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杨悦 报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1年多,1950年出口钢材400吨,艰难跨过了“0”的这道坎。
2024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仅前8个月便已累计出口钢材7057.5万吨。
对外贸易数据砌成了新中国钢铁迈上更耀眼国际舞台的基石。
“近年来,中国钢铁在国际贸易中的表现十分优异,我们期待看到更多来自中国的影响。”世贸组织副总干事让-马里·波冈(JeanMariePaugam)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时如是称赞。
75年来,中国钢铁以其卓绝的成就创造了世界钢铁史上的发展奇迹,也正改写着世界的钢铁版图,镌刻下闪亮的“中国印记”。
四海一家 世界共享中国钢铁机遇
75年,宇宙时空的一瞬,中国钢铁在国际舞台的表现却已天翻地覆。
曾经,中国钢铁被这样记录:基础薄弱,一片废墟,几乎找不到一家完整的联合钢铁企业。如今,在非洲,中国青山集团在津巴布韦斥资15亿美元建设的姆武马鼎森钢铁公司曼希泽工厂一期高炉顺利出铁,有望助津巴布韦成为非洲的钢铁大国和制造中心,一改其钢铁产品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印尼德信钢铁一期扩建主体工程于2023年9月19日竣工投产,产能规模增至700万吨,已成为东南亚最大的普碳钢生产企业,被誉为“一带一路”上的“钢铁明珠”;以镍为主的德龙工业园也沐浴着“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春风发展壮大:建成了肯达里基地、北莫罗瓦里基地共4期项目,投产了55条镍铁生产线,累计实现了77.38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为印度尼西亚政府创造了11.27亿美元税收,带动了3万余名印尼籍员工顺利就业。在沙特阿拉伯,宝钢股份与沙特阿美、沙特公共投资基金共同投资设立的全球首家绿色低碳全流程厚板工厂——沙特厚板公司,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与规划,于今年7月份再次扩大项目投资规模,建成后预计年产250万吨直接还原铁、166.7万吨钢和150万吨厚板,产品主要服务于中东、北非地区的油气、造船等行业,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曾经,中国钢铁被这样描述:1949年产钢量还不够每家每户打一把菜刀,甚至根本无法满足自身基础建设需求。如今,中国钢铁不仅助力搭建了印度尼西亚甚至东南亚的第一条高速铁路,带动沿线地区打造“雅万高速铁路经济带”,还成功帮助老挝从“陆锁国”变“陆联国”,搭建了一条推动该国和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黄金路”。在肯尼亚,非洲大陆上首条采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建造的现代化铁路——蒙内铁路于2017年竣工通车,今年恰好是蒙内铁路开通运营7周年,截至目前,该铁路日均开行13.3列货物列车,累计发送货物3286.7万吨;日均开行6.4列客运列车,累计发送旅客1286.9万人次,平均上座率超过90%。这一项目还为肯尼亚创造了近5万个就业岗位,培养了2800余名高素质铁路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在克罗地亚,由中国钢铁助力建设的佩列沙茨跨海大桥顺利通车,结束了克罗地亚南北地区两块领土几代人通行需绕道波黑的历史。通车两年来,约500万辆汽车从大桥通过,大大推动当地旅游、交通、物流等行业发展,给当地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1949年以前,孱弱的民族工业在战乱和“洋货”的双重打压下艰难寻求出路;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钢铁、中国制造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走向国际,惠及全球。

