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杜笑 报道
8月8日下午,记者在中国二十二冶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花海院区项目部举办的“匠心筑梦·智建未来”主题媒体开放日活动了解到,项目目前全面进入装饰装修和机电安装阶段,工期将从原定的2027年1月12日大幅提前至2026年5月30日,工期压缩18.26%,实现提前工期227天。
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花海院区由中国二十二冶一公司建设,总建筑面积为11316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8127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31890平方米,规划建设门急诊医技住院楼、发热门诊楼、传染病住院楼、液氧站、污水处理站、1-4号门卫室等9个单体建筑,主要功能包括门诊、急诊、医技、住院、食堂、库房、人防、设备及其他配套用房等。该项目定位于“立足唐山、面向河北、辐射京津冀”,其中,一期工程为EPC总承包,总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床位数850张,一期工程于2024年3月开工建设。截至目前,该项目各单体主体结构和二次结构已施工完成,正在进行机电管综安装和室内外装修。

根据中国二十二冶重点项目内控工期压缩10%以上管理要求,秉承“高效建造”的核心理念,该项目从前期规划到施工实施,始终注重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过程管控。中国二十二冶利用设计中心的专业能力,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的设计帮扶,如图纸审核、优化、创优等工作,使项目设计管控更精准高效,针对创奖项目的精装修设计,集团设计中心主导,联系五合设计院进行高效、高质量的精装深化设计,并签订设计协议,约束设计质量及时间,确保在精装队伍进场时,无需深化,直接施工,加速推进项目建设,同时项目已提前沟通唐山市电力、燃气、热力设计院进行专项设计工作,二次加快施工进程。
作为中国二十二冶首批智能建造示范项目,该项目设立了面积300平方米的智能建造指挥中心,划分五大分区,集中展示绿色建造成果与智能应用场景。平台拟定应用智能化模块26项,目前已全部安装,24项正在应用。涵盖多个领域,后续将持续开发适合项目的新模块。如:劳务人员全过程管控,以红黄绿码作为进出场依据,联动入场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劳务合同、实名打卡、早班晨会、建设过程违章处罚为一体的劳务综合管理,促进劳务数字化管理提升;加强平台预警功能应用,提前防范风险,通过平台看板数据辅助管理决策;推动各项技术集成应用,利用数字孪生、AI 技术、智能装备对施工现场的作业人员、材料物资、机械设备、场地环境和施工过程进行智能化组织和管理。
为最终实现国家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贡献力量,该项目主要从各类可再生能源利用和低能耗设备方面开展节能应用,能源方面主要是太阳能热水、太阳能电力、风能电力、空气源空调、地暖的应用,设备方面主要是无功补偿组件、变频设备、定时开关的应用。在环保管理方面,主要是从扬尘、有害气体排放治理和噪声污染、水土污染、光污染等方面进行管控。扬尘治理方面主要是采用在线检测+人为管控的形式降低扬尘可能性;有害气体方面主要是进场的大型设备,项目要求提供环保检测合格证明后方可进场;噪声污染方面就是各类降噪设备的应用,压低噪声传播。同时在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方面,项目通过如固化土、智能设备、数字孪生、BIM全过程应用等各类四新技术应用带来的工作效率、质量的提升。
在安全环保管理方面,该项目通过部署多项智能监测模块与系统,构建了全方位、实时化的管控体系,有效提升了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能力与环保管理水平。针对塔机作业安全,项目安装了塔机安全监控模块,实时监测塔机的吊重、倾斜角度、风速、回转角度等关键参数,为塔机安全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配备的吊钩盲区可视化模块,大幅降低了吊装风险;在临边防护方面,智能临边防护网监测模块通过线缆传感器和数据采集模块,实时监测临边区域安全状况,有效减少了高坠事故的发生可能性;智能AI监控与广播系统的结合,形成了动态化的安全监督网络,智能AI抓拍模块能自动识别施工人员安全帽、马甲等劳保用品的佩戴情况,智能广播模块除日常播放安全教育警示及管理通知外,工程、安全管理人员还能结合视频监控模块,第一时间通过广播通知现场人员处理,显著提升了管理响应速度;在用电安全与环保数据管理上,项目安装了智能电表、水表及智能配电箱等设备,出现异常时立即报警,便于管理人员根据电箱编号快速定位维修。同时,这些设备会累计现场用电数据,为绿色施工评价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
截至目前,该项目荣获唐山市开平区总工会、唐山市开平区发展和改革局、唐山市开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唐山市开平区应急管理局、唐山市开平区科学技术局、唐山市开平区融媒体中心联合举办“建功十四五、奋进新征程”劳动竞赛“创新施工奖”;共青团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冶五四红旗团支部”;多次在中国二十二冶“五比一创”夺红旗劳动竞赛“比成本管理”“比安全文明施工”“比工程质量”“比技术创新”中荣获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