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社
记者 苏亚红 报道
为助推钢铁企业的安全管理实践工作,近日,中国冶金报社记者专访了德实盛(上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dss+)专家卢春江。针对目前中国钢企安全管理现状,卢春江给出了多项建议。
卢春江表示,目前钢企安全管理正从被动合规向主动防范转型,为此,dss+开展多方调研,为钢企打造出一套“风险具象化+风险显性化+体系融合”的三维升级路径,以化解当前钢企存在的风险认知与落地脱节、系统分析与行为转化断层、管理体系与日常运营割裂等矛盾,助推企业安全管理升级。
卢春江认为,钢企在进行风险识别时,应实现风险的具象化。钢企的安全管理者需清晰回答风险位置、触发时间、具体成因及防控措施,形成具体的风险报告。如果仅有抽象、模糊的分析,管控工作将难以切实推进。当前,许多钢企仍采用“第三方为主+企业为辅”的分析模式,仅能满足合规要求,无法实现风险具象化。对此,钢企要提高在安全风险分析上的参与度,从辅助角色转向主导角色。此外,由于风险管控具有复杂性的特征,短期的分析难以穷尽所有风险,因此钢企要持续进行风险识别,明确风险管控的重点,统筹资源分配。
卢春江指出,部分钢企虽然具备详实的安全风险分析报告,但仍无法实现管控目标。这是由于钢企的安全管理者与操作人员还未能充分理解报告的内容。因而,钢企应加强主动式训练,实现风险的显性化。所谓的风险显性化,即是要求钢企将写在文本上的风险转化为员工的自主认知。为达成这一目标,主动式的训练是最好的方法。这种训练相比于传统的授课式培训,能够更加深入到钢企员工的日常工作中,激发他们的参与感,使其主动思考与实践,如此一来,在日常生产中也能够实现风险意识常态化。
对于如何将风险管控思想融入日常生产,卢春江建议钢企应固化流程,实现安全管理体系化融合。从操作层来看,钢企员工在作业前应主动评估操作存在的风险。从管理层面来看,钢企在进行安全检查时,应该核查保护措施是否有效,并固化风险防范措施,形成一套清晰、有效的流程。卢春江还强调,在这一过程中,钢企要注意制度保障和动态优化这两大问题。钢企可以在发布相关制度的同时,建立安全履职机制,督促全员践行。此外,钢企还可以将管控指标量化,如实时监测炼钢厂中温度、气体浓度等环境指标及人员活动轨迹、装备佩戴状态等人员行为指标,实施动态管理。
最后,卢春江表示,钢企安全管理升级离不开系统化的思维,“风险具象化—显性化—体系化”的递进路径可以为钢铁企业提供参考,帮助钢铁企业安全管理实现从“合规达标”到“主动防范”的跨越,最终完成从成本中心到价值创造的质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