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本报两会报道组记者 贾林海 报道
3月5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完整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

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首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这是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接受媒体采访。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黄润秋解释道,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在理念上,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这三者作为发展的内在要求。二是在道路和路径选择上,我们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三是在方法上,我们强调系统观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
这10年,我国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黄润秋介绍,过去10年,我国重点城市PM2.5浓度累计下降57%,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34.4%,全国地表水I到III类水质断面比例提高23.8个百分点,达到87.9%,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中国是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最大、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这些变化为我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针对今年的生态环保工作,黄润秋表示,生态环境部将继续强化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评要素保障,守住“三条底线”:一条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是总要求。二是依法依规,针对重大的、性质恶劣的违法行为,要进行严肃查处、绝不姑息。三是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向好不能变差的底线。同时,还要把好“四道关口”,分别是环评审批准入关、排污许可关、加强监督执法关、督察问责。此外,还将重点关注“五类项目”,例如涉“两高”项目、生态敏感项目、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排放比较高的产业项目、涉圈水圈地的公园类项目及人民群众和社会反映强烈的项目,对于这些项目要严格审批、严格把关。
对于下一步工作安排,黄润秋透露,生态环境部将统筹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主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转型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环境质量从源头上的根本改善。第二,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部已编制了“十四五”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大标志性战役行动方案,将一项一项全面展开,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统筹好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统筹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统筹好城镇与农村,统筹好陆域与海洋,统筹好新污染物与传统污染物。第三,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监管力度,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努力提升和保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