图为河钢塞钢厂区。(河钢 供图)
“中国合作伙伴带来了新的希望!”走进坐落在多瑙河与摩拉瓦河交汇处的斯梅戴雷沃钢厂,一句句当地工人与百姓对中国钢铁企业流露的最真挚的感谢声洋洋盈耳。河钢出资4600万欧元收购后,斯梅戴雷沃钢厂在实现全面盈利创造税收的同时,每年还能新增200个就业岗位……“我对钢厂在中资企业投资后迅速扭亏为盈、5000多名职工的工作岗位得到保障、数千家庭享受平静幸福生活感到十分高兴。钢厂的发展离不开爱岗敬业、拼搏奋斗的员工,你们用辛勤的劳动使钢厂发展日新月异,为中塞铁杆友谊续写新篇,我为你们‘点赞’。”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复信河钢集团斯梅戴雷沃钢厂塞尔维亚籍职工时,勉励他们为中塞友谊继续做出新的贡献。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搭建起的全球互联互通网络,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使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促使多方都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建龙集团也是在2018年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入主马来西亚东钢的。经过几年来的拼搏发展,马来西亚东钢产能已扩大至270万吨/年,在为当地创造了3000余个就业岗位的同时,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产业发展,获得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评价。今年是中马建交50周年暨“中马友好年”。今年9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马来西亚最高元首易卜拉欣时强调,中方愿同马方加强发展战略对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共同实施好“两国双园”、东海岸铁路等重点项目,挖掘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高新技术产业合作潜能,助力各自现代化进程。我们坚信,在这一进程中,中国钢铁将继续积极做出更多新的贡献。

图为2020年3月27日,攀钢为印尼雅加达至万隆高铁项目 量身定制的第一批4000吨钢轨从鞍钢集团攀钢钒轨梁厂发车。(何仁江 摄)
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努力目标,以推动共商共建共享为实现路径,以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普遍遵循,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中国钢铁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越来越强大的影响力。

图为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首发 列车驶过中国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 自治县的元江双线特大桥。(王冠森 摄)
75年来,我们不断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不竭的创造力,世界正在共享中国钢铁带来的新机遇。
笃志高攀 世界关注中国钢铁进步
“与大多数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拥有更新、更强大的技术储备。与此同时,中国擅长采用不同的方式研发新技术并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围绕低碳炼钢,中国将为全球钢铁行业提供近半数的有效解决方案,甚至可能更多。”
“如何才能在不淘汰高炉的基础上,最高效率地减少钢铁生产过程的碳排放?钢铁行业该如何因地制宜地推进低碳转型?中国给出了一部分答案,世界还想看到更多、学习更多。”
“中国拥有更多、更先进的技术储备,欧洲的钢铁企业也在持续关注、不断学习。”
……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中国钢铁工业起步格外艰难,何谈他人称赞、他国借鉴。75年后,当《中国冶金报》记者对话来自世界钢协、欧洲钢协、世贸组织的专家代表时,谈及中国钢铁跨越式的发展成就,收获了不只一次的高度赞扬。
作为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世界对于我们的关注与褒赞,侧面印证了中国钢铁这艘东方巨轮乘风破浪驶向未来的力量。
从时任鞍钢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张晓刚当选国际标准化组织主席,到河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于勇正式就任世界钢铁协会第41任主席,并于2020年10月份连任;从由河钢集团和北京科技大学共同发起的世界钢铁发展研究院在京成立,到由中国宝武倡议并联合全球钢铁业及生态圈伙伴共同发起的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联盟在中国宝武钢铁会博中心“金色炉台”成立;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应世贸组织副总干事邀请,参加COP28联合国第28届气候变化大会“钢铁标准原则:解锁脱碳、贸易和全球市场”发布会,到中国钢铁全产业链环境产品声明(EPD)平台秘书处等相关人员远赴欧洲,与瑞典国际EPD体系、意大利EPD平台签署平台合作备忘录,推动中国钢铁全产业链EPD平台的国际合作……75年前,贫弱的中国钢铁在世界舞台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在今天,中国钢铁的国际地位持续提升,世界在关注中国钢铁的进步。
低碳炼钢工艺领域的创新探索更让世界对中国钢铁刮目相看。来自世界钢协的专家代表都不禁感叹:“中国拥有引领全球钢铁业高质量转型的技术领导力量。”中国钢铁用了30多年的时间,取得了欧美工业国家用了100多年才能取得的成就。日后,中国钢铁还要带着自己的绿色技术一起出海,着力构建并深度融入跨国产业链。
75年来,中国钢铁不辱使命,应对挑战,迎接胜利,在探索中开拓。
我们曾经有过困惑,我们更经历过挫折和失误。
开放的中国钢铁向世界敞开怀抱,吸引了全球各界与中国钢铁携手共同发展,助力全球钢铁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锐不可当世界惊叹中国“冶建铁军”力量
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冶建企业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大力推进国际产能与装备合作,逐渐更新换代了以单体设备和部件为主的出口方式,成功带动一系列成套钢铁设备高水平出海,让世界惊叹中国“冶建铁军”的实力。

