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本报两会报道组记者 朱晓波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国一重时强调,要坚持改革创新,自主创新,调动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把我们的事业越办越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一重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明忠建议,推进技术技能融合,完善基层创新体系,坚持把科技创新动能深深植根于研发生产一线。
刘明忠介绍,近年来,中国一重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探索建立了“四级+四类+五室+一赛”的“4451”基层创新体系,在基层创新工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全年累计完成基层创新课题500余项,入选国务院第三批双创示范基地,获评“2020中国工业创新示范企业”。
“从实践来看,充分调动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于科技创新工作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但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相比,在更好发挥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力量作用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隐忧。‘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重装备、轻技工’这样‘三重三轻’的现象仍然普遍。”他说。
刘明忠认为,科技创新不仅需要大批技术专家,也需要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和能工巧匠。结合企业工作实际,刘明忠建议:
一要进一步促进技术人才与技能人才融合发展,重点要建平台、抓载体。中国一重探索推行的“4451”基层全员创新体系,其中“5”即构建“五室”创新平台,组建劳模、党员、青年、党外人士、技能大师等先进人物带头的五类创新工作(活动)室,同时与上下工序间成立创新联盟,开展联合攻关,取得了很好效果。建议要加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高校、院所沟通合作,如联合成立创新联盟、“校企协作创新平台”等,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是要增强职业教育、技工教育的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引导职业技术院校和技工教育学院办学方向,与企业实际人才培养和需求有效衔接,推行“校企1+1结对战略合作”“订单式培养”,同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之路,特别要向各院校招生困难的专业倾斜,例如锻造、冶炼、铸造、热处理、焊接等专业,确保装备工业、基础产业技能人才供给,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强技术技能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