝钢学习,推动我国钢铁工业加快实现四个转变》的演讲中一一回答了为什么学宝钢、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宝钢是践行党中央提出的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的典范,是钢铁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四个转变的先行者和开路人。”吴溪淳高度评价了“宝钢经验”,并发出了学习宝钢的动员令。

  各钢铁企业积极响应号召,到宝钢考察交流,对比找差,全行业掀起了学宝钢的热潮。沙钢组织开展了“内学宝钢,外学浦项”活动,力争经过5年到10年的不懈努力,使沙钢集团进入世界500强的前300名;太钢不间断派人去宝钢对标学习,学习人员表示,宝钢还有许多东西值得他们不断去学……

  在此期间,为给全行业提供有益的借鉴,《中国冶金报》还适时推出了“宝钢启示录”“宝钢之路,带给我们哪些启示”“钢铁业界评宝钢”“宝钢领导人重要讲话”等系列报道,全方位报道了宝钢经验。宝钢发展规律和原则被时任宝钢董事长徐乐江总结为16字:“严格苛求、学习创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沿海战略布局

  2012年5月28日,武钢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武钢与宝钢联合重组成宝武集团后退出该基地项目,现由柳钢接管)在防城港全面开工。当年5月31日,宝钢湛江钢铁基地项目在湛江东海岛全面展开建设。

  鉴于我国钢铁产业布局呈现北方多、南方少,内陆多、沿海少的特点,我国加速推进钢铁企业的沿海基地建设,积极调整产业布局。继2008年鞍钢营口鲅鱼圈钢铁项目正式竣工投产、2010年首钢京唐一期工程全面竣工投产后,柳钢防城港钢铁基地、宝钢湛江钢铁基地、山钢日照钢铁精品基地的建设使得我国钢铁沿海战略布局基本完成,延续50年的资源型布局理念被打破,中国钢铁工业走向海洋,谋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借助沿海钢铁项目,我国将发挥沿海优势,资源、能源以全球配置为主,创新管理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节能减排,不断提高竞争力,推进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带一路”走出去

  2014年,河钢集团控股德高公司,初步搭建起钢铁产业链的全球化营销服务平台,并启动了河钢德高丝路能源钢铁公司项目;2016年,收购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用不到半年时间扭转其连续7年亏损的局面,帮助昔日“塞尔维亚的骄傲”实现了浴火重生,成为中国—中东欧国家产能合作和共建“一带一路”的样板工程。这只是我国钢铁工业走出去,与世界风雨同行、携手共进的一个案例。

  在改革发展的征程上,中国钢铁工业与世界不断融合、互动发展,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转变,逐步成为“世界的中国钢铁”,为全球钢铁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

  我国钢企走出去,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开始。1989年12月份,由中国冶金进出口总公司和澳大利亚力拓矿业集团哈默斯利铁矿有限公司合资建设的恰那铁矿全部建成并一次试车成功;1992年,首钢斥资1.2亿美元收购了秘鲁铁矿公司,成为成功并购外国公司的第一家中国国有企业,如今该公司已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这些都是我国钢铁工业走出去的早期探索。

  尤其是2013年以来,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的“一带一路”倡议,将全球钢铁工业团结为一个互惠互利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见证了中国钢铁工业“朋友圈”的不断壮大。在此期间,马钢收购法国瓦顿公司,全盘接收了瓦顿高铁轮轴一系列技术专利,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为国内首家向海外出口高速车轮的企业。酒钢牙买加阿尔帕特氧化铝厂第一批氧化铝产品产出,沉寂8年之久的阿尔帕特氧化铝厂再次出现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为牙买加经济注入了活力……中国钢企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向世界展现了更加开放自信的中国钢铁形象。

  钢铁行业“白名单”

  2010年,为加强钢铁行业管理,规范现有钢铁企业生产经营秩序,工信部发布了《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2012年,工信部对其进行了修订,发布了《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规范条件》)。按照《规范条件》的要求,经专家评审和现场核查,工信部先后于2013年4月28日、2014年1月2日和2014年11月25日公告了3批符合《规范条件》的共计305家企业名单。

  名单公示后,在行业内得到了广泛认同,也为金融机构实施有保有压的金融政策提供了基础性参考依据。同时,未被公示的钢铁企业紧迫感愈加强烈,对照《规范条件》加强整改,力争达到各项标准要求。

  此后,工信部对已公告的钢铁规范企业持续开展了动态调整工作。其中,于2017年4月份公告了第一批被撤销规范资格的29家企业和需整改的40家企业,2018年1月份公告了第二批被撤销钢铁规范资格的19家企业和需整改的12家企业。规范管理工作在促进行业整体水平提升、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钢铁电商

