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社
记者 徐可可 报道
特约通讯员 蓝义高 摄影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钢铁行业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纵深推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面临深刻重构。作为深耕钢铁工程技术领域七十余载的企业,中冶京诚深刻认识到,工程公司的角色已从传统的‘设计建造者’转变为驱动产业升级的‘创新集成者’与‘价值共创者’。”10月23日,中冶京诚党委书记、董事长韩冰在第十五届中国钢铁年会上致辞时,分享了对工程公司如何更好助力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展望。

图为韩冰
立足产业全局,做转型升级的系统集成者与战略协同者
当前,我国正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近日,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强化科技创新、推动工艺设备更新、实施绿色低碳改造、加快数字化转型,实现行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韩冰指出,在此背景下,中国钢铁工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的深刻转型,先进材料自主化、工艺装备高端化、绿色低碳技术工程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已成为行业发展趋势。这既是钢铁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更是工程公司重塑价值链、提升服务能级的重大机遇。
“七十余年来,中冶京诚始终以行业发展趋势为引领,以客户价值需求为导向,坚持以‘大系统思维’重塑服务模式。在服务国内钢铁企业优化布局、兼并重组、沿海搬迁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实施过程中,将绿色低碳、智能制造等理念,深度融入‘从规划咨询、工程设计到装备集成、工程建设乃至生产运营服务的全链条’。”韩冰举例道,凭借冶金全产业链整合优势与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中冶京诚先后承接了宝武、河钢、首钢京唐等一大批国家级重点钢铁项目,近年来,参与了70%以上钢铁联合企业的产能置换和异地搬迁项目,有力推动了我国钢铁产业布局优化与结构升级。同时,中冶京诚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在俄语区、东南亚等地区打造了多个标志性工程。其中,马来西亚东钢270万吨全流程项目,采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和中国装备,显著提升了当地钢铁工业技术水平,成为中国钢铁技术“走出去”的典范。
“展望未来,中冶京诚将继续立足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以系统思维引领工程服务创新,与广大钢铁企业建立更广泛、更多元、更深入的合作,助力构建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产业生态,持续为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京诚智慧。”韩冰表示。
聚焦科技创新,做技术与产业之间的“转化器”和“放大器”
在当前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下,我国钢铁行业正以工艺装备高端化为抓手,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质量升级。
“在这一进程中,科技创新始终是行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实验室的技术突破只有通过工程化落地,才能转化为可复制、具有经济性的工业化方案。中冶京诚积极把握这一趋势,实现从单一工程设计向工艺与装备系统创新转型,着力突破‘从图纸到产线’的最后一公里。”韩冰强调。
他从四个方面进一步介绍了中冶京诚做技术与产业之间“转化器”和“放大器”的具体实践。
一是针对近年来厚板市场稳健增长,中冶京诚开发出国际首创的≥450mm直弧型超厚板坯连铸机,成功应用于兴澄特钢、湘钢、南钢、周口、龙腾等企业,全球市场占比高达83.3%,成果荣获冶金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开发的全球首套5600mm宽厚板轧机在河南钢铁周口基地顺利投产,轧制力高达12万千牛,成为世界唯一宽度超5米5的“轧机之王”,实现了我国极限设计制造领域的又一次成功跨越。
二是围绕薄带产品高端化需求导向,中冶京诚与沙钢集团联手打造4条Castrip超薄带产线,生产高强钢、耐候钢等高品质产品,实现了极低能耗和排放水平;总包的中首特钢ESP生产线,秉承“匠心品质 精益求精”的理念,力争将其建造成为极具市场竞争力的超薄无头热轧带钢生产线。在冷轧领域,中冶京诚构建了覆盖碳钢、不锈钢、硅钢的完整产品线,在酸轧联合机组、连续镀锌生产线等关键技术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是聚焦国内用量最大的长材产品需求,中冶京诚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120m/s高速线材和45m/s高速棒材以及国产化减定径机组,推动产品从普钢向优特钢转变;开发的CPE顶管机削尖轧制技术,显著提升了无缝钢管的精度和质量,产品广泛用于超超临界锅炉、抗腐蚀油井管等领域。
四是面向钛合金等有色产品拓展,中冶京诚依托钢铁行业规模化生产技术体系,针对大断面钛合金轧制装备空缺,采用近恒温轧制理念,开发出世界最大的BDM850快速横移可逆轧机,并在天成钛业、西部超导等企业实现航空级钛合金规模化生产,突破有色领域效率与品质瓶颈。
“未来,中冶京诚将继续围绕国家重大工程与高端材料战略需求,聚焦高端钢种生产技术,坚持‘工艺引领、装备支撑、系统集成’的发展理念,强化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推动前沿技术快速落地与规模化应用,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客户触手可及的市场竞争力。”韩冰点明了未来的创新方向。
拥抱绿色革命,做绿色低碳转型的“赋能者”和“合伙人”
