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独家报道

王新东:唐钢新区项目实践为钢铁业绿色智能化转型提供借鉴

2022-11-28 10:07:00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实习记者 杨悦 报道
 
  “唐钢新区项目整体达到了‘绿色化、智能化、品牌化’的总体目标要求,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是冶金流程工程学理论的成功实践。唐钢新区在工程实践中建立的‘全过程多要素融合协同’的绿色工程管理方法,以及‘四个协同’的具体方法支撑,为钢铁行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借鉴。”11月23日,在第十三届中国金属学会年会上,河钢集团副总经理、首席技术官王新东在做题为《绿色智能的新一代流程钢厂建设——河钢唐钢新区建设实践》的报告时指出,并从项目基本情况、工程管理方法、工程建设实践、工程建设成果4个方面分享了河钢唐钢新区在打造绿色化、智能化、品牌化新一代流程钢厂方面的实践心得。
图为王新东在线上做报告。(视频截图)
  王新东表示,建设唐钢新区是河钢集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指示,贯彻落实河北钢铁行业“去产能、调结构、促转型”要求,站在行业高度,探索绿色化、智能化新一代流程钢厂的建设路径,也是河钢集团结构调整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唐钢新区以物质流、能源流、信息流的最优化设计为理论支撑,运用冶金流程工程学理论与方法,采用最新的钢厂动态精准设计和流程界面技术,打造“绿色化、智能化、品牌化”的新一代流程钢厂。
  “绿色化、智能化是钢铁行业的发展方向,而数字化是智能化的重要基础。在钢铁工程建设特别是新型钢厂建设过程中,如何实现全流程、全方位的数字化和绿色化,需要解决4个核心问题。”王新东在分享工程管理方法时指出,“一是要解决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钢铁全流程深入融合的问题,包括信息感知与数据不全、深层次数据挖掘、信息孤岛、全流程数字孪生等。二是要解决绿色技术与工程设计的融合与协同问题,以产品为主导的传统钢厂设计模式,生产制造与绿色技术协同性不够。三是要解决新一代流程钢厂各工序高效衔接的问题,冶金流程工程学中“最小化”的理念,在实际操作时难以量化和及时调整。四是要解决钢铁工程项目管理手段不统一的问题,钢铁工程工艺设计、设备管理、现场施工等资源集中管控平台缺失、技术体系无法共享、信息沟通效率低等。”
  王新东表示,针对以上问题,需要研究构建出基于设计、建设、运维全生命周期、全要素、全过程的钢厂建设管理模式。在此背景下,河钢依托唐钢新区建设,探索出“全过程多要素融合协同”的绿色工程管理方法,把最先进的数字化、绿色化技术融入到新型钢厂建设过程,重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协同”:
  一是建立数字虚拟工厂与现实工厂协同架构,在工程设计阶段注入数字化基因,搭建出与各工序各层级实体信息相互映射的数字化虚拟工厂,虚拟工厂和实体工厂数据相互反馈、交互和优化,从而实现实体工厂与虚拟工厂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和同步运维。
  二是建立绿色技术与工程设计协同方法,将节能减排和生产组织放在同等位置进行研究、设计、管控,而非单个工序的减排,确保全流程节能减排和生产组织的高效协同,通过制定《钢铁工业绿色工厂设计指标体系》和《钢铁工业绿色园区标准》等科学绿色指标体系和标准,将指标体系、标准以及研发和优选的先进绿色技术融入到唐钢新区总体设计中,实现了工程设计与绿色技术的融合与协同。
  三是建立过程管控与全要素资源协同模式,通过建立工程管理平台,综合分析设计、设备制造、施工组织等影响因子,执行最佳的资源分配和进度计划,并基于实时信息做出最优决策,实现了唐钢新区工程管理全要素资源的集中调配与高效协同。
  四是引入工程建设与模块化施工协同体系,将先进工程管理方法引入并创新应用到钢铁行业,在唐钢新区工程中进行模块化集成,建立标准化设计、工厂化预制、模块化施工、信息化管理的协同机制。做到安全、质量、成本、进度四位一体的有效管控,实现了项目的高效和经济建设。
  随后,王新东在介绍工程建设实践时,分别分享了唐钢新区针对“四个协同”的具体实践,包括数字工厂建设、以数字工厂打造智能工厂、全流程绿色制造技术的应用、固废减量化、资源化利用等内容。
  最后,他指出,唐钢新区项目在建设效率、绿色化、智能化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唐钢新区是冶金流程工程学及界面技术的成功实践,得益于唐钢新区良好的数字化基础,搭建了流程优化和智能化运行的总体设计和协同平台,并从全流程角度,提出铁钢界面、钢铸界面、铸轧界面动态有序运行的协同规则,系统自动匹配各工序作业用时的优化与工序间高效衔接,使得‘流转时间最小化、空间路径最小化、过程排放最小化’理念得以量化和实现。”他补充道。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