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独家报道

【中国大口径热扩无缝钢管之冠】市场占有率超过10% 从开拓者到领军者——德新钢管成就“中国第一扩”

2024-02-26 10:16:00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本报报道组 (报道组成员:刘加军 徐可可 王志 贾林海 蓝义高 卢致逵,本篇执笔:王志)
 
  “德新钢管坚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生产的热扩无缝钢管品质卓越、性能优良,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锅炉电力、长输管网、无缝容器、氧化铝等领域,国内市场占有率为10%,位居行业第一。”上海钢管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卢致逵认为,“德新钢管的热扩管培育了一个产业,在这个产业中,它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扩’。”
  从第一家提出“中频热扩工艺”的命名到市场占有率超过10%,在业内创造诸多“第一”的德新钢管 (中国) 有限公司(下称德新钢管)也从最初的开拓者成长为领军者,引领了国内中频热扩钢管产业发展。
图为德新钢管全自动控温、控速扩管生产线。
  大口径热扩无缝钢管是在成品无缝钢管的基础上扩径再加工而成。如今,石化、电力等行业的项目日趋大型化、高参数化,对大口径热扩无缝钢管有着巨大的需求。日前,德新钢管(中国)有限公司(下称德新钢管)董事长陈俊德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时介绍道,德新钢管年生产销售大口径热扩无缝钢管10万吨,材质涵盖碳钢、合金钢、不锈钢、镍基合金等,管径从356毫米到1320毫米,径壁比最高可达100以上,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可以满足从石化、电力等传统行业到核电、军工、储能等高端领域的应用要求。
  近日,《中国冶金报》采访组走进德新钢管,寻找德新钢管的摘冠之路。
  做别人不能做的——首创中频热扩工艺
  “以前,一支大口径无缝钢管国外企业张口要价上百万元,交货期还很长,就是因为国内没有这个生产能力。这也拖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后腿。”上海钢管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孙永喜对《中国冶金报》记者介绍。
  如今,走进德新钢管生产车间,现场生产忙而有序。一根根成品母管在自动控温扩管机控温、控速、控变径率的状态下,通过中频线圈加热至需要的温度,经内置芯棒扩制后,变成更大口径的无缝钢管,再经过冷拔、热处理、精整等工艺处理后,变成各种规格的无缝钢管发往客户,满足各类用户的需求。
  无缝钢管用途很普遍,除了作为结构件以外,大多是作为输送液体或者气体的管道。我国每年产量超过3000万吨,在全球的占比超过65%。“对于输送管道来说,接缝越少、承受压力越大、管径越粗、内壁越光滑,那么效率越高、寿命越长、成本越低。但是,传统的穿孔轧制在孔径尺寸上有上限,一般外径不超过600毫米;焊管又存在焊缝多、隐患多的缺陷。而热扩工艺有效弥补了轧、拔、挤压等工艺的规格局限,产品有着质量好、精度高、直径大、管壁薄、钢种全等优点,相比焊管也有着适合小批量、多规格、快速定制的特点,可以说在生产大口径钢管方面独具优势。因此,采用热扩工艺生产高质量大口径薄壁无缝钢管就成为必然。”陈俊德介绍说。
  对于这种工艺的探求,源于陈俊德的敏锐市场洞察力。2001年,陈俊德凭着多年的钢管贸易经验和经营市场的分析研判,认为普管产能正在走向饱和,但大口径无缝钢管等特种材质和规格的管材则受制于装备和技术不能自主生产,只能依赖进口。
  “做别人不能做的”。在管材业务风生水起的当口,陈俊德瞄准市场缺口,动了生产钢管办实体的念头。他从管件热扩工艺中受到启发,大胆设想用热扩方法生产大口径无缝钢管。
  2002年,陈俊德在江苏省无锡市惠山经开区创立德新钢管(中国)有限公司,采用中频热扩工艺,研发和生产大口径无缝钢管,并第一个提出“中频热扩工艺”命名。经过无数个不眠的研发之夜,2004年,陈俊德和他的团队成功掌握和运用中频热扩工艺技术,生产出了国内第一根热扩无缝钢管。从此,陈俊德走上兴办实业和贸易并举的新路。
  21世纪以来,我国石油化工行业飞速发展,大型项目纷纷上马,对大口径无缝钢管的需求猛增。市场的短缺导致一哄而上,乱象丛生,再加上标准缺失,客户在产品应用上顾虑很多。在这种情况下,陈俊德决定持续加大对关键后道工序的技术改造和装备投入力度,完善生产工艺和质保体系,用质量打响品牌。
  如何打开突破口,在高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陈俊德将目光投向了国外市场。2005年,德新钢管P22、P91、P9热扩钢管首次走出国门,交付法国阿尔斯通公司,随后实现向美国福陆工程公司、日本JFE等一批世界著名企业供货。
  墙外开花墙内香。2007年,中海油惠州炼化公司1200万吨炼化项目建设遇到特种管材无法进口、严重影响工期的困境。他们听说德新钢管能够提供类似产品,立刻赶来。“经过了一系列严格的产品测试和工厂审核,他们最终选用了我们的热扩产品,双方一直合作至今。”陈俊德介绍。
