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独家报道

邢涛:形成合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2019-10-09 12:57:00

  “钢铁工业是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为钢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9月26日,在第十九届中国钢铁原材料国际研讨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邢涛指出,中国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的实践为全球化解过剩产能提供了很好的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经验,成果惠及全球钢铁产业。

  邢涛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钢铁工业完全能够摘掉“三高产业”的帽子,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生态和循环经济的先进工业产业。他同时也强调,新时代下,钢铁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高质量发展之路仍然艰辛。

  直面行业发展新问题

  邢涛指出,随着钢铁去产能工作的持续推进,钢铁行业运行总体保持平稳态势,行业效益明显好转。与此同时,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也凸显出来:

  一是违规新增产能风险增加。部分企业以铸造、铁合金、资源综合利用等名义试图新增冶炼能力;建设异形高炉、转炉,批小建大违规新增产能,产能置换搞“数字游戏”变相增加产能;个别“地条钢”企业铤而走险,死灰复燃;等等。这些现象和问题给严禁新增产能工作带来了很大阻力。

  二是钢铁产量过快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1月~7月,我国生铁、粗钢、钢材产量分别为4.73亿吨、5.77亿吨、6.98亿吨,同比分别增长6.7%、9.0%、11.2%,创历史同期新高。钢铁产量过快增长,对原材料需求旺盛,诱发了进口铁矿石价格过快上涨;有些企业持续高负荷生产,极易引发安全、环保、质量风险;产量与产能背道而驰,影响了钢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局,造成了一系列不良影响。

  三是铁矿石价格飙升。今年初以来,进口铁矿石价格飙涨,一度接近120美元/吨,涨幅超过70%,严重侵蚀了钢铁行业利润,造成增产不增效的窘境;使我国钢铁产业在国际利益链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影响产业长期健康发展;同时可能带来输入性通胀,影响我国经济平稳运行。长此以往,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果将大打折扣。

  扎实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邢涛表示,面对钢铁行业出现的诸多新问题和不确定性,政府、行业、企业要凝心聚力,形成合力,扎实推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巩固去产能成果。督导各地严把产能置换关,严禁新增产能。近期,工信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正在开展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督导检查,对已化解产能复产、“地条钢”死灰复燃、产能置换不合规等行为进行重点检查,并针对钢铁产量增长过快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巩固好来之不易的去产能工作成效,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推进和实施。

  二是推进绿色制造。“希望钢铁行业担负起社会责任,贯彻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方案的各项要求,争取有更多的企业提前实现超低排放。”邢涛表示。

  三是发展智能制造。“钢铁行业应凭借自身良好的工业基础,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抓住5G时代发展机遇,充分挖掘钢铁工业互联网示范场景,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从根本上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邢涛指出。

  四是完善空间布局。邢涛表示,有关地方要以“全国一盘棋”思路,审慎决策,统筹推进城市钢厂搬迁和区域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有序引导电炉短流程炼钢发展,鼓励环境敏感地区的高炉转炉长流程企业转型发展电炉短流程,推进钢铁工艺结构优化。近期,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制订了《关于引导短流程炼钢发展的指导意见》,已完成征求意见工作,争取年内出台。同时,行业要积极稳妥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结合化解过剩产能和深化区域布局调整,实施减量化重组,不断提升产业集中度。

  五是提升保障能力。“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换来了2016年以来市场的好转和行业效益的回升。下一步,我们要坚决巩固好来之不易的去产能工作成果,统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加强铁矿石资源保障能力建设;推动形成公正、合理的铁矿石定价机制。同时,希望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继续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做好行业运行监测分析和信息披露,配合政府相关部门维护市场秩序,提高市场透明度。希望钢铁上下游企业加强沟通协商,放眼长远、加强协作,统一共识,多做有利于行业发展的事,共同推动钢铁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邢涛表示。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徐可可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