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独家报道

【盘点2021】榜样:自立自强 扬帆起航

2022-01-04 09:53:00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罗忠河 
实习记者 贾林海 整理
 
  编者按:像苍穹下冉冉升起的红日,像航行中指引前路的罗盘,像雨林里北密南稀的年轮,榜样的力量指引着我们前行。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地推进钢铁行业科技的进步,助力部分技术摆脱“卡脖子”的困境。见贤思齐,2021年终,本版特别邀请了10位为钢铁行业积极奉献热血与智慧的榜样来谈谈他们对于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看法,为每位中国钢铁人加油鼓劲,以更加蓬勃向上的面貌面对新的一年。
“七一勋章”获得者、湖南华菱湘钢焊接顾问 艾爱国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新时期赋予我们的新使命,需要强化人才的担当意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高度重视科技事业,是贯穿我们党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一个重要任务。
  广大高技能人才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韧不拔的定力,面向世界前沿技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迎难而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谁拥有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谁就能更好地把握未来”这句话应该成为每个立志成才的技术工人的座右铭。工人只要掌握了先进的技术技能,同样能成为人才。湘钢职工发展通道的设置就是操作技能人才能力的晋升通道。
  高技能人才的成长离不开企业的重视,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建设现代化强国需要各方面的人才、高技能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一支队伍。
  今后,我要在自己的岗位上更好地发挥作用,在技术创新、生产效率提高等方面发挥领导、表率作用;在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传技能、带高徒等方面发挥育人作用;在开展同行业交流方面发挥智囊作用,为湖南的工业振兴和产业发展发挥自己的力量。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宝钢股份中央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王利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我们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各行各业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拿我所从事的汽车用钢行业来说,经过30多年的发展,宝钢汽车板无论在规模、品种种类和产品质量上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总体水平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这些成绩的取得除了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驱动外,更重要的是来自公司长期坚持的“开放式自主创新”。如在2007年,面对先进高强度钢的迫切需求,在国外核心技术——“带钢的快速冷却技术”不卖的情况下,公司决定自主研发,研发人员勇于担当,自主集成了一条多功能的柔性先进高强度钢示范线,不但生产出来市场急需的先进高强度钢,还在国际上首发了第三代先进高强度钢——QP钢,实现了汽车板从“跟跑到局部领跑”的跨越,同时也为2018年赢得美国“337调查”奠定了技术基础,捍卫了中国钢铁行业的尊严和中国钢铁产品的品牌形象。
  面向未来,汽车用钢行业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双碳”约束,开发“绿色”可持续汽车板产品是发展方向。在生产端实现“绿色制造”、应用端“制造绿色”等方面,自主创新大有可为。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钢研科技集团高纳公司科技委副主任 赵光普
  今年,由我们中国钢研集团高纳公司牵头,联合抚顺特钢和二重万航等单位首次成功试制出目前中国最大规格的特大型高温合金涡轮盘整体模锻件——直径2380毫米的特大型GH4706合金涡轮盘锻件。这是我国在变形高温合金领域取得的一个重要突破,带动国内特大型涡轮盘制备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我作为该项目的领头人,倍感自豪。
  今年,我带领项目团队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干扰、主设备先天不足、辅助设备缺失等重重困难,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三联冶炼+反复镦拔+两次镦饼+一火整体模锻成型”的制备工艺,解决我国重型燃气轮机关键热端部件“卡脖子”难题,开辟出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变形高温合金特大型涡轮盘制备工艺路线。12月8日,GH4706合金全尺寸轮盘锻件里程碑节点评审会在京召开,专家给出了很高评价,意味着该涡轮盘距真正使用又跨出了坚实的一步。回首这一年,我们团队可谓收获满满。
  让我们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加快攻克更多的“卡脖子”关键技术,牢牢把握创新发展主动权,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方大集团达州钢铁化工研究所所长 张光辉
