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社
通讯员 刘涛 闫扬
图片均由中国二十二冶提供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和“双碳”战略的深入实施,钢结构产业迎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中国二十二冶作为河北省钢结构行业协会会长单位,拥有钢结构制造特级资质,是国家钢结构技术研究中心,并成功入选了国务院国资委2025年《中央企业中试验证平台对外开放服务目录》。中国二十二冶在政策引导、市场驱动与技术创新的多重作用下,在产品升级、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核心技术攻关及智能制造等多个维度实现新突破,打造国有钢结构企业改革新样板。
转型突破
乘势升级开新局
中国二十二冶不断践行央企使命与担当,以匠人之心,聚焦“高新综大特”,深耕“冶金、化工、民用高层、大型场馆、桥梁”等领域,争做国内一流的“绿色低碳钢结构系统集成服务商”与“冶金工程总承包服务商”,建设了一批批高质量钢结构精品工程。在各类钢结构业务领域,中国二十二冶累计荣获鲁班奖、詹天佑奖、钢结构金奖等国家级奖项50余项。

中国二十二冶国家装备制造技术标准创新基地
1976年8月25日12时,伴随着现场的欢呼声,由中国二十二冶建设的唐钢第一炉“志气钢”汩汩流出,当天所出钢锭被轧成了螺纹钢,运送到唐山重建的施工现场,成了唐山市再度崛起的钢铁脊梁;参建北京国贸三期A阶段工程,用时17个月,将3个巨型腰桁架的高质量制作、异形构件的高精度拼装以及中厚板高难度焊接的“三高”难关一一攻克,创造了国内超高层钢结构的制作安装奇迹,使国贸三期以挺拔的身姿高调亮相北京朝阳CBD街区;参建北京铁路枢纽丰台站改建工程(站房),以“高质量高技术高速度”的姿态,让这座始建于1895年,由重205815吨钢结构、524根巨型钢柱、30550条焊缝筑起的占地面积达398850平方米、年发送旅客超7百万人次的智能化交通枢纽,再次迎来“新生”,从北京最早火车站“变身”为亚洲最大铁路枢纽客站。
在“双碳”、绿色建筑等国家战略背景下,中国二十二冶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高端钢结构树品牌,以工程EPC总承包创利润,以非标装备做转型”的发展定位,聚焦高端钢结构制作、冶金工程总承包和非标装备制造三大核心业务板块,突出主业优势,实现转型发展,努力实现打造“北方第一钢结构品牌”,并致力于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蓝图目标。在高端钢结构领域,中国二十二冶目前依托在建的华通安哥拉电解铝、湖南紫金矿业等项目,充分发挥在钢结构施工方面的优势,成功实现“现场循环市场”,并持续深挖有色、矿山及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培育转型发展新动能。在冶金工程总承包领域,中国二十二冶不断整合产业链优势,打造了以马来西亚东钢、河钢乐钢、首唐宝生为代表的一大批绿色钢铁工程。在非标装备方面,中国二十二冶设计承建国内最大吨位的钛电极压块生产线150兆牛海绵钛压机项目,解决了钛合金电极块高精度连续压制难题,研发生产的钛合金T型材锻件广泛应用于大型客机、航天器及武器装备中,打破了国外垄断,为国产大飞机战略保驾护航。在高压管汇产品方面,中国二十二冶成功研发3英寸140MPa旋塞阀,之后相继完成了2英寸L型接头、2英寸安全阀等数种产品开发,并已具备批量化生产能力,为国内外油气领域重大技术装备提供配套产品。中国二十二冶转型质量显著提升,积极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效益”深度转型,稳居国内钢结构行业第一梯队。

