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实习记者 于泓泽 通讯员 赵伟佳 报道

包钢十里厂区鸟瞰图。(白立新 摄)
阴山脚、黄河畔,昆都仑河穿城而过,东西两岸,伟岸钢城与幸福家园隔河呼应,一幅钢厂与城市和谐共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长卷徐徐展开。
从全力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到超前谋划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从推动共建以科技赋能绿色化转型到助力包头市“无废城市”建设……包钢是生态环境治理的坚定行动派,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企业的发展之纲,将走好绿色发展新路子作为“应对一切复杂局面的根本大计”。
包钢从“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中提升对发展与统一逻辑关系的认识;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环保认同中,将企业价值观与时代要求紧紧相系;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作为企业价值追求,辩证解答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之问。
包钢前瞻谋划绿色发展,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近年来在污染防治、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投入资金近150亿元,节能项目累计投资约5.6亿元,钢铁、稀土等板块累计节能50万吨标准煤,主要污染物吨钢排放指标下降幅度超过30%,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包钢以“生产经营服从于环境约束,生产组织让步于环境治理”原则,体现生态优先;以落实“双碳”、产能产量“双控”,各项能源环保指标显著提升,彰显绿色发展理念。
包钢率先发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庄严承诺,更有扎实行动,相继留下了碳交易、碳捕集、碳封存、碳资产管理、氢冶金技术研究等绿色新足迹。包钢与岳阳林纸合作开展碳汇交易,争取碳减排金融支持,探索碳配额资产化方案;建设全球首套固废和二氧化碳矿化示范产业化项目,发挥环保效应,不仅让钢铁渣“变废为宝”,实现固废利用的的产业化示范,而且每年可封存二氧化碳4万吨,实现绿色循环。
不仅如此,“十四五”期间,包钢计划投入8.15亿元降碳资金,拓展生态碳汇途径,开发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筹建内蒙古自治区及钢铁行业最大的“CCUS碳中和”全产业链示范工程,实现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应用。
包钢以科技赋能绿色化转型,建设了多项国际国内领先的环保实用技术和示范工程。在没有任何借鉴的情况下,包钢创新将石灰石—石膏法与循环流化床(CFB)半干法协同使用,形成了国内高氟高硫球团烟气超低排放的示范;开展黄河流域钢铁行业首例浓盐水提盐项目,每年可减少浓盐水排放300万吨,并实现浓盐水淡化回用。除此以外,包钢还积极推进烧结烟气脱硫产物资源化利用、余热回收及自产饱和蒸汽发电、冷轧全氢罩式退火炉氢气回收等项目,环保科技工作走在钢铁行业前列。
包钢也是探索绿色低碳发展全球合作的践行者,充分发挥产学研用优势,深度融合先进技术,提前谋划,精心布局,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合作,围绕钢铁渣综合利用开展全球首例跨国研究实践,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为钢铁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包钢以绿为媒,不断探索与城市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让起于戈壁荒滩的钢铁企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谱成绿色乐章。截至目前,包钢厂区绿化覆盖率已达47.3%,包钢人建起了100万平方米的昆河防护林带,修建了42公顷的河西公园、南沙坑林带、包钢生态广场,在厂区与城区间构筑起“绿色屏障”。包钢以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完成渣山绿化86万平方米、矿山复垦绿化198.5万平方米,种植苗木1530亩,使尾矿坝库区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修复,成为新的城市“绿肺”。全国“绿色工厂”“清洁生产环境友好企业”“绿化模范单位”“绿色矿山”等诸多称号也是包钢绿色低碳发展的荣誉见证。
站在新起点,谋划新未来。包钢将坚定不移地执绿色之笔,绘发展之卷,让绿色化转型、绿色生产力、绿色新动能给包钢高质量发展带来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