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独家报道

高质量发展,扛得起的责任

2023-03-20 12:34:00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辩证认识和科学统筹经济发展“质”和“量”的关系,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经验。这充分体现了我们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支撑力量,钢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也应该辩证把握好“质”与“量”的关系。
  “质”是指经济发展的结构、效益,“量”是指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质的有效提升是量的合理增长的重要动力,而量的合理增长是质的有效提升的重要基础。
  就我国钢铁行业而言,我们已经具有“量”的基础优势。我们凭借超10亿吨粗钢产量、占比超50%的权重,牢牢坐稳世界第一的位置。这一绝对大的体量决定了钢铁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定器”。每当中国经济遇到大的阻碍时,中国钢铁工业都会挺身而出,承载起稳经济、促发展的重任。例如,在新冠疫情暴发后,2021年我国钢铁行业以10.35亿吨粗钢和411元的吨粗钢利润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国民经济实现8.1%的正向增长。
  而这个巨大的体量也意味着,“量”的高速增长不可持续,所以国家实施产能产量双控政策,希望促进钢铁行业更高水平市场供需平衡新格局的形成。2022年,面对市场出现的剧烈波动,我国钢铁行业加强自律,自觉维护市场供需动态平衡,粗钢产量为10.13亿吨,同比下降2.1%,连续第二年下降,维护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可以说,粗钢产量调控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中国钢铁既能以强大且丰富的产能强力支撑起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又能成熟灵活地应对市场需求的剧烈变化。
  在控制“量”的冲动的同时,关键是做好“质”的优化。我们在选择钢铁新发展路径的时候,可以少关注增量效率,更多地关注存量优化,通过资源再配置形成新的竞争力。
  资源再配置的方向在哪里?党的二十大报告给出过明确答案: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第一,钢铁行业要推动产品高端化发展,全面提升基础产品的制造工艺技术以及用户使用技术,实现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基础用钢产品的升级。这项升级能使高强、耐蚀、性优的基础产品进一步降低单位使用量,降低用户使用成本,延长使用寿命,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而成本的下降、消耗的减少反过来将进一步拓展钢铁的应用领域,大幅增加钢铁产品的社会应用量,为钢铁工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智能制造是钢铁产业自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抓手。钢铁行业要充分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产业革命契机,将智能化融入钢铁制造和运营决策过程中,实现数字化研发制造、大规模定制化生产、网络协同化制造、精准化运营管控的业务模式和产业形态创新。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探索和突破,也是中国钢铁行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在世界范围内重塑竞争优势的重大历史机遇。
  第三,绿色是中国钢铁发展的鲜明底色,加快推进低碳转型是钢铁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钢铁行业执行着世界上最严格的环保排放标准要求,发布了《钢铁行业碳中和愿景和低碳技术路线图》,上线了中国工业领域首个EPD(环境产品声明)平台——钢铁行业EPD平台,正在推进超低排放、极致能效……正如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所言:“中国钢铁有意愿有能力而且有行动与世界钢铁同仁们一道开创低碳冶金新时代。”
  当然,无论是高端化,还是智能化、绿色化,都离不开自主创新的驱动。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都将考验着我们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能力。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钢铁脊梁更要主动扛起这份责任!因为,经过长期的改革创新和挖潜增效,中国钢铁已经是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国钢铁行业必将坚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不负强国复兴使命,统筹把握好“质”与“量”的辩证统一关系,拓宽、加深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路径,不惧挑战,踏实前行!(吕林)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