  同样是在2007年,山东黄岛电厂6号发电机组再热热段P91管道,也采用了德新热扩无缝钢管替代进口。直到今天,这批钢管依然在4.52兆帕、569摄氏度的高温高压状态下服役。
  德新钢管以突出的产品质量,一定程度上替代进口产品,很快得到国内市场的认可。让德新钢管副总裁陈冬印象深刻的是,从2003年到2009年这一段时间,产品供不应求,在德新钢管门口,卡车排成“长龙”,来采购的业务员有时候为了能抢到货,甚至要盯在机组旁边等候产品下线。
图为2000吨冷拔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自2007年起,德新钢管将销售重心转到国内,业务迈入快车道。2015年,冷拔生产线建成投产,精密气瓶用管的出口额每年保持在1500万美元以上;热电用管产品引领国内项目替代焊管的潮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居首位;石化用管是德新钢管传统拳头产品,自2017年起,连续竞得浙江石化、裕龙石化、盛虹炼化等千亿元级超大项目用管标的,累计供货额超20亿元。
  “在全球最大、总投资1700亿元的浙江石化4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中,我们累计提供管材近15万吨,其中热扩管材超2.5万吨,最大口径达到1320毫米。”陈俊德颇感自豪。
  投产以来,德新钢管不断发展和壮大,深耕于石化、化工、电力、煤化工、压力容器等行业,产品远销32个国家和地区,为近3000家客户提供数百万吨优质管材,其中大口径无缝钢管超100万吨,德新钢管连续5年成为“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百佳供应商”,成为国内大口径薄壁钢管生产的龙头企业,其下属贸易企业无锡特钢也成为国内一流的管道解决方案提供商和综合配套商。
  做客户完全放心的——实现全链条品质控制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一天内发生两次7.8级地震,数次6级以上的地震。位于强震的中心地带、土耳其阿达纳省尤穆尔塔勒克市的胡努特鲁燃煤电站的设备完好无损,始终平稳运行,为震区救援提供了安全稳定的电力保障。
  “胡努特鲁燃煤电站是中企在土耳其投资最大并建设运维的项目。该项目作为国家‘一带一路’能源领域的重点项目,由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安徽电力建设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德新钢管为该项目定制了部分无缝钢管,包括12Cr1MoVG等品种,全部经受住了大地震的考验,没有出现任何问题!”陈冬自豪地说道。
图为成品仓库。
  重质量、保交期,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需求,让德新钢管的发展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工艺装备是基础。“作为国内大口径无缝钢管生产的头部企业,德新钢管主要采用中频热扩工艺,结合热轧、冷拔和机加工等工艺,为用户专业生产各种规格、材质和要求的大口径无缝钢管。”陈俊德介绍说,“比如,对于外径大于323毫米、径壁比大于45和外径大于508毫米、径壁比大于25的热轧机组难以生产的无缝钢管,以及难以组织生产的焊管,可采用中频热扩无缝钢管。”
  近年来,德新钢管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不断拓展核电、军工、新能源等高端和新兴领域需求。他们创新“径锻+热轧+热扩+冷拔”的工艺路线,成功为某单位试制TP316H(直径813毫米×18毫米)大口径无缝不锈钢管。经权威检测,该产品各项常规性能均达标,特别是在134兆帕压力、650摄氏度的条件下,进行高温持久试验超过9000小时,远超技术条件要求的3000小时,不仅产品质量稳定可靠,而且综合成本低,成材率比原先的“热挤压+冷拔”工艺提高15%以上。
  优质的母材是前提。“扩制的母管必须采用合格的成品钢管。德新钢管和国内知名企业优势互补,达成战略合作,定制和储备采用LD+LF+RH/VD+CCM工艺生产的碳钢、碳锰钢、铬钼钢等优质钢坯,有效控制碳、磷、硫等元素和氮、氢、氧等气体含量,以及其他有害元素,常备钢坯规格有直径380毫米、450毫米、500毫米、600毫米等。”陈冬介绍。
  严格工艺把关是关键。对于直径在273毫米至508毫米的无缝钢管,德新钢管采用带坯委外加工方式。根据订单委托最优机组轧制原管,德新钢管再自行完成热处理、精整和后道工序。对于直径大于508毫米、径壁比大于25的大口径薄壁无缝钢管,德新钢管委托宝钢、天淮、诚德等企业穿轧定径后,再采用中频热扩工艺扩制,结合冷拔、热处理、精整等能力最终完成成品。“这种创新的生产方式,充分利用德新强大的热扩、冷拔、热处理和精整能力,实现了‘钢坯—原管—成品’产品全链质量管控,确保成品钢管长度长、品质佳,部分产品因采用高等级钢坯加工,成为名副其实的‘超标管’;同时,有效缩短原料采购周期,满足客户交货期要求,最快可30天内快速交货。”陈冬介绍道。
  数智化提升是保障。在生产现场,《中国冶金报》记者看到每根钢管的流转卡上都附有二维码。陈冬解释称,这些二维码详细记录了每根钢管的材质信息、理化性能,以及加工过程的相关信息、无损探伤信息,直至出厂。这得益于德新钢管构建了数字化战略技术平台,投入了多个信息化系统,并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旨在实现企业全流程管理、全成本管控,提升企业内部协同效应,以及企业与供应商及客户之间的紧密协作,使生产过程透明化,让管理更具成效。
