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多元产业

争当物流“弄潮儿” 鞍钢汽运有高招

2019-05-22 09:49:00

  本报通讯员 王颖 曹洪儒

  近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的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A级物流企业授牌大会上,鞍钢汽运公司成功晋升为国家5A级物流企业,这是对于物流企业最高等级的评价,也是鞍钢集团第一家获此殊荣的物流企业。

  2005年,鞍钢汽运公司按照国资委推进央企辅业改制总体部署的要求,改制成为非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十几年来,鞍钢汽运公司在做好集团内部保产业务的同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灵活运作,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商业运营模式,优化自身产业结构,积极推动企业向现代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破茧成蝶的蜕变,成为鞍钢集团辅业改制企业中最亮的一笔。

  构建利益共同体

  鞍钢汽运公司充分发挥改制企业的市场运作灵活性,以资本为纽带,先后吸纳辽宁省营口港务集团、鞍钢集团国际经济贸易公司和中海集装箱运输公司等几家在物流领域具有一定资源、规模和实力的企业投资入股,利用战略合作方在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为钢厂与港口、陆运与海运间物流资源的有效融合,搭建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该公司先后2次进行股权结构优化,使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更为科学、严谨、规范。如今,鞍钢汽运公司已经初步形成投资者、决策者、执行者3个层级的治理体系,为企业后期市场化运营做好了基础铺垫。

  构筑多元化创效格局

  鞍钢汽运公司不断挖掘自身经营潜力,与上游供应商——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合作开展整车与配件销售业务,成为区域一级代理商,得到区域客户的信赖。随后,该公司又与中国一汽、山东重工、双星轮胎、风帆电瓶等企业合作开发多项经营代理业务,全面拓宽对外营销渠道。

  2015年,该公司瞄准油品经销市场,与中国石油合资成立中石油鞍钢油气销售有限公司,实现了该公司物流运营优势与中石油油品营销优势的有效融合,在为鞍钢集团降低油品采购成本的同时,提升了自身对外创效能力。

  至此,鞍钢汽运公司不断创新商业运营模式,多元化创效格局初步形成,成为辽宁省鞍山市民不可或缺的服务企业。

  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如何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内部驱动力成为鞍钢汽运公司领导班子关注的重点。为此,该公司经营者通过优化经营管理要素,提高管理、技术、政策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企业自身软实力,成功研发出冬季双油箱使用0号柴油以节油、钢厂拆炉机国产备件替代进口备件、球团矿底漏专用运输挂车等技术;通过先进的甩挂运输作业方式,提升了企业内部物流标准化程度,更为用户降低物流费用发挥了积极作用;开发出仓储管理系统、BDS管理系统(基础数据管理系统)、车辆调配系统等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内外部运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动态监控。

  同时,该公司抓住国家支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机会,积极争取政府财税政策支持,先后获得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扶持资金、物流企业土地使用税减半、老旧汽车报废更新补贴、购买LNG(液化天然气)车