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赵萍 报道
记者 顾学超 摄影
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中国碳市场落实主体减排责任、降低社会减排成本,充分发挥了市场在碳排放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致力于推动低成本实现“双碳”目标。上线交易3年以来,中国碳市场取得哪些成效?尚存哪些差距需追赶?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7月20日,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严刚在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指导、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主办的2024(第十五届)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大会上对此进行了讲解。

图为严刚
他介绍,当前,中国已建立起全球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截至2023年底,中国碳市场累积成交量达到4.4亿吨,成交额约为249亿元;交易价格稳中有升,碳价基本维持在50元/吨~80元/吨;2021年、2022年度配额履约完成率分别为99.61%、99.88%。且自2021年7月16日上线交易正式启动以来,中国碳市场建设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包括全流程制度框架和支撑体系基本建立、制度体系与各项技术方法不断完善、碳市场数据质量及管理水平大幅提升、碳价格发现和激励约束机制初步形成、全社会减排成本降低、全社会绿色低碳意识提升等6方面。
他同时指出,当前,我国碳市场建设离更有活力、更加有效、更具国际影响力的高质量碳市场建设尚存差距,主要在以下4方面。
一是纳入市场管理行业类型单一。由于单一行业内的企业在技术水平、要素结构、风险因素等方面较为相似,企业间同质化程度高,碳减排成本差异小,单一的交易主体无法实现行业间优势互补。
二是市场调控手段不足。配额结转、有偿竞买、储备等配额供需及碳价调控机制方面的配套政策尚处于空白。
三是市场交易规模及活跃度有待提升。我国碳市场呈现日常交易量少、交易时段集中、价格传导机制受阻等特征。同时,碳市场多样性和国际性不足。
四是暂未纳入碳市场的行业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需进一步提升。需全面加强对未纳入碳市场企业排放数据质量的管理。
随后,他分析了钢铁行业当前纳入全国碳市场面临的形势。他指出,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大,是仅次于发电行业的第二大碳排放行业。同时,钢铁生产工艺流程复杂,企业间排放水平差距大,如工序环节和中间产品繁多、不同企业工艺流程差异大、涉及生产工序多少不一、碳排放水平差距显著等。此外,钢铁行业数据质量管理也面临更大挑战,即工序级产品产量、二次能源等活动数据计量和管理水平仍有差距,包括分工序计量设备配备不完善、盘库存数据准确性有待提高、混合煤种判断困难等。
对此,他就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提出两方面建议。
一方面,钢铁行业要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控制,提前谋划碳资产管理,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一是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意识。重视企业自身数据质量管理,明确重点排放单位负有主体责任,是第一责任人。二是摸清碳排放底数,夯实数据基础。摸清、摸准企业在各个重点工序环节的排放情况,对企业碳排放现状“精准画像”,评估企业碳排放现状和减排潜力,识别碳减排关键工序。三是加强工序级碳排放核算关键参数统计计量和检定校准,包括开展燃煤等化石燃料煤质实测;提高铁水、粗钢等工序产品产量、工序二次能源消耗量及含碳原料消耗量等数据的计量统计水平等。四是建立企业内部数据质量控制体系。设置专人专岗负责碳排放数据管理、月度存证、年度排放报告编制及交易、履约。五是优化配置碳资产,提前制定交易和减排计划。将碳管理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内容,将碳市场工作融入生产决策各环节,并根据碳市场动态和自身排放情况,制定合理的履约策略,包括购买碳配额、采取减排措施等。
另一方面,钢铁行业要推广低碳技术,降低碳排放强度。他指出,高炉、烧结等主要排放工序是钢铁行业减排重点,可实施节能改造、优化用能结构和工艺结构、工艺技术革新、产品选代升级等降碳措施。具体来看,在提升能效方面,可提高二次能源回收利用率、能源转换效率;推广应用钢铁制造全流程节能降耗先进技术和装备;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提升系统能源管控水平。在优化工艺结构方面,可推动由高炉-转炉长流程向废钢-电炉流程和直接还原铁-电炉流程等技术路线转变,提高废钢比。在优化能源结构方面,可降低焦比、燃料比,优化高炉冶炼用能结构;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在工艺技术革新方面,可推广氢基竖炉直接还原炼铁技术、氢基熔融还原炼铁技术,以及在原有高炉流程进行喷吹氢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