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社
记者 贾林海 报道
图片由上海钢联提供
“关键是要认清减产是行业走出当前困境的唯一途径。解决之道在供给侧,不能寄希望于需求侧的突然回升。”
“既要加快转型升级,又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在这种‘既要又要’的过程中,绝不能忽视产能的市场化调控和法治化治理。”
“中国经济将逐渐转向依赖于服务业的发展模式,这是值得钢铁从业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
12月5日—7日,2025中国钢铁市场展望暨“我的钢铁”年会在上海市召开,来自钢铁产业链上下游的300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减量发展周期下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大会现场
当前市场供需格局难扭转
“对于我国钢铁行业而言,2024年是艰难的一年。”上海钢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钢联)董事长朱军红开门见山说道,“关键是要认清减产是行业走出当前困境的唯一途径。”他相信,在政府的引导和行业共同努力下,钢铁行业能摆脱当前困境,恢复健康的市场秩序,实现有效益的发展。
江苏永钢集团副总裁曹树卫表示,当前,钢铁行业“减供增需”的政策方向十分明确。在他看来,进入2025年,我国钢材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不会改变,钢材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今年初以来,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压力加大,供大于求的基本面已形成,钢铁企业亏损加剧,外部经营环境总体趋于严苛,这些在短期内难有根本性扭转。”首钢长钢总经理程向前预计,2025年下半年的螺纹钢价格表现好于2025年上半年,全年价格低点或出现在2月、3月份。
“2025年,我国钢材价格筑底修复的可能性较大,但行业是否会迎来新一轮控产存在不确定性。”长江证券金属&煤炭联席首席分析师赵超认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将成为本轮供给侧变化的抓手,钢铁行业自身也面临利用长期减量发展去服务整体经济变化的需求。

大会现场
房地产仍为抑制需求的关键因素
“2025年,拖累中国经济的房地产行业仍有可能成为制约全年经济增长及钢铁需求释放的重要领域,预计房屋新开工、投资、施工、竣工等关键指标短期内难以转正。”上海钢联钢材首席分析师汪建华预计,2025年,我国房地产用钢或出现2000万吨左右的降幅。
首钢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余威认为,在以旧换新、出口强劲等因素影响下,汽车、家电行业用钢需求有望延续增长态势;船舶用钢需求将在长时间内保持旺盛。他预计,大规模设备更新可拉动政策期内(2024年—2027年)钢材消费增量约1400万吨,“但需求真正落地需要时间”。
钢铁研究总院党委书记、总经理梁剑雄预计,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有望达到1300万辆。
“不过,新能源汽车也面临减重和减量发展的要求,这对汽车用钢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梁剑雄建议汽车用钢生产企业从三方面寻求突破:一是加强高强汽车用钢研发,二是加强低密度材料研发,三是坚持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制造。

大会现场
要避免“内卷”,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面对当前行业形势,朱军红提出4点建议:一是钢铁企业要主动减产,从全局出发做出理性决策;二是要建立区域产销协调机制,通过区域内企业协同减产,避免过度生产和无序竞争;三是要重建钢铁企业与经销商的关系,推动产销一体化;四是要加大产能调控力度,加快推动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通过碳排放配额机制,迫使高排放、低效率产能退出市场。
“当前,钢铁行业面临供大于求、同质化竞争由普通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的局面。”余威认为,钢铁企业要避免“内卷”,通过找准市场定位,结合自身综合能力,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
针对钢贸企业未来发展,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2024年度轮值会长、华南物资集团总裁李刚提出建议:一要有定位和战略选择,二要通过制定规划来指导短期、中期、长期企业运行,三要为客户提供高质量服务,四要提供差异化服务,五要加强供应链管理,六要加强风险管控,七要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来推动高质量发展,八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钢铁企业要坚持两种思维,即增量思维和减量思维。”曹树卫进一步解释道,增量思维是指利用自身优势,兼并重组其他钢铁企业或拓展上下游领域;减量思维是指对于没有技术和管理优势、资金负债率高达80%以上的企业,要尽早退出、及时止损。
北京建龙重工集团经营总监罗立新认为,在行业进入减量发展周期后,钢铁企业要注重产品结构调整,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积极与科研院校合作,与产业链上下游共同研发应用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