钢铁工业占全国工业碳排放23%,是节能降碳的最大主战场,也是绿色增长的核心突破口。在《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等政策引导下,我国钢铁行业正系统推进四大转型路径:扩大绿色原料使用,提升废钢资源循环比例;扩大绿色能源应用,加快氢能冶金规模化进程;扩大绿色工艺推广,突破低碳前沿技术;扩大绿色产品供给,完善绿色钢材认证与应用体系。力争到2027年,实现80%以上产能超低排放改造、30%以上产能达到能效标杆水平。
“我们清醒认识到,钢铁低碳转型不是单一技术的替换,而是涵盖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系统变革。中冶京诚以此为方向,推动自身从技术装备供应商,升级为全生命周期绿色解决方案的价值共创者。”韩冰阐释道。为此,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中,中冶京诚主要围绕三大方向展开技术攻关:
一是在氢冶金与电炉短流程等前沿领域,中冶京诚积极布局,抢占技术制高点,推动行业从“高碳”向“零碳”转型。中冶京诚总体设计的河钢张宣科技120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建成了全球首例焦炉煤气零重整竖炉氢冶金示范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低碳转型示范项目”;今年又携手新疆某企业启动了纯氢冶金项目,推动“绿电-绿氢-绿色钢铁”产业链落地。中冶京诚自主开发的CERI-S-Arc电炉,吨钢电耗小于280千瓦,为短流程发展提供了更优选择。
二是在传统长流程降碳方面,中冶京诚深耕细作,挖掘存量减排潜力,实现“低成本降碳”。当前,我国钢铁产能中长流程工艺占比约90%,短期内仍将是我国钢铁生产的主导流程,中冶京诚致力于高炉工序深度降碳。通过研发应用富氢煤气喷吹、富氧冶炼与煤气循环等核心技术,系统优化能量流与物质流配置,实现高炉大比例降碳。同步开发的富氢烧结技术,在提升烧结矿强度、降低固体燃耗方面成效显著,已在晋钢、天钢等企业得到成功应用。
三是在极致能效与超低排放方面,中冶京诚持续创新,构建循环经济,变“环保成本”为“经济效益”。中冶京诚开发出全球最小型的60MW超高温亚临界煤气发电机组,热效率达43.5%;国际首创转炉烟气全温域全余热回收技术,吨钢工序能耗降低5.9千克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3千克;打造的千吨级二氧化碳捕集中试装置,捕集率稳定在90%以上;开发的钢渣全流程干法处理及余热回收技术,实现了大规模工艺化条件下的全温度区间余热回收。
韩冰明确,未来,中冶京诚将继续以政策为导向,锚定全流程降碳目标,依托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聚焦低碳技术攻关与工程转化,强化数字赋能,突破氢基能源利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CCUS碳循环规模化应用等关键技术,助力钢铁行业早日迈入以绿色智能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引领数智未来,做AI+钢铁融合生态的构建者和创新者
近年来,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已成为国家战略,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分三步走”建设智能社会与智能经济的路线图。工信部于今年9月提出以场景化、图谱化方式推进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依托“一图四清单”为钢铁行业提供清晰的实施路径;《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进一步强调以“人工智能+钢铁”为方向,以应用场景为牵引、通用大模型为底座、冶金机理为基础,协同推进垂直大模型与场景小模型应用,系统加快行业数字化转型。
韩冰表示,中冶京诚积极拥抱工业4.0浪潮,致力于构建开放协同的“AI+钢铁”智能制造生态,在四个关键方向开展深入探索与实践:
一是在装备国产化领域,中冶京诚联合钢铁产业链上下游,聚焦冶金控制器软硬件自主可控,研发的高性能变频器和控制器,广泛应用于多家知名钢铁企业,有力推动了控制领域高端装备国产化进程。
二是在工业大数据方面,中冶京诚利用大数据平台实现全流程工艺质量精准管控。针对优特钢在成分控制与组织性能调控方面的挑战,构建产品在线质量预警模型和智能操作评价体系,实现从铁水、钢坯到轧材的全流程质量追溯,显著提升特钢产品性能稳定性。
三是在人工智能与机器视觉应用上,中冶京诚推出AI视觉系统“京诚智瞳”,聚焦棒材全流程智能管控,将物料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9%,突破了物料自动控制与精准跟踪行业难题。目前中冶京诚已在全流程布局60余项AI应用,构建从“AI监测”到“工序优化”再到“智能控制”的技术闭环,关键工序效率提升了20%。
四是在专业设计领域,中冶京诚自主研发设计助手智能体“扶摇”,能够高效完成常规重复任务,释放设计人力,提升设计准确率,推动设计模式从“经验驱动”迈向“知识与数据驱动”。
面向未来,中冶京诚正全力开展钢铁行业垂直大模型研究,推动AI应用从“专用小模型”迈向“行业大模型”的新阶段,通过“一套行业垂直大模型+N个智能体”的企业本地化解决方案,推动行业垂直大模型与冶金机理模型融合应用。
韩冰补充道,作为行业智能生态链的设计源头,中冶京诚还构建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与清华大学、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为公司等达成战略合作,在顶层设计、AI创新、国产装备、算力基础设施等领域深度协同,共同打造智慧冶金、智慧矿山、大型装备制造等标杆项目,提供全面可落地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携手开创钢铁工业智能化新纪元。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航的历史交汇点,中冶京诚将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更大力度投入科技创新,聚力攻克‘卡脖子’难题;以更开放的姿态深化产学研用融合,协同共建‘钢铁科技创新生态圈’,共享发展机遇,共担转型责任,携手推动中国钢铁工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面向未来,韩冰目标笃定,信心满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