钢结构深化设计软件“22MCC-DetailWorks(DW)”
深耕绿色
优质发展创新绩
作为国内钢结构行业的领军企业,中国二十二冶始终秉承绿色、节能、低碳的发展理念,通过不断的科研创新和施工实践,为推动建筑行业的绿色转型贡献力量。
随着国家科技水平的发展、绿色低碳的战略需求,国内外市场对钢结构构件的需求逐渐从以加工厂加工为主转为以热轧型钢构件为主。为适应当今市场发展趋势,2023年3月,中国二十二冶联合多家技术公司,创建课题“热轧型钢构件标准化产品开发及其配套应用技术研究”,加快推进热轧型钢应用。该课题通过建立热轧型钢结构标准化产品体系,优化产业链效能,提高热轧型钢产品在钢结构建筑中的应用比例,解决型钢利用率低、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该课题完毕后,将大幅提升绿色型钢在设计建造等全生命周期的钢结构产业发展,展现企业在科研领域的深厚实力,引领绿色建造的新潮流。
在项目施工实践中,中国二十二冶注重项目部场地布置及优化,通过施工模拟对平面布置实施动态调整,实现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在赤峰中唐等冶金项目、保定博物馆等公建项目中,中国二十二冶通过引入BIM+VR技术,增强施工人员对建筑结构的理解,提高安全施工意识。在项目管理上,中国二十二冶采用智能化手段,运用BIM数字工地平台,实现项目关键指标的实时监控和风险预警,提升项目管理的数字化、系统化和智能化水平。同时,中国二十二冶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对项目进行三维数字化复原,对接多维实时动态数据,全面赋能场馆管理,让建筑既“聪明”又有“温度”。

赤峰中唐特钢有限公司年产270万吨精品钢项目
中国二十二冶始终秉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通过科研创新指导施工实践,以施工实践反馈科研需求,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在碳排放计算软件的开发上,中国二十二冶与北京构力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模式,在多个项目施工生产中应用PKPM-CES碳排放计算软件,大幅提升了施工过程中碳排放计算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帮助保定博物馆项目碳排放强度降低32.58%,按照项目建筑面积测算,相当于每平方米多种植了1棵树,实现绿色施工,为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
技闯难关
智创高地上新阶
中国二十二冶积极响应“数字中国”国家战略,以智能建造推动建造体系升级,持续深化数字化实践,从积极探索、试点使用到广泛实施始终坚持“生于一线、长于一线、服务一线”的原则,以智能建造赋能项目管理水平提升,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设计、采购、生产、施工、运维各环节深度融合,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不断为数字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2024年3月,中国二十二冶制订了《智能建造三年行动方案》战略指引,不断探索钢结构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创新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持续完善“数字二十二冶”钢结构场景,打造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装备、制造机器人、建造机器人等智能化生产体系,为河北省乃至全国钢结构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示范引领。
在中国古动物馆项目钢结构全施工流程中,中国二十二冶充分运用BIM技术、云技术,打通了数据传递链条,实现项目施工组织、计划编制、进度调节的精细化、高效化管理,项目利用交付运维模型打造数字孪生博物馆系统,全面赋能场馆管理;在赤峰中唐特钢项目炼钢工程中,中国二十二冶精准定位“1条主线,4大阶段,14大核心应用”的BIM创新应用规划,为项目大幅节约成本,创造经济效益,有效助推工程生产稳步进行。
在制造端搭建“钢结构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过程中,中国二十二冶利用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围绕设计-计划-材料-生产-质量-安全-运输-现场进行精细化管理,以构件生产流程为生产管理主线,以项目为现场施工主线分类管理,实现了钢构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从而提高生产管理水平,使生产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中国二十二冶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完全国产化、完全中国标准的钢结构深化设计软件“22MCC-DetailWorks”更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款替代Tekla的钢结构深设计软件,打破欧美国家技术垄断和技术壁垒,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和安全可控,填补了国内空白。

