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独家报道

勇于奉献、勇攀高峰,共建高质量生态圈

2022-08-18 09:59:00

  太钢,是出英雄的地方,无论是李双良还是牛国栋,都在某个方面代表着钢铁行业的精神风貌;太钢是创造“第一”的地方,无论是不锈钢、笔尖钢还是“手撕钢”、碳纤维等,都在突破共和国材料需求方面“卡脖子”问题;太钢也是稳定供应链、保障资源安全的典范企业,无论是铁矿石还是其它有色资源,都有充足稳定的供应;太钢还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朝气蓬勃的企业,加入中国宝武后的太钢拥有了更高的站位、更广阔的作为空间。太钢,更是领袖目光关注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太钢视察,并做出重要指示。可以说,中国钢铁工业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太钢现象”,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太钢长期坚持勇于奉献、勇攀高峰,共建高质量钢铁生态圈。
图为与城共融的美丽太钢
  勇于奉献是精神内核。作为国有企业,太钢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在保持市场活力的同时,保证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重大部署得以贯彻执行,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因此,既要考虑企业个体的经济利益,又要考虑国家整体利益;既要考虑企业自身发展得好,又要考虑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得好。这种基因,铸就了太钢勇于奉献的精神特质,所以,无论是“搬走渣山变公园”的李双良,还是不计成本研发关系国计民生的造币钢、“手撕钢”,以及国之重器“卡脖子”材料的众多钢种和碳材,太钢人始终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这是一种勇于奉献的精神,是植根太钢人血脉中的魂魄。
  勇攀高峰是内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能够从世界同行借鉴的已经所剩无几,反而希望中国能够引领世界钢铁。定位于“全球不锈钢领军企业”的太钢,只能立足于原始创新,勇闯科技“无人区”,勇攀科技最高峰。因此,世界最薄的不锈钢、世界最纯净的不锈钢、世界最强的碳纤维以及最环保的钢企等世界之最,都由太钢人创造出来了。
  共建高质量发展钢铁生态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建好了高质量发展生态圈,钢铁行业自然就能够实现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太钢全面推进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充分发挥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以绿色制造、绿色产品、绿色产业为着力点全面实施环境经营战略,探索出一条城市钢厂的绿色发展道路;以智慧矿山建设确保资源安全,充分展示了国有大钢企的担当作为。尤其是在加入宝武大家庭以后,太钢更加注重专业化分工和协同,在宝武集团范围和全球范围内开展合作整合、配置资源,成为全球最优、最强的不锈钢企业,钢铁生态圈蓬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品和技术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希望太钢在科技创新上再接再厉、勇攀高峰,在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方面迈出新的更大步伐。”勇于奉献、勇攀高峰,说的是太钢,但是也适用于钢铁行业,更适用于整个中国制造业。
  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太钢现象”。我国《关于推动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力争到2025年,钢铁工业基本形成布局结构合理、资源供应稳定、技术装备先进、质量品牌突出、智能化水平高、全球竞争力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实际上,太钢已经在资源、智慧制造、绿色低碳、质量技术等方面实现了引领,尤其是在资源供应方面,不仅能够满足自身需求,而且能够满足其它企业的部分需求。
  解决钢铁行业当下的突出问题,需要更多“太钢现象”。当前,钢铁行业面临三大痛点:产能扩张、行业集中度低、资源安全问题突出。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指出:钢铁行业目前的问题出在需求侧,但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供给侧。太钢进入中国宝武后,通过整合不锈钢产业,提高市场占有率,让不锈钢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有序和理性。太钢的实践,为行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行业三大痛点问题、化解市场风险,推进高质量发展,带来有益借鉴。
  引领世界钢铁的发展,需要更多“太钢现象”。世界钢铁工业协会前会长于勇曾经说过,“世界钢铁的引领正由中国担当”。目前,中国钢铁已经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引领世界,在一部分先进材料和智慧制造方面正在担当起引领者的角色。这其中,太钢起到重要作用,不仅是在材料和绿色低碳方面勇攀高峰、担当引领者角色,而且在打造一个和谐共生的生态圈,共同催生钢铁领域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新业态及新产业方面,做出了示范。
  中国钢铁发展到现在,离不开勇于奉献的精神内核,离不开勇攀高峰的前行动力。面向未来,中国钢铁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创造伟大复兴的历史,一定会经历更多风险挑战,面临前所未有的难题,仍然须要勇于奉献、勇攀高峰,焕发出改革创新的勃勃生机与无穷活力,展现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新作为、新业绩!
图为蓝天白云下的美丽太钢
(图片来源:顾学超 王旭宏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