  从2013年开始,在钢铁行业进入漫长“寒冬”、钢贸商纷纷“跑路”的大背景下,以科技创新和电子商务为支撑的钢铁电商应运而生。这一年被业内认为是“钢铁电商元年”,钢铁产业链各环节企业都参与其中。例如,宝钢集团的欧冶云商、五矿电商的鑫益联、天津物产的天物大宗、广东仓储物流企业的欧浦钢网、以资讯起家并转型的钢银电商,以及互联网创投模式的找钢网,等等。

  钢铁电商的走红让其获得了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的青睐。沙钢参股玖隆电商,不仅自建物流园区,还获得了银行针对支付融资系统的高额授信;天物大宗与10家银行合作,完整引入供应链金融,共获得授信300亿元。资本的介入直接引发了2014年钢铁电商“大爆棚”。据不完全统计,高峰时期的平台量超过300家。

  如今有的平台已经淡出公众视野,有的平台以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为依托,着力为产业链上的相关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有的平台则正谋划着IPO,谋求实现更进一步的自我发展。

  去产能

  2016年2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按照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突出重点、依法依规的原则,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和法治办法,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建立市场化调节产能的长效机制,最终达到促进钢铁行业结构优化、脱困升级、提质增效的目的,并明确提出从2016年开始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吨~1.5亿吨的目标。自此,中国钢铁工业去产能“战役”正式打响。

  2016年~2017年,钢铁行业先后退出6500万吨、5500万吨钢铁产能,2018年将再压减3000万吨。按此预计,“十三五”期间压减1.5亿吨粗钢产能的目标有望提前超额完成。一批不符合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的产能和低效、竞争力弱的产能得以去除。

  在这场“战役”中,钢铁行业获得全面胜利。钢材价格全面快速上涨,钢铁企业效益也稳步回升。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与年初相比大幅上涨76.7%。钢铁全行业扭亏为盈,2016年全年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02倍,亏损企业亏损额比2015年同比下降了51%。与此同时,随着一批不合规、低效、竞争力弱的产能退出,市场环境得以净化,市场秩序得以重构。

  此外,我国政府还同步开展了联合执法检查、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淘汰落后生产设备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国务院多次组织联合督察组对各地去产能工作进行督察,防止其死灰复燃,对在督察中发现的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钢铁企业进行严肃处理,对有关责任人进行问责。这些都表明,钢铁行业规范管理、化解过剩产能的长效机制已逐步建立起来。

  出清“地条钢”

  2017年,取缔“地条钢”成为去产能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化解过剩产能部际联席会议明确要求,在当年6月30日前要全部清除“地条钢”。当年2月23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联合其他4个协会发布《关于支持打击“地条钢”、界定工频和中频感应炉使用范围的意见》,明确了“地条钢”的范围。

  为使清除“地条钢”工作不打折扣地完成,部际联席会议于当年5月份派出8个督查组对已上报存在“地条钢”企业的29个省(区、市)进行了专项督查,查看各地“地条钢”取缔进度。为防止“地条钢”企业死灰复燃,于当年8月份又派出7个专项抽查组陆续奔赴各地核查“地条钢”的取缔情况。

  针对国务院实地督查中发现个别地方仍有企业顶风违规生产“地条钢”的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做出重要批示:督查工作就是要盯住重点问题持续不懈抓;取缔“地条钢”、化解过剩产能要坚定不移推进,防止死灰复燃;对顶风作案的要坚决依法严惩,对监管不力的要严肃问责,务必做到令行禁止。

  当年6月30日,取缔“地条钢”任务顺利按期完成,1.4亿吨“地条钢”产能出清!

  蓝天保卫战

  2018年7月3日,国务院正式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5月7日,生态环境部发布《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并明确,到2020年10月底前,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等区域具备改造条件的钢铁企业要基本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被赋予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党的十九大更是明确提出,要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

  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我国钢铁行业一直在积极行动。按照“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新排放标准的要求,钢铁企业大力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技术,实施环保改造,涌现出了以太钢、唐钢等为代表的生态园林式工厂,更加深入地融入城市发展;德龙钢铁、敬业集团等一批钢铁园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宝钢湛江钢铁与中科炼化能源互供项目预计于2019年6月份投产,届时湛江钢铁与中科炼化将进行氧气、氮气和热能的交换,湛江钢铁还将提供余热为城市供暖,提供冶金渣用于铺路等……

  如今,钢铁行业仍然在不遗余力地提升节能环保水平,发展绿色制造,积极构建绿色产业链,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