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独家报道

融入双循环走好不锈钢管高质量发展之路(上)

2021-01-13 10:09:00

  编者按

 

  经过不断发展,目前我国基本上形成了不锈钢管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不锈钢管产业群崛起,逐渐成为中国不锈钢管行业的主力军,在开拓工业和建筑用管市场方面具有很大潜力。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国内外社会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也给我国不锈钢管发展带来影响。

  基于此,本版特别刊发《融入双循环 走好不锈钢管高质量发展之路》一文,分别从我国不锈钢管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情况、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不锈钢管产业群崛起、建筑给水不锈钢管市场应用潜力等方面对我国不锈钢管发展情况展开分析,分上、下篇刊发。其中,上篇从我国不锈钢管产能和产量、工艺和设备发展情况、市场和需求、出口情况等方面分析了不锈钢管当前发展情况,并指出我国不锈钢管基本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下篇将着重介绍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不锈钢管产业群发展情况、建筑给水不锈钢管的市场应用潜力等。本期刊出上篇。

 

  彭在美

 

  2020年1月~11月份,我国进口不锈钢158.77万吨,同比增长55.08%;出口不锈钢303.7万吨,同比下降8.97%。预计2020年我国不锈钢产量达到3000万吨,全球占比达50%以上。当前,我国不锈钢管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的国内外社会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发展影响深远,加剧了国际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蔓延,全球经济可能持续低迷。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不锈钢管行业必须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抓住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机遇,坚持创新在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努力实现“十四五”和到2035年经济发展目标,将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效益上。

 

  我国不锈钢管基本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近35年来,不锈钢管在我国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

  从产能和产量来看,我国不锈钢管年产量约为300万吨。在我国不锈钢管产量方面,到目前(2020年)尚没有公开的完整的统计数据,本文据有关文献评估如下:世界不锈钢管的生产量一般约占不锈钢材总量的10%,目前我国不锈钢管的产量大体维持这一比例。2020年,我国不锈钢粗钢产量预计突破3000万吨,同比增长2.1%。由于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目前我国不锈钢管年产量可能低于300万吨(小于10%)。但是,我国不锈钢管“十四五”期间的年产量可以达到300万吨以上。

  在产能方面,我国现有不锈钢无缝钢管生产企业约500家,2012年统计总产能为220万吨,总产量为166万吨,其中,工业用管产量为84万吨,是产量最高年份,实际自给率达到96%以上。截至2014年底,我国不锈钢焊管企业约515家,生产线有800条,总产能为200万吨,2016年总产量为116万吨,其中,工业用管产量为56万吨。综合评估我国不锈钢管2020年总产能约为400万吨,若按产能利用率75%计,年产量可达300万吨。

  从工艺和设备发展情况来看,不锈钢无缝钢管生产工艺仍以冷轧、冷拔代替热轧产品为主,生产大直径(厚壁)不锈钢无缝钢管基本上采用热挤压工艺,冷加工不锈钢无缝钢管65%以上是冷轧+冷拔生产工艺,钢种13Cr等高合金钢无缝钢管用热连轧机生产目前已成为发展趋势。

  不锈钢焊管生产工艺有直缝高频焊接、直缝埋弧焊接和螺旋埋弧焊接;成型方法用辊式连续成型,焊接方式有高频焊或氩弧焊。中小直径不锈钢焊管生产多采用连续辊型成型高频焊接。

  从市场和需求来看,在不锈钢管年需求量中,工业用管和非工业用管各约占年产量的一半。在能源行业,石油天然气管网将在“十四五”期间新建2.5万公里,其中天然气长输管线1.5万公里,原油和成品油长输管线各0.5万公里,必然带动石油管及石化用管的需求。预计石油/化工行业年需不锈钢管16万吨,核电行业年需不锈钢管5万吨,化工行业年需不锈钢管10万吨,火电行业年需不锈钢管4万吨,汽车行业年需不锈钢管2万吨,船舶行业年需不锈钢管约5万吨,海洋工程年需不锈钢管10万吨,轴承行业年需求不锈钢管10万吨。

  除了上述我们熟悉的行业外,还有如开采稀有金属用酸性浸出液(如用硫酸提取铜、镍、铀)或碱性浸出液(如用氰化钠提取金、银)将大量用到不锈钢管;在电子行业,晶片生产过程中需输送氢氟酸、硝酸和硫酸等,太阳能电池的硅片酸洗和电子生产需要输送高纯水和去离子的水等,需要用不锈钢管;在轻纺行业,如目前我国造纸年产量已过亿吨,生产1吨纸需要100吨~400吨水,处理含有化学药品的废水需要不锈钢管,纺织的印染废水也是如此;在食品医药行业,需要输送高纯洁流体的管道和医疗器械用管,要用到不锈钢管;海水淡化也要用不锈钢管……不锈钢管市场需求潜力很大。 

  从表1可以看出,油井管的主要发展方向是耐腐蚀,可见不锈钢管随着开采环境的逐渐恶劣,其用量将加大。其他许多工业行业也有这种趋势。

  目前,由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际石油价格低迷,影响石油用管的出口。2020年1月~9月份,中国无缝钢管出口259.50万吨,同比减少21.06%;16英寸以上焊管出口49.54万吨,同比减少23.26%;16英寸及16英寸以下焊管出口219.54万吨,同比减少7.7%。尤其是OCTG(石油套管)产品出口下降30%。此外,电动汽车崛起影响了燃油汽车的销量,受新能源发展的影响,火电将逐渐减少发电量等,也会影响不锈钢管用量的增长速度。因此,不锈钢管企业工作重点要放在提高质量和效益上。

 

 

  我国不锈钢管在高质量发展征途中逐渐逼近强国目标

  2020年11月3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国际高品质特殊钢发展论坛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有关领导指出:“特殊钢一直是钢铁行业一颗璀璨明珠,能否提供高品质的特殊钢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成为钢铁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志。” 不锈钢管是不锈钢产品家族里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是这颗“明珠”的核心成分之一。不锈钢管的高质量产品,成为这颗“明珠”发光的光源。

  回顾我国不锈钢管发展近35年来的历史。我国不锈钢管在1990年以前主要是304、316奥氏体不锈钢,2000年后涵盖了奥氏体不锈钢、双相不锈钢的绝大多数牌号,以及马氏体不锈钢、铁素体不锈钢的部分牌号。我国不锈钢管行业针对石化/化工行业的需求,开发了以2205牌号为代表的双相不锈钢管材;针对油气开采和输送要求,开发了Cr13型的超级马氏体不锈钢管材;针对海水、电站热交换器需求,开发了446高纯铁素体不锈钢管材;针对第3代核电一回路主管道要求,开发了316LN整体锻管材;针对电站锅炉用管,开发了超级TP304H、T/P91管材;针对航空油路管道,开发了2169奥氏体不锈钢管材;针对轴承钢发展,开发了9Cr18和9Cr18MO不锈钢轴承管材等。

  我国不锈钢管品种质量从消化引进,到进口替代,再到自主创新,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国产化产业链。不仅如此,高端不锈钢管材已经走向国际,出口的品种在迅速增加,出口的产品质量日益提高。2005年以来,特别是2010年以来,不锈钢管大量出口,主要集中于核电、石化、能源、船舶等领域。中国不锈钢管争雄国际市场,如国际上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均采用我国生产的不锈钢管,包括“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赛科90万吨乙烯裂解联合装置、扬巴一体化工程(60万吨乙烯)、美国陶氏化工化学工程、康菲石油工程、俄罗斯和中东石油天然气工程等近百个项目。中国不锈钢管正在大踏步走向国际不锈钢管舞台中心。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徐可可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