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唐科(左)和同事进行试验。 (大冶特钢 供图)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大冶特殊钢有限公司460钢管厂厂长唐科凭借一双巧手、一颗匠心、一份坚持走上了人民大会堂领奖台,成为全国劳动模范。
争当科技创新“排头兵”
4月24日,现场机器轰鸣、火红的钢坯在轧辊间穿梭,一身简洁工装的唐科,用手电筒照向钢管内部,聚精会神地测量钢管壁厚,一丝不苟地核对工艺参数,汗水不断顺着他的脸颊滑落。
“只有扎根生产一线,才能掌握更多专业知识。”2009年7月份,从重庆科技学院冶金系毕业后,怀揣着对钢铁事业的热爱,唐科从家乡重庆来到大冶特钢。在不断的积累中,唐科克服了高温的作业环境,适应了紧张的生产节奏,每天深入现场,潜心学习,成长迅速。
在得知油气用管市场长期被发达国家垄断时,强烈的责任心驱使唐科誓要打破这一被动局面。在一次次摸索、日复一日的经验积累中,唐科及其团队解决了Cr系列不锈管合格率低、超厚壁海工管性能波动大等技术难题,自主研发出超高强度抗硫钻杆、高强韧性螺杆钻具用管等系列高端油气用管产品。
在岗16年,每一次技术变革、工艺创新的现场,几乎都有唐科的汗水,更有团队成员的坚守。他的8项创新成果获得公司奖励,2项获得国家专利,1项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争为攻坚克难“领头雁”
“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扎根一线看到的全是办法。”唐科深知要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就不能“闭门造车”“纸上谈兵”。在唐科的工作中,1/3的时间在生产一线验证打磨,1/3的时间在进行试验攻关,另外1/3的时间则是在客户所在处进行实地调研。
寻求技术突破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片坦途。2017年,某牌号含Cr系列不锈钢厚壁管在轧制时,内表面易形成裂纹,探伤合格率始终在76%左右徘徊,不仅损耗大、成本高,还使生产陷入瓶颈。唐科立马带领团队成员开展技术攻关,现场跟踪过程数据、合理控制加热温度、调整优化轧制参数,通过材料机理研究、实施工艺创新等举措,使Cr系列不锈钢厚壁管的探伤合格率由76%提升到95%。采用此技术生产的Cr系列不锈钢管,是国内唯一得到斯伦贝谢、哈里伯顿等国际知名企业认可的Cr系列不锈钢管。大冶特钢也借此成为这些国际知名企业的指定供应商。
十六年如一日,唐科用他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赢得同事和领导的认可,先后获得湖北省劳动模范、黄石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争做匠心传承“先行者”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一名从基层成长起来的管理人员,唐科深知技能传承、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工作对于公司发展的重要性。2023年,在该公司的支持下,以唐科命名的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通过“导师带徒”“大学生带课题”“工匠选拔”等机制培养了一批年轻技术骨干。
工作室团队涵盖生产一线员工、培训管理员、研发工程师、中层管理人员等多个领域的成员,唐科在完成本职工作和抓好无缝钢管技术质量工作之余,主动承担起操作技术指导工作,进一步做好技能传承。依托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的辐射带动作用,唐科大力培养技能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其所带领的工作室团队现有高级技师1名、技师1名、工程师4名、助理工程师2名,吸纳新进大学生员工3名,培养科级管理人员2名。
在工作室里,产量单项先进集体、质量单项先进集体、交付单项先进集体、改善创新奖等荣誉挂满了墙壁。“每年开展技能比武,每月开展课题攻关,每周组织操作培训,每日进行现场指导,我想力所能及地让员工在干中学、学中干,稳步提升操作水平。”唐科谦逊地向笔者介绍着工作室传、帮、带的人才培养方式。他相信,在这种“比、学、赶、超、帮”的良性氛围带动下,定能培养出更多适应公司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谢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