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独家报道

黄一新:坚持争创世界一流高科技企业

2023-02-16 09:37:00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实习记者 杨悦 报道
记者 顾学超 朱亚明 摄影
 
  “当前世界已经从‘乌卡时代’迈向‘巴尼时代’,内外部形势呈现出更大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2023年是考验企业生存能力、出奇制胜能力、战略进化能力的关键一年,南钢将立足当下,日拱一卒,坚持争创世界一流高科技企业战略目标不动摇,以更充实的干劲践行更高质量的发展。”2月13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南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一新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表示。
  2月13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第六届会员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京召开。会议间隙,《中国冶金报》记者对黄一新进行了专访,与其一同回顾2022年南钢发展成绩,探讨南钢创新动力不竭的原因,以及南钢“从国际化走向全球化”的战略转变。
  《中国冶金报》记者:2022年,钢铁企业发展承压运行。经过这一年,您感受最深刻的是什么?您对贵企业2022年哪些发展成绩比较满意?或认识到企业存在哪些亟待攻克的难关或隐忧?
  黄一新:2022年,钢铁行业形势异常严峻,国内市场需求急剧下降、库存压力增大、市场竞争加剧,全国钢铁企业多半陷入亏损状态,钢铁行业迎来了又一次寒冬。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南钢采取了稳健的生产举措,取得了高质量发展成果。2022年,南钢实现利润33.35亿元,在行业排名第11,同比进步5名;吨钢利润294元,行业排名第10,同比进步8名;在全年钢铁企业可比的108项重点指标中,同比进步55项,打破历史纪录34项。
  过去一年,南钢以极致竞争力为主攻点,经营绩效争先进;以数字支撑力为突破点,智改数转赋能价值创造;以创新引领力为支撑点,科创能力催生发展动能;以生态向心力为关键点,价值营销夯实市场领先地位;以组织变革力为动力点,全面激发企业组织效能;以新产业驱动力为成长点,产业聚变增强发展后劲;迈上财务管理新台阶,在资本运作上积厚成势;展现设备工程新作为,在精准管控上真抓实干;打造绿色低碳新引擎,在可持续发展上担当作为。
  当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存在的问题及不足。目前,南钢仍然存在应对复杂困难局面、数字思维和数字技术应用、人才梯队建设等方面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缺乏对于宏观形势的判断,对于系统风险的把控、认知、执行力较弱,出现对公司决策执行不到位,不敢战、不善战的现象。
  《中国冶金报》:纵观近年来发展,南钢的创新力和活力都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能否请您分享一下,南钢这种独特的创新优势、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是如何保持的?
  黄一新:南钢的创新能力强可以说是命中注定的事情。回顾最初,南钢想成为国际一流、受人尊敬的全球头部企业,并不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创新方面做到极致、领先。
  完善的创新体系是保持创新活力的关键因素。我们在构建创新体系时,划分了职责分明的几个层级。首先,是研究院级别,南钢在海内外拥有众多研究院,分别服务不同的板块,主要研发原创引领性的共性技术,与效益不挂钩。其次,是事业部级别,这一层级的研发体系要为生产一线服务,为市场服务,与效益挂钩。最后,再下沉一个级别,就是基层职工的微创新,这一级别的创新范围很广,我们对于这一级别的创新技能培训投入也非常大。很多企业容易只重视中间的事业部级别,而忽视了整个体系的完整度,创新能力就会打折扣。
  好的激励体制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是政治待遇,企业要为职工拓宽技能人才发展通道,破除束缚高技能人才发展的机制障碍;另一方面是经济待遇,南钢近几年推出“技术合伙人”制度,参与重大创新研究的职工都可以领到奖金,极大地激发了创新活力。
  2022年,南钢立项公司级创新项目124项,其中重大创新项目40项,创效3亿元。同时,南钢聚焦高端产品研发、关键技术攻坚,首次开展新技术鉴定5项,完成新产品新技术鉴定20项,1000兆帕级水电钢、超宽超厚海上风电钢等6个产品实现首次放量供货,高锰钢、5Ni型钢国内首家通过5家船级社认证。不但如此,南钢还成功入选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通过复审;完成江苏省院士企业研究院验收,成为国内首家通过政府验收的院士企业研究院;专利申请数量位居全球钢铁行业第7位。
  接下来,南钢要重点做的是设备的再创新。先进的设备装备需要符合自身产品特性,也需要更能够满足智能化和产品质量一致性的要求。企业引进一台先进设备后,需要根据自身产品特性进行再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生产需求,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比如日本的某家钢铁企业,生产设备很老旧,但却不耽误生产经营,钢材销量也很高,他们就是不断在设备上尝试再创新,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尝试向设备要创新,并继续向创新要效益。
  《中国冶金报》记者: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再到如今的“双循环”大背景,我国已经形成了多个领域的世界“引力场”。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企业,能否请您介绍下,南钢在“走出去”方面的进展?同时,还请您介绍下,南钢在将自身打造为“引力场”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黄一新:南钢这几年提出来“从国际化走向全球化”,其实“国际化”跟“全球化”是两个概念,以前我们的“国际化”就是要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现在我们定义的“全球化”就是需要企业具有整合全球技术、资源、市场的能力。
  为此,南钢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走出去”的战略规划做出及时调整。首先是在创新体系建设方面,我们布局了南钢英国研究院,与日本冶金成立了南钢日邦,还在日本布局了车载雷达研究中心。同时,我们聚焦有前瞻性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英国材料加工研究院、英国焊接研究所、瑞典国家冶金研究院等机构保持紧密合作,打造行业领先的创新能力。因为以上所说机构在冶金技术方面,特别是原创性的技术、基础理论的研究,还有很多有重大的应用场景研究方面,都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我们就是在尝试整合这些研发优势。其次是在资源利用方面,我们在印尼有650万吨级的焦炭项目,2022年印尼焦化金瑞1号、2号焦炉也正式投产了。目前,我们正打算在印尼布局煤化工项目,并且正在考虑如何将煤气转变为绿色能源。
  在打造“引力场”方面,我们积极谋划数字化组织变阵,打造能够跨界融合、独立作战、智慧联动、自动寻优的敏捷组织;提升营销团队综合素质,进化“产销研”一体化机制,快速响应市场和用户需求,营造体验式服务场景;持续做好销售人员梯队建设,打造专家级销售团队,并加大力度培养国际化营销人才。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