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独家报道

【两会特别报道】深化激励机制改革

2021-03-11 09:57:00

  刘海民 刘勇昌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在落实助企纾困政策的同时,加大力度推动相关改革,培育更加活跃、更有创造力的市场主体。

  劳动者是生产力三要素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最活跃的生产要素。正确处理劳动者与投资者的关系,努力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企业发展永不过时的主题。在新形势下,深化激励机制改革,是企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进行的基础性建设。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其中在劳动力要素方面,提出了促进劳动力合理畅通有序流动、健全最低工资标准、工资集体协商、按贡献决定报酬、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等重要政策方针,为企业加强和完善激励机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但人们在研究和实施激励机制改革过程中,在某些观念上往往存在误区,认为工薪增长必然增加生产成本,也必定减少企业的利润。这种把员工利益与企业效益视为此长彼消关系的观念,是当前深化机制改革的重要障碍。事实果真是这样吗?恰恰相反。从2015年~2019年69家(含母子公司,但数据不重复)钢铁企业财务报表分类分析中可以看出,职工人均工薪增幅与企业盈利能力提升是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一些优秀企业的实践证明,职工工薪的增长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降低成本或提高附加值的生产过程中发挥了巨大潜能,形成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从而把“蛋糕”越做越大、越做越好。

  从目前我国钢铁企业的情况看,职工激励机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国有企业总体上改革滞后,仍然存在“大锅饭”的遗迹,激励机制不完善。民营企业除了个别上市公司和少数改制企业如南京钢铁、济源钢铁、沙钢等以“职工持股会”方式实现职工持股外,多数企业缺乏股权、期权等长效激励手段。

  二是对一线职工激励认识不足,难以激励全员,并在全过程实行高效率、高质量的生产控制。

  三是不少企业对员工的业绩评价还主要依靠考勤、打分等传统方式,尚未做到精细化管理。

  四是有些企业对普通员工偏重于负激励,对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励不够。

  五是有的企业高中低员工收入差距过大,加上缺乏沟通,容易使普通员工产生不公平感。

  建议钢铁企业在学习贯彻党中央关于“十四五”规划建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的过程中,顺应大势,转变观念,结合企业实际,加快激励机制改革进程。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徐可可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