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独家报道

【两会特别报道】十年一剑怎么磨?

2021-03-11 09:57:00

  贾林海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创新话题着墨颇多,足足提了43次,而“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的提法,更是给科研领域的浮躁风气狠狠抹了一层“清凉油”。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指出,要强化创新驱动,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对钢铁行业来说,十年一剑怎么磨?谁来磨?和谁磨?这些问题的答案无疑决定了这把剑能否锋利出鞘。

  第一,保持定力,要耐心磨。

  搞科研,最重要的就是耐得住寂寞。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落实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政策,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

  当功利主义成为评判科研价值的标准,浮躁之风就会趁虚而入,急功近利的“短平快”项目成了“香饽饽”,基础研究却无人问津。正因如此,报告特别强调,“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如何让科研人员把目光移到基础研究上来?

  首先,企业要优化人才评价机制,根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积弊。背负如此多的“枷锁”,科研人员如何“沉下心来”?因此,必须解决“科研人员围着经费转”的问题,为他们“松绑”。

  其次,企业要完善创新体制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氛围。创新就是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专注,而在落后、刻板、拘谨的创新体制下,科研人员想耐得住性子也难。通过完善创新体制机制,让科研人员把这张“冷板凳”坐得更舒服,才是企业的真本事。

  我国钢铁行业里不乏具有“十年磨一剑”精神的企业和科研工作者。从2008年筹建到2018年“手撕钢”诞生,太钢用了整整10年时间成为全球唯一可生产宽幅不锈钢精密带钢的企业。10年时间里,布局任凭市场风云变换,太钢对于精密带钢产业布局的定力岿然不动。太钢还特别设置了技研费,由太钢技术中心每年拿出一笔技研费,用以抵消科研人员在研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损耗,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创新的热情。这样的机制帮助太钢的科研人员从经费问题中“解脱”,消除了他们的顾虑,让他们能够真正沉下心来搞科研。

  第二,“揭榜挂帅”,让能者磨。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多次强调“可以探索搞揭榜挂帅”。而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改革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式,推广“揭榜挂帅”等机制。所谓“揭榜挂帅”,就是把关键核心技术项目罗列出来,交给那些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研人员。

  不少钢铁企业已经实行了“揭榜挂帅”机制。2020年,山钢莱钢“高品质大单重特厚钢板”“海洋工程用特种钢板”两个项目成功“揭榜”,目前已进入实施的关键阶段。全国人大代表、山钢董事长侯军在2021年两会期间也提出,“揭榜挂帅”机制瞄准国家和行业重大战略需求,围绕产业链上下游的技术堵点、痛点进行“张榜”,由企业牵头整合高校和科研单位组成创新联合体进行“揭榜”,是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路径创新。

  这一机制从不问“来者何人”,凡有能力者皆可“挂帅出征”,为那些有能力但缺平台的科研人员提供了大展身手的机会。不过,如何拓宽“揭榜挂帅”机制的使用范围、提高企业对这一机制的重视程度、让这一机制在企业遍地开花,仍是需要钢铁企业解决的问题。

  第三,产学研用,需共同磨。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拓展“产学研用”融合通道,健全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完善创业投资监管体制和发展政策,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创新虽然以企业为主体,但并不是让企业单打独斗。近年来,较多的钢铁企业开始通过“引智借脑”,与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开展合作,组建互利共赢的协同创新联盟。就在全国两会召开不久前,我国钢铁行业“产学研”再结硕果。2月25日,本钢作为发起单位成立了辽宁省钢铁产业产学研创新联盟,与东北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等7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一起,建立“互利共赢、风险共担”的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科技成果市场转化和共享机制。

  在我国钢铁行业中,这样的联盟不在少数,但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全国政协委员,钢协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在2021年两会期间谈到,我国钢铁行业部分领域“产学研用”协同成果的利益分配机制亟待优化。如何使“产学研用”切实成为紧密协作、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共创市场的实体型合作组织,是未来钢铁产业链上下游需合力解决的问题。

  纵观我国“十四五”发展大局,创新无疑是最重要的一步棋。以“十年磨一剑”精神突破“卡脖子”技术,既是我国钢铁工业创新的应有之义,也是我国钢铁工业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徐可可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