图为中国十九冶承建的台塑越南河静钢铁一号、 二号高炉工程夜景。(本报资料图片)
看亚洲,2015年,中冶集团、马钢、哈萨克斯坦FERRUM钢铁公司签署100万吨/年综合钢厂项目合资公司备忘录,中冶在哈萨克斯坦的年产180万吨直接还原热压铁矿厂和KKR公司15万吨不锈钢生产线总承包项目等也相继启动;2017年,由中冶集团总承包建设的台塑越南河静钢厂1号高炉成功投产出铁,标志着中国特大型高炉核心技术、装备和项目管理整体出口的首个样板工程成功投产,尤其高炉工程的成功建设,意味着我国特大型高炉首次实现全系统输出,主要技术、经济和环保指标均达到了世界同级别高炉领先水平;2018年,中冶集团旗下上海宝冶承建的马来西亚350万吨级联合钢铁项目2号高炉点火试生产,标志着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建设的现代化全流程综合性钢铁厂、马来西亚规模最大的钢铁厂正式进入全面产出阶段。

图为中国二十二冶承建的马来西亚东钢项目焦 炉正在出焦。(本报资料图片)
看非洲,2018年,由首建集团承包的阿尔及利亚第2家钢厂230万吨级炼钢及制氧项目竣工投产“,中国冶建”建功非洲大地;今年4月份,中钢设备与阿尔及利亚托斯亚利再签新合同,为其新建1条连退镀锌复合生产线、1条镀锌线、1条彩涂线及相关公辅设施,在与当地携手搭建起一条综合、高效、绿色的完整生产链条的同时,还为其产业发展增添了一抹绿色;今年9月份,中钢设备与新峰钢铁(埃及)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订埃及200万吨热轧卷板总承包项目合同,为其建设1座电炉短流程钢铁厂,投产后不仅能满足埃及本地用钢需求,还将惠及欧洲及周边区域。
看欧洲,2020年,中钢国际与安赛乐米塔尔乌克兰公司签订合同,运用自主研发技术为其建设一条年产能500万吨的带式焙烧机球团生产线,打造了乌克兰首个最大规模的带式焙烧机球团项目。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国冶建企业在镍铁冶炼、高速公路、市政工程、光伏电场等领域创建了众多精品工程,成为构建互联互通的建设者、务实合作的践行者、民心相通的捍卫者。
我们在开拓中坚守,在发展中融入。
这就是中国“冶建铁军”的力量。

图为西芒杜铁矿俯瞰。(本报资料图片)
敞开国门,迎接八面来风,75年来,锐意进取的中国钢铁人在放眼世界的道路上演绎的精彩故事远远不止这些。围绕钢铁原料,2018年7月份,首钢秘铁1000万吨精矿扩建项目竣工,成为我国钢企境外铁矿石投资的典型项目;今年8月份,力拓集团对外透露,其与中国宝武在澳大利亚西部皮尔巴拉地区的合资公司——西坡铁矿项目预计于2025年投产;2024年7月份,由中国宝武、中国中铝和赢联盟主导的世界上储量最大、品质最高的尚未开发的铁矿项目——几内亚西芒杜铁矿项目开发条件全部满足,即将开工建设铁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随着国际化建设持续深入,我们积极追寻的“矿产机遇”在国际竞合中变成了诗意般的存在。他们各有千秋,异彩纷呈,都值得我们书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走在建设世界钢铁强国的道路上,我们的梦想终究成为我们的光荣。
75年,在东方文明古国数千年历史上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在我们民族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浩翰时空中,中国钢铁闪耀出最璀璨的光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