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独家报道

鞍钢重组本钢:谱写钢铁报国新篇章

2021-08-24 09:10:00

本报评论员

  8月20日,鞍钢重组本钢大会在辽宁省鞍山市召开,宣告相距60公里、实力超群的两家特大型钢铁集团合二为一,这是继2016年央企宝武重组之后,钢铁央企的又一重大重组举措。
  对此,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指出,鞍、本重组是大势所趋,更是历史必然;对于构建钢铁行业新格局、领航振兴区域经济、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培育世界一流企业、提升国家战略资源保障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如今,重组大会已过去几天,有关重组的消息仍占据着业内外媒体的重要位置,吸引着公众的眼球。这种关注度与这一新闻事件的地位是相当的。因为鞍钢重组本钢是我国迈入新征程后,中国钢铁主动调整自身行为,解决集中度、控产能和资源保障三大痛点,争取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而做出的重大动作;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多方合力,终成今日硕果
  2005年鞍钢和本钢曾经就重组做过巨大努力,但是因为隶属关系、人员安置等等原因,没有实现实质性重组的目标。不过,各方并没有放弃努力。当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钢铁行业加快大企业兼并重组,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中国钢铁产业布局,加速解决行业三大痛点,进一步增强中国钢铁产业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成为主要矛盾,鞍本重组成为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重大举措,重组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
  国务院国资委是主要推动力量。鞍、本重组是钢铁行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和对鞍钢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一个重大举措。今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实施的第二年,也是攻坚之年。2020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这是面向新发展阶段我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其中途径之一是通过重组减少企业家数,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那么,鞍、本重组正是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以改革创新引领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重要贡献的一个重大举措,将极大提升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以及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力。
  鞍本重组也是地方政府大力推动的结果。鞍钢、本钢实质性重组取得成功,是与辽宁省委、省政府的积极主动工作和大力支持分不开的。在此次重组过程中,辽宁省政府将推动央地钢铁企业重组列入“十四五”规划,将鞍本重组变成必须完成的政府工作目标。在具体操作中,安排合适干部到鞍钢和本钢担任集团一把手;及时调整股权结构,辽宁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向鞍钢集团无偿划转本钢集团51%股权等。
  从这个角度看,鞍、本重组是辽宁省委省政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大局观、整体观的体现;是辽宁省委省政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体现;是辽宁省委省政府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决心的体现。
  鞍本重组更是鞍钢、本钢干部职工积极主动推进的结果。近年来,鞍钢抓住改革关键一招,妥善解决了37万人的厂办大集体改革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历史难题,构建起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战略差异化管控体系,建立了“授权+同利”市场化经营机制,经营效益连创历史新高。本钢厂办大集体改革等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解决,经营状况持续向好。这些,都为重组打下了良好基础。
  “上下同欲者胜。”鞍钢重组本钢,是众望所归,是历史发展到现在的必然选择,是各方戮力同心推动的结果。这一重组,为钢铁行业继续推进兼并重组,如期完成《关于推动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的“到2025年前5位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 40%,前10位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60%”的目标,坚定了信心,提供了借鉴。
  影响深远,风正扬帆正当时
  当前,全球钢铁的重心在中国,全球钢铁科技的爆发点在中国,全球钢铁发展的引领责任在中国,但是由大到强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推动大钢企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是关键一环,鞍本重组正是应时而动,应需而行。
  何文波认为,鞍本重组后粗钢产能将达到6300万吨,营业收入达到3000亿元,位居国内第二、世界第三。产业集中度的提升,有利于增强行业话语权和影响力,有利于加快构建钢铁产业新格局。
  首先,对鞍、本来说,重组将让鞍本本身变得更加强大。重组之前,两者是竞争关系。地处同一区域,拥有相同资源,面对大致相同的市场、基本相同的产品,浸润于相同的文化而两者却要进行面对面的竞争,难以形成发展的合力,难以孕育出加速前进的驱动力;重组之后两者将在业务协同、整合方面发挥巨大优势。