智能装焊联合工作站
中国二十二冶通过引入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智能机器人和物联网技术,钢结构制造与安装过程实现了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通过引入高精度激光切割机、组焊矫一体机、焊接机器人等先进设备,实现了H型钢智能生产线的全面应用,生产效率较传统生产线提升3倍,材料损耗率显著降低;采用轨道式智能焊接机器人,通过高压接触传感,全自动检测获取坡口参数信息,通过检测的坡口参数自动生成对应的焊接参数,完成多层多道自动化焊接。同时,中国二十二冶还参与了中国五矿科技专项计划项目《钢结构智能建造人机共融关键技术》,作为牵头单位负责基于钢结构制作关键工序的智能制造数字化平台研究,搭建了钢结构智能装焊联合工作站和冶金工程钢结构的机器人智能建造工艺包,实现了零件任意摆放后抓取进行装配焊接和钢结构智能建造软、硬件的智能融合。
智慧装配
绿色建筑展新貌
在中国建筑行业迈向工业化、智能化与绿色化的浪潮中,中国二十二冶正以装配式钢结构为核心,充分发挥装配式与钢结构的双重优势,重塑行业范式。依托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以毫米级精度与工业级效率,以“安全、舒适、绿色、智慧”为核心理念,构建“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的全产业链智能生态,让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成为“好房子”的重要代表,引领着中国建筑业从“栖身之所”向“百年宜居”的深刻变革。
中国二十二冶作为华北地区最具规模的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形成了以中冶绿建装配式钢-混凝土结构体系、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和装配式低能耗建筑为代表的中冶绿建三大产品体系,实现了“体系标准化、制作工厂化、现场装配化、装修一体化、成本最优化、管理信息化”的产业化目标,生产的预制叠合板、预制楼梯等产品设计优良、质量可靠,完美地将使用价值与艺术价值融为一体,打造了以浭阳锦园、梧桐大道等项目为代表的30余项优质工程,以硬核科技实力赢得京津冀区域30%以上的市场份额,塑造出属于中国二十二冶的绿色建筑新格局。
2013年,中国二十二冶围绕钢结构住宅的痛点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探索初代钢结构住宅的体系研究;2017年二代钢-混组合结构体系落成;2022年第三代高效能全装配钢混结构集成体系赋能;同年,基于中国五矿重大科技专项项目,与五矿地产、中冶建研院等组建研发团队,于2024年完成五矿特色钢结构立体庭院住宅体系成果落地,系统输出中国中冶“钢结构装配式+好房子”的建筑公式,为实现“好房子”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二十二冶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2025年全国两会后,中国二十二冶紧跟国家大政方针,以“好房子中冶造”为目标,第一时间落地实施,1座高16.3米、总建筑面积约1867平方米的全装配式钢结构研发楼仅用20天就完成全部建设内容。该楼采用中冶钢构绿建房(MCC Stell House)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体系,具有开放式超大空间、SI住宅、高度集成化等技术优势,楼内采用七恒生态健康环控系统,可实现恒温、恒湿、恒氧、恒洁、恒静、恒压、恒智七大功能;楼外被动式节能与主动式产能相结合,创新采用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从被动节能转向主动产能,构建零碳、经济、高韧性的未来能源体系,为“好房子”树立可量化、可感知的品质标杆。
传统住宅的固定格局与低层高设计常常制约着居住舒适度,而中国二十二冶的装配式钢结构技术为打破这一局限提供了全新可能,创新研发的钢混组合结构体系3.0,将方钢管联肢柱改用轧制H型钢柱,在降低含钢量的同时,简化加工工序,提升了效率;通过管线分离技术与智能家居系统深度融合,实现建筑空间逻辑重构真正实现了“百变空间”的居住理念。这种可变户型钢结构住宅体系,解决了传统混凝土剪力墙住宅跨度小、户型不可变的难题,为现代家庭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适应性居住方案。
从钢铁脊梁到绿色先锋,从传统匠造到智能革新,中国二十二冶的转型之路,既是国企践行使命担当的生动缩影,又是钢结构产业拥抱时代变革的铿锵步伐。未来,中国二十二冶将继续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深化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为我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央企力量。

中国二十二冶工业园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