  “当钢管在加工时产生异常数据时,系统会进行红灯报警,职工需要一级一级的汇报,直到解决生产异常的问题,才会被解除。当接到订单后,信息会及时反馈给采购,实现全流程的整体协同。”陈冬举例。
  “近年来,上海钢管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对热扩钢管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德新钢管在业内难能可贵。钢管行业产能过剩,将普通产品做到极致,满足用户需求,通过市场洗练,打造‘专精特新’品质,也是一种高质量的体现。德新钢管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孙永喜对德新钢管如此评价。
  做引领行业发展的——推动标准修订升级
  孙永喜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我国国内热扩无缝钢管生产企业众多,产能巨大,生产线超过100条,但是需求量大约为100万吨。在面临钢管订单不足的情况下,企业以及整个行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需要有领军企业和领军企业家站出来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图为成品装车发运。
  如何引领行业发展?陈俊德坦言:“一是做到别人不能做的,做别人不愿做的,做别人不会做的产品;二是要成为行业发展的标杆,把产品做到极致;三是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得到整个行业的认可,并规范行业的发展。”
  陈俊德认为,现在先进连轧机组轧制出来的钢管质量很好,德新用来扩管的成材率可达99%,扩管过程中几乎不产生缺陷,产品成材率高,风险小,同时用电量不到320千瓦时,相比其他工艺具有短流程、低能耗、高效率的特点。
  “热扩工艺和产品的最大优势在于工艺简单、绿色环保、节能降耗。”孙永喜强调。
  不过,虽然通过这个工艺生产出的产品质量好,但是在2004年德新钢管热扩生产线投产时,国内大企业并不认可这个工艺。这就需要在工艺的推广和标准的制定上下功夫,只有通过国家标准,才能打消大家的疑虑。
  为了让这项工艺得到用户以及社会的认可,并加以推广,陈俊德和他的团队做出了大量努力,也抓住了机遇。2009年,我国石化、电力、化工等行业对大口径薄壁钢管的需求猛增,但基本依赖进口,价格高,交期长。与此同时,热扩工艺的众多优势和产品质量的可靠性也逐步得到上级管理部门和大企业用户的重视。2009年,原国家质检总局委托中国特检院派出4个专家组,分赴全国各地走访调查热扩钢管生产企业情况和热扩钢管应用质量情况。
  在此调研的基础上,2009年4月8日,国家特种设备安全技术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技术讨论会,听取了德新钢管热扩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情况的汇报,会上提出了进行热扩生产的企业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2009年6月12日,在无锡召开的关于热扩钢管制造许可条件的专项会议,出台了相关规定,使热扩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有章可循。
  “德新钢管在同行中率先制订了企业标准,完善了质保体系,委托哈尔滨锅炉厂、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等权威机构对中频热扩P22、P91钢管进行了全面的性能测试,产品通过了10万小时高温持久试验,同时积极参与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压力管道元件TSG A2(3)、B(3)热扩专项制造许可的规则制定,并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数据和样本。”陈俊德介绍。
  2010年,德新钢管在国内首家获得原国家质检总局TSG A2(3)、B(3)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压力管道元件)。
  2013年7月份,国家特种设备安全技术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对德新钢管的中频热扩无缝钢管工艺进行了技术评审,基于相关测试报告、具体生产情况及相关产品在高温高压工况下的应用业绩给予了充分肯定,有力促进了中频热扩工艺的健康发展。
  2013年11月份,德新钢管生产的P22和P91中频热扩无缝钢管通过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鉴定结论为“德新钢管生产设备先进、工艺流程合理、检测手段齐全、质保体系完整,在国内外电力、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应用中质量稳定,达到同类产品国际先进水平”。
