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独家报道

干勇:氢冶金担负着将钢铁业高碳排放变为零碳排放的重任

2021-11-29 09:38:00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实习记者 赵萍 报道
记者 顾学超 摄影
 
  中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15%左右,是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面对“双碳”目标,钢铁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该如何走好低碳发展之路?
  “氢冶金担负着将钢铁业高碳排放变为零碳排放的重任。”11月23日,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在全联冶金商会2021年第二次理事会暨民营钢铁经济高质量发展交流会上道出了“双碳”目标下的低碳冶金发展之路。
图为干勇在会上讲话。
  会上,他首先肯定了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取得的一系列成绩。
  首先是产量规模。2020年,我国粗钢产量占世界粗钢产量的比重为56.7%,超过世界一半。其次,钢铁行业装备大型化发展趋势也证明了行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再次,钢铁企业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新材指数发布2020世界钢铁企业技术竞争力排名,我国共有11个企业被评为A级,进入全球前30名。最后,在国际化方面,中国钢企积极走出去,投资开发铁、锰、铬等矿产资源,收购或投资建设钢厂,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钢铁工业还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干勇介绍,2019年底,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资产规模为6.59万亿元,在41个大类行业资产排名中居第6位,且占整个工业资产的比重为5.53%;2019年营业收入达7.07万亿元,在41个大类行业收入排名中居第3位,且占整个工业收入的比重为6.69%。此外,钢铁工业的发展还支撑了汽车、能源、工程机械、船舶海工、铁路交通及国防军工等的发展。
  当然,我国钢铁行业转型发展目前还面临一些问题。他随后指出,主要包括生态环境问题、产业和能源结构问题、工艺流程问题、质量品牌问题、技术创新体系等。其中,在生态环境问题上,钢铁企业面临着超低排放、清洁生产、冬季限产、深度治理等问题。
  “对钢铁行业而言,碳达峰、碳中和不亚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干勇指出。他同时介绍了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3个阶段和钢铁行业低碳冶金技术路线。
  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3个阶段包括绿色发展1.0、绿色发展2.0、绿色发展3.0。绿色发展1.0是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实现清洁生产,推广节能环保技术,推进指标持续进步;绿色发展2.0是以“两于一入”(高于标准、优于城区、融入城市)为目标,以“三治四化”(固废不出厂、废水零排放、废气超低排,洁化、绿化、美化、文化)为抓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创建绿色城市钢厂;绿色发展3.0是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以“冶金原理+科学管理”行动理念统筹应对气候变化与节能环保,引领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钢铁行业低碳冶金技术路线包括在政策支持下淘汰落后产能;加强信息化建设,运用数字化转型赋能;优化钢铁布局,鼓励发展短流程炼钢工艺;节能与降碳同步;用全生命周期理论研发产品;开发利用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研究推进氢能新技术;进行技术创新体系变革等。
  “钢铁行业必须要建设能源排放和产品一体化的智能评价体系,把原来的技术中心、能源中心、环保中心进行协同融合,共同建立一个在‘双碳’政策下的低碳冶金平台,来指挥生产各工序。”干勇表示。
  此外,他还介绍了碳中和目标实施路径,包括创新、优化、效率、协同、融合、提高。创新即强化技术引领,突破绿色低碳关键工艺技术;优化即优化绿色产业布局,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效率即打造极致效率,推动生产过程绿色化和材料使用端绿色化;协同即构建低碳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协同降碳;融合即强化资本融合,开发绿色金融产品;提高即提高低碳意识,倡导全员低碳化生产生活。
  “实现碳中和的冶金路线,先要解决绿色能源问题。”干勇表示,绿电、绿氢的供应是最重要的保障。他介绍,目前,宝武清能在光伏电氢、风光电氢、热岩发电制氢、高温气冷堆电、热制氢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而且也进行了制氢技术布局,如在电解制氢领域,宝武清能已在AEL碱槽、PEM槽和SOFC等制氧技术上进行了项目布局,并形成了一些自己的专有技术。此外,围绕氢能增长四大关键机遇,宝武清能在策划启动钢厂氢气制备及用氢,构建加氢站和氢管道等基础设施,通过车队、货运和走廊扩大运输中的氢气,探讨氢能国际贸易的可行性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
  “基于2021年‘双碳’承诺,在我们的关键路径中,自2021年起将不再允许批准新的油、气、煤等相关项目。”干勇介绍,基于此,假设我国2050年的煤电燃料80%由氢能替代,则煤电用氢至少需要6000万吨;50%燃气发电由氢替代,则需要1400万吨氢。
  “我认为,在持续压减产能产量、大力发展短流程生产工艺,以及氢冶金的大力支持下,我国钢铁行业的碳中和任务一定可以完成。”干勇最后说道。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