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社
记者 李江梅 报道
特约通讯员 蓝义高 摄影
在产业变革与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推动钢铁与有色金属两大行业的深度融合与耦合研发,对于提升资源能源效率,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二者同根同源,均属冶金领域,具备天然的协同基础。通过打破行业壁垒,加强科技交流与双向开放,有望释放巨大的融合红利。
在10月23日召开的第十五届中国钢铁年会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葛红林在做专题报告时介绍了当前钢铁与有色行业值得关注的5个耦合研发方向。

图为葛红林
一是钢铁和有色制造流程的镶嵌相融研发。
“过去,两个行业侧重各自的制造流程优化和变革,产生了不少颠覆性的工艺技术,如果二者基于各自工艺特点和核心挑战,在基本原理、工程经验、智能化方法、绿色化路径、新材料开发等层面进行融合研发,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超常规效果。”葛红林介绍,在国外,蒂森克虏伯等国际巨头通过开发钢铁—钛合金—铝合金的一体化生产技术实现了30%的产品溢价,日本新日铁与神户制钢联合开发的钢铝复合板技术垄断了全球汽车轻量化高端市场;在国内,亦有河北和甘肃企业通过“钢铁+氧化铝”“钢铁+电解铝+能源”模式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钢铁和有色制造流程的镶嵌相融,将打破单一钢铁或有色企业的格局,打造出更经济、更连续、更紧凑、更低碳、更循环利用的现代冶金流程。”葛红林说道。
二是钢铁与有色的物料循环利用研究。
“过去,两个行业侧重于各自的制造过程中物料的循环利用,包括下了很大的代价开展废弃物减量和综合利用,其实,如果基于深刻理解各自物料的特点,互相利用,将产生意想不到的‘变废为宝’效应。”葛红林说道。
他进一步列举了在这一方面重点的研究领域,包括:提高赤泥的综合利用率;深化钢铁含锌粉尘中锌资源的回收利用;拓展铝渣铝灰在钢铁冶炼中作为脱氧剂等的应用渠道。
三是钢铁与有色材料之间的替代研究。
葛红林指出,近年来,随着钢铁和有色金属的材料性能的不断提高,制造成本的不断下降,互相替代,交叉替代不断涌现。
他强调,驱动不同材料之间的替代与反替代的根本动力是性价比,并不以行业的意志为转移。例如,新能源汽车一体化铸造工艺推动“以铝代钢”“以镁代铝”;与此同时,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如铝钢比价变化)亦会直接影响替代进程,因此需动态研判市场与技术互动。
四是钢铁和有色科技成果的互动转化研究。
葛红林表示:“过去,得益于‘钢铁元帅’的地位,我国钢铁工业积累不少先进工艺技术,其红利溢出价值难以估量,这让近年来有色金属行业获益匪浅。”例如,钢铁行业积累的连铸连轧、保护气氛浇铸和电磁搅拌技术、等温锻造技术、高温合金模具等先进技术,已在铝、铜、钛等有色领域成功转化,显著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改善材料性能。应鼓励此类技术红利的持续溢出,促进成熟技术在行业间的迁移应用。
五是钢铁与有色智能化的互学共鉴研发。
葛红林表示,钢铁行业在长流程、大规模连续生产的智能控制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有色行业井下开采无人化、电解槽智能管控系统、湿法冶金数字化领域方面拥有独特优势。双方可共享算法模型、传感器应用经验、系统集成方案,共同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葛红林进一步为两行业深化融合研发提出3点建议。
一是建立常态化交流平台,推动“大冶金”战略。他建议定期举办“钢铁—有色技术融合”专题研讨会、展览会;鼓励大型钢铁集团和有色集团率先推动技术共享和协同创新,形成示范效应;鼓励企业间互访互学,培养具备“大冶金”视野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二是聚焦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打造示范工程。针对国家重大需求(如低碳冶金、智能制造、关键战略金属保供、固废资源化),设立国家级或行业级的联合研发项目;共同研发通用型的冶金装备、核心零部件、智慧软件等;训练跨行业冶金大模型,覆盖钢—铝—铜等多材料工艺优化;建设跨行业示范生产线或示范工厂,总结经验教训,形成共享知识库。
三是促进低碳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共享。共享高效节能、余热利用、废水近零排放等技术;共同优化钢铁氢还原、电解铝“绿电”技术;互相启发脱硫、脱硝、除尘等环保技术和固废资源化技术;共同开发城市矿产(废钢、废铝、废铜等)的高效回收、分选、保级利用技术。
四是推动标准互认与融合。在安全、环保、智能制造、通用装备接口等方面,推动跨行业标准的协调、互认或制定统一标准。
“近年来,钢铁和有色耦合发展的众多成功案例,让我充分感受到,二者的科技交流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科研课题还需要进一步双向开放,科技攻关还需要进一步协同,行业壁垒还需要进一步打破,由此,将实现耦合研发的红利最大化。”葛红林强调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