  解决制造许可问题后,热扩钢管行业逐步走上正轨,但在产品推广中还存在标准瓶颈。应用最广泛的国家标准GB/T 5310-2017《高压锅炉用无缝钢管》第6.2.3.2条规定:“热扩钢管应是坯料钢管经整体加热后扩制变形而成的更大口径的钢管。”
  “对中频热扩工艺是否符合‘整体加热’?有些设计单位和客户存在不同的解读,对采用热扩钢管颇有顾虑。为此,多年来德新钢管积极参与和推动,致力于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完善。”陈俊德回忆道。
  2017年12月份,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首批团体标准颁布,其中《高压锅炉用中频热扩无缝钢管》T/CISA 002-2017标准,德新钢管为主要起草单位。该标准是国内首个热扩钢管产品行业标准,填补了相关空白,成为工信部2018年重点推广的百项示范团体标准之一。
  2018年2月1日起,该团体标准正式实施。2019年5月份,在无锡举行的《高压锅炉用中频热扩无缝钢管》团标宣传贯彻会上,各方代表达成共识:中频热扩工艺属于“整体连续加热”,为此,德新钢管向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称全国钢标委)发函,首次建议修改GB/T 5310-2017国家标准加以明确。
  2019年7月份,全国钢标委钢管分会正式回复,在解释函中表示:“坯料钢管从头部到尾部连续通过中频感应线圈加热是实现坯料钢管整体加热的一种方式。”该解释函对各方标准解读和认识的统一,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德新钢管的积极倡议和推动下,2020年12月份全国钢标委钢管分会2020年年会,在介绍GB/T5310修订计划时,首次明确将修改制造方法(即6.2.3.2条款——热扩钢管应是坯料钢管经整体加热后扩制变形而成的更大口径的钢管)。
  2021年4月份,德新钢管承办了中频热扩无缝钢管在石化、化工、电力行业推广应用研讨会,主办方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发文推介,认为:中频热扩工艺具有柔性定制、短周期的特点,是对钢管轧、拔和挤压等工艺的有效补充,具有良好的产品推广价值。
  2022年8月份,德新钢管承办了GB/T5310和GB/T13296两项国家标准讨论会。在GB/T5310修订草案的编制说明中明确提出:“根据中频热扩钢管的生产检验数据积累和技术评审结论,以及钢管分会组织的中频热扩钢管加热方式问题研讨意见和下游用户领域组织的行业应用研讨意见,中频热扩钢管具备纳标的条件。因此删除了热扩钢管的定义(即2017版6.2.3.2条款),即取消了制造方法对中频热扩的限制。”
  2023年9月份, GB/ T5310-2023 《高压锅炉用无缝钢管》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将于2024年4月1日正式实施。
  在我国热扩钢管行业发展和标准完善的每个重要节点,都留下了德新钢管的身影。“随着标准瓶颈得到根本解决,产品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陈俊德说。
  除了标准方面的引领外,德新钢管也持续发挥行业引领和示范作用。
  2023年,德新钢管积极响应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号召,完成盱眙基地建设,自主研发和生产硅酸钙保温材料、软硬质架空/地埋预制保温管道,延伸产品(业)链,打造新动能。目前,总部东侧45亩新购土地建设的军工、核电、储氢储能装备项目也即将启动,德新绿色低碳产品板块的打造正在快速成型。
  陈俊德担任上海钢管行业协会首任轮值会长期间,积极推出多项创新举措,2023年在无锡成功举办首届中国钢管行业创新发展大会,设立钢管行业首个公益基金,表彰了首批钢管工匠,倡导工匠精神,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在业内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有着“中国第一扩”称号的德新钢管,正以先进的制造工艺、健全的质量体系、优质的热扩产品和良好的配套服务,迎来产品热销、客户称誉的快速发展阶段,也引领着热扩无缝钢管的高质量发展。
冠军档案
德新钢管大口径热扩无缝钢管
  产地:德新钢管(中国)有限公司
  产品:为客户定制和供应各类大口径无缝钢管,涵盖碳钢、合金钢、不锈钢、镍基合金等材质,管径从356毫米到1320毫米,径壁比最高可达100,拥有石油化工用管、热电用管、气瓶管、氧化铝溶出套管等拳头产品。
  特点:以项目配供和服务为主,产品具有质量好、精度高、直径大、管壁薄、钢种全、安全可靠等特点。
  应用:产品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电力、热力管网、无缝容器、氧化铝、锅炉等领域,在核电、军工、新能源、储氢储能等高端和新兴领域正逐步推广,近年来连续成为浙江石化、盛洪炼化、裕龙石化等投资超千亿元项目的管材主力供应商,国内市场占有率为10%,位居第一,在业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微信图片_20240117152632.jp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