  根据鞍钢集团规划,重组后的新鞍钢集团,将从采购、销售、科技、物流、产品、矿产资源、国际贸易、产业金融、多元化服务等方面,全面推进鞍本价值链核心业务协同整合,加速释放聚合效能,实现从体量规模的纵身飞跃到效率效益的全面提升,真正从“对手”变“队友”,变成“一家人”。
  其结果就是以更加强大的姿态一致对外,深刻影响区域竞争格局。
  其次,鞍、本重组将为钢铁行业解决控产能、提升集中度和资源保障三大痛点做出巨大贡献。由于资源禀赋和创新实力,鞍钢重组本钢后,将能够巩固并增强全产业链优势,畅通双循环发展堵点,成为保障国家战略资源安全的‘压舱石’,成为原创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的供给者和应用者。
  例如,重组后,按照鞍钢集团未来规划将实现7000万吨规模,进入行业前5位。对整个行业产业集中度的提升,就是一个巨大飞跃。两者都是资源强企,鞍矿和本钢矿山实际上属于同成因的一条矿脉,两者可以很容易在资源开发上形成合力。按照鞍钢5000万吨/年铁精粉的规划,其未来将具有极其强大的资源竞争优势,极大缓解中国钢铁资源压力。
  从产业集中度方面看,根据工信部《关于推动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的目标,到2025年,鞍钢和宝武两家央企占全国钢铁行业总产能比例将超过20%,能够对钢铁行业实现强起来的目标起到骨干支撑和引领作用,也有利于加速解决行业集中度不高的痛点问题。
  从区域发展的角度讲,鞍、本重组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将是巨大提振。东北地区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具有沿海沿边的区位优势,能源矿产资源丰富,产业基础扎实,创新能力较强。产业振兴,就得需要产业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头部企业强了,就能有力地带动产业振兴。显然,一个7000万吨的巨无霸钢企一定会极大推动东北地区钢铁及相关产业的振兴。
  从钢铁产业布局来看,鞍本重组对环渤海区域市场的有序化,以及与海外强势企业竞争,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围绕渤海一圈有营口、唐山、沧州等钢铁大市,出了渤海又面对日本、韩国钢企的竞争。在鞍本重组之前,是强企并存的局面,除了鞍钢,首钢、河钢以及一些民营企业,实力都很强,但是与浦项相比,还有差距。鞍本重组之后,在东北亚以及渤海湾产生了规模世界第三的钢铁巨无霸,将在产能规模上、在科技实力上、在资源优化配置上,与世界强企一较高下,等于是在环渤海湾区域有了一个能够掌控局面的“大哥”。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可以说,鞍、本重组为未来中国钢铁进一步实施战略布局调整,整体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重塑世界钢铁竞争力版图,起到强大推动作用,影响深远。
  党的领导,确保行稳致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必须一以贯之。
  党的领导推进了鞍钢重组本钢,党的领导确保了鞍钢重组本钢的成功,重组后的新鞍钢在未来要想行稳致远也必须坚持强化党的领导。
  鞍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成旭也表示,鞍钢将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贯穿重组整合全过程,切实把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落到实处,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坚决履行好央企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
  一是鞍钢和本钢本身就具有坚持党的领导的光荣传统。“鞍钢宪法”诞生在鞍钢,老英雄孟泰、从鞍钢走进军营的伟大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当代雷锋”郭明义、“时代楷模”李超等,彰显了“创新、求实、拼争、奉献”的鞍钢精神,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本钢也是劳模辈出。这些好的文化和精神传统要坚持、要传承,要在新鞍钢发扬光大。
  二是重组融合中,要坚持以强化党的领导来推进融合和混合所有制改革。要在强化党的领导,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中,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据悉,鞍钢集团通过实施中央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将由国有独资公司变更为由国务院国资委、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持股的股权多元化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诚通、中国国新增资参与鞍钢股权多元化改革,将进一步提升鞍钢资本运营能力。
  此外,辽宁省将大力支持“新鞍钢”建设,推动鞍钢在统一规划目标引领下,以市场化改革为统领,有序推进本钢混合所有制改革,引领本钢二次创业,推动本钢产业转型升级。
  党的领导将在这些重大改革中得到进一步强化。
  三是重组过程中,要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董事会建设、公司制改革等过程。立足充分激发动力活力,健全完善企业选人用人机制,不断激发员工干事创业动力,加快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机制,加快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
  此外,虽然通过改革,鞍钢和本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厂办大集体等历史遗留问题,但是在未来的进一步改革中,仍将面临瘦身健体、提高劳动效率、转换机制、压缩管理层级等任务,这些改革过程中保持稳定仍然是重要的政治任务,这也离不开强大的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无论是重组还是混改,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十四五”大幕已经拉开,我们相信,拥有百年历史,为共和国钢铁工业发展和民族解放、振兴做出过巨大贡献的鞍钢、本钢,必将以重组之后“1+1>2”的磅礴力量和民族担当的钢铁情怀,进一步谱写出钢铁报国的新的、更加辉煌壮丽的篇章!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