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独家报道

【走进绿色钢城】中国五矿:在新发展格局中绘就绿色画卷

2023-06-19 10:12:00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通讯员 黄硕 报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作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坚持不懈推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努力发挥产业引领和科技创新作用,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五矿力量。
图为中国五矿所属株冶有色厂区全景。(中国五矿 供图)
  坚持绿色引领 凝聚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
  金属矿业加速推进绿色化改造升级。中国五矿新增一里坪盐湖锂矿等国家级绿色矿山5家;建设铜铅锌基地项目,投产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30.28万吨,相当于每年植树造林825公顷,成为践行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典范。
  建筑施工领域大量应用创新技术,助推建筑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旗下的中国五冶在天府艺术公园项目中,通过模块化固化纤维土的应用,达到减轻结构荷载、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打造出成都市最大的公共建筑屋顶绿化。旗下中国二十二冶建设的河北省唐山市浭阳新城五区一期工程,通过装配式施工减少木材使用量80%、节省脚手架和模板50%、混凝土7%,减少现场垃圾和扬尘80%,对比现浇结构节水60%,获评全国AA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
  数字化技术持续赋能生态环保管理。中国五矿全面推进“数字化企业大脑”建设,设计构建尾矿库风险监控预警系统和项目管控平台环保管理模块,以信息化、数字化助力提升环保管理水平;所属中钨高新、中冶生态环保、中硅高科投用环保在线监测系统,实现通过手机App随时查看进出厂水质、排放口和尾矿库环境监测实时数据,为企业管控环境风险提供数据支撑。
  全面谋划节能降碳 能源利用更加清洁高效
  中国五矿大力开展碳排放强度管控,强化过程管理和目标考核,为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金属矿产企业集团厚植绿色底色。
  中国五矿按照国家能源与碳排放“双控”的管控要求,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和生产结构、实施节能改造、加强能源使用精细化管理,旗下的株冶有色等企业能耗达到行业标杆水平,集团全年实现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万元产值(收入)二氧化碳排放“双下降”。
  生态环境保护指标总体平稳向好。中国五矿着重从有色冶炼和建筑主业等节能减排重点领域入手,从源头减排、过程管控、末端治理全环节推动提升节能环保水平。其中,有色板块新增和升级环保设施、优化设备设施管理、提高排放标准、调整能源结构,建筑板块持续控煤减煤,实现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入外环境)同比分别降低22.9%、17.1%。
  能源利用更加清洁高效。旗下的湖南有色部署成员企业大力实施工艺节能和用能设备升级改造;中钨高新加快新能源应用,实施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光伏+绿色矿山”,积极探索降碳新路径;长远锂科主动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找准减碳着力点。2022年,中国五矿各级企业深化淘汰落后产能,全年共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35项,折合标准煤1.38万吨。
  加强绿色技术开发应用 服务国家绿色低碳战略
  中国五矿聚焦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提升,发挥冶炼技术应用研发等主业优势,引领行业绿色低碳技术革新应用。
  着力增强碳达峰服务供给。中国五矿认真贯彻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成立中冶低碳技术研究院,聚力钢铁企业低碳技术研发;成立中国中冶碳排放评估中心,为行业上下游提供绿色产品认证、碳标签认证、双碳路径规划及降本减碳技术服务。
  着力开展绿色化低碳化技术研究,钢铁八大部位19个业务单元低碳新工艺及核心装备取得多项技术突破。旗下的中冶京诚开发国际首条转炉全热回收工艺路线,打造氢基直接还原竖炉实验平台;中冶赛迪大力推广绿色低碳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构建以系统性、数字化、开放性为特征的绿色低碳建筑系统性解决方案;中国恩菲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固废资源化”等环保相关专利40余项,为有色行业绿色创新发展持续注入科技原动力。
  节能环保产业形成独特优势。中国五矿聚焦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提升,在节能环保产业形成多领域、多业务布局,在水处理、固废处理、大气治理、生态修复和节能业务的细分市场上具有显著技术优势;组建中冶生态环保集团公司,提供投资、建设、运营全链条服务,总规模达230万吨/天;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危废处理、工业固废处理和医疗废物处理等固废业务,运营垃圾焚烧发电厂4个,设计处理量5000吨/日;危废处理中心1个,处理规模达3万吨/年。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