  对于实现“双碳”目标,我很有信心。因为在10多年前,我就带领过团队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副产气体生产甲醇,实现碳减排。这一项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煤气用能模式,提升煤气利用效率,节约了能源。后来这项新技术还获得了国际(欧洲)发明专利。
  如今,达州钢铁在方大集团的带领下正在蓬勃发展。近期,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企业搬迁转升级逐步推进,将以高质量、高标准的势头迈向新时代。未来碳减排的道路还有很远,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社会、为国家奉献力量,实现人生价值。
  在这30年的风风雨雨中,达州钢铁对我来说就像母亲一样,锻造了我、培养了我。我热爱我的事业,正如同它也深爱着我。
  总之,我认为,我们共产党人应该少说空话,不要做山中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要干实事。因为理想的实现只靠实干,不靠空谈,实干才能兴邦。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河钢邯钢邯宝炼钢厂转炉车间副主任 唐笑宇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中国钢铁企业和钢铁人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经历了伟大历程,取得了光辉成就。炼钢产线不再是人们印象中的“傻大黑粗”,而是充满了现代化、智能化以及大数据的集成。钢铁材料作为应用最广、用量最多的材料之一,为了满足用户对于材料的不同需求,在整个工艺流程中要经过最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所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毕业之后便投身到了炼钢产线。
  一名炼钢技术人员经常要面临新品种的开发、新工艺的研究,搜索引擎不会告诉你钢怎么炼,自主创新、自立自强可以说贯穿了我的整个职业生涯,所有的炼钢科技创新的背后都是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实验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结果。
  我们也要认识到,虽然我们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高端钢铁材料和关键工艺技术创新等方面仍然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为了未来在核心工艺和材料技术上不被“卡脖子”,可以靠自己的技术创新,冶炼出国家需求的重大装备及工程所需的高端特种钢铁材料。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我们仍需勇于创新、顽强拼搏,在钢铁发展历史上烙上我们的科技印记,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团队成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李俊华
  我们团队的“工业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深度治理技术及应用”项目在11月3日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是对我们团队这个项目在工业烟气深度治理、大气污染控制方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肯定。回忆起得奖的那刻,我的内心依旧汹涌澎湃。
  实现钢铁、建材等行业烟气多污染物深度治理达到超低排放在国际上没有成熟案例可循。攻关非电力行业(如钢铁行业)的多污染物超低排放技术,协同环保和经济发展,可以说是世界性难题。
  而钢铁产业的超低排放对烟气污染治理至关重要,烧结过程一般在150°C以下,含铁矿的烧结气态污染物占了钢铁行业污染的约70%,排放过程及其复杂,还有很多非常规污染物。在面临我们国家的钢铁行业烟气问题时,我们这个团队开发了碳基功能吸附材料材料。它具有一定的催化能力,能把氮氧化物变成氮气,同时回收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同时,团队研发了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材料,实现宽温度下高效脱硝,这使得钢铁行业逐步有了可循的技术路线。
  为了让企业积极使用超低排放技术,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认为政府应当对采用超低排放技术的企业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同时在秋冬季实施差异化管理、允许这类企业正常生产。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团队成员、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叶恒棣
  实现钢铁等重点工业超低排放,是我国打好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关键。烧结球团领域,是钢铁烟气污染最严重的环节,也是工业烟气治理的难点和重点。烧结球团的烟气深度净化具有极高技术壁垒,即使国外技术也远达不到我国大气治理的标准,无法彻底解决我国钢铁产业烟气治理问题。
  为解决这一难题,中冶长天迎难而上,决心自主研发,将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并决定由我牵头组建专门研发团队,联合清华大学全力攻关可协同净化并资源化多污染物的“活性炭法多污染物烟气净化技术”。而这项技术正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工业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深度治理技术及应用”的主要创新点之一。
  与国内传统技术比,这项技术真正实现了多污染物同步脱除及副产物资源化利用、制酸废水零排放且有更好的性价比和更低的碳排放;与国外同类技术比,脱除效率更高,投资下降近40%,运行成本更低,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开创了我国钢铁烟气治理的新里程。
  回顾“活性炭法多污染物烟气净化技术”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过程,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加强基础研究,提升企业在产学研创新机制中的主体作用对国家重大工程技术突破的重大意义。我们将继续强化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工程化的创新链建设,为钢铁工业流程变革和打赢蓝天保卫战做出更大贡献。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团队成员、中钢集团天澄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姚群
  我们中钢集团天澄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参与的“工业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深度治理技术及应用”成果能够荣获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我觉得这是对我们团队矢志不移坚持科技创新所取得成就的最好回报。我做与大气污染控制方面的相关工作已经几十年了,主持了很多课题的研究,也与团队们取得了很多成果。从这几十年的工作经历中,我总结出以下的观点:一是当下我们国家的企业应围绕“国家需求是什么?市场需求是什么?企业的方向是做什么?企业要做什么?”等一系列本质问题再做思考,根据目标和方向选择相应的课题,针对“卡脖子”问题进行投入攻关。二是相关方面要根据国家和市场行业的需求,组织开展科研项目申请。三是科技创新工作不应仅停留在口号上,更应明确方向,确定目标,明确措施。
冶金科技奖特等奖项目团队成员、首钢京唐公司总经理助理、制造部部长 张丙龙
  首钢京唐共同参与,并获得2021年冶金科技奖特等奖的“二氧化碳绿色洁净炼钢技术及应用”项目,不仅实现了减少碳排放、替代高品质资源、提升钢水洁净程度等预期目标,同时取得了降低转炉终点碳氧积、延长设备元件寿命等“一箭多雕”的多重收益。
  技术创新之路,并非坦途。面对风险和挑战,京唐公司经历了严谨论证、积极实践、持续推进的艰辛历程。从2004年立项到2016验收,我们的认识也发生了从“持有怀疑”到“理论可行”再到“坚定不移”的根本转变。
  技术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只有将科研成果转移到产线上进行工业化生产,才是生产力的真正进步。该项目的成功,得益于企业大胆探索尝试、勇于干事创业的决心和能力,得益于北京科技大学等研发单位强大的理论支撑,得益于首钢京唐公司先进的管理体系和完备的硬件基础,得益于“产-学-研-用”合作集群聚焦问题追求一流的不懈追求。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将技术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既要有“短平快”式的具体行动和有力举措,也要有“十年磨一剑”式的长远规划和战略定力。转炉混合喷吹二氧化碳-氧气炼钢工艺技术,是基于现有工艺的重大变革,开创了二氧化碳在钢铁行业利用的先河,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为首钢炼钢高质量与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冶金科技奖特等奖项目团队成员、宝武工程科学家、宝钢股份首席研究员 张忠铧
  我从事无缝钢管产品开发研究已经24年,非常热爱这项工作。我对自己的要求很高:超越自我,不断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精品钢管。在我看来,只要用心去做,全身心投入,有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再大的难题也能攻破,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这些年来,我和团队成员为了我国无缝管的制造能力提高、油井管的全面国产化及油气领域的安全经济高效开发殚精竭虑。曾经,用了一年的时间主导攻关团队“白手起家”昼夜奋战,自主研发成功镍基合金油套管,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实现产品100%国产化,为国家节约了数十亿元的外汇采购成本;曾经,用了3年带领攻关团队和东北大学合作开发成功全球首创“在线控冷技术”,实现无缝钢管产品绿色制造和效益提升双丰收。最终,我们参与的“热轧无缝钢管在线组织性能调控关键技术、装备开发及应用”获得2021年冶金科技奖特等奖。这也是对我们所为之付出的回报。
  做钢管产品开发,不仅要在实验室,还经常要深入沙漠、油田跟井服务,虽然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但是对我来说,只要用户对产品满意,再累也不会觉得苦。
  24年来,我和团队成员一起开发出10多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首发产品和技术,获得62项发明专利授权,55个产品通过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认定。登高方能望远,钢管产品开发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我想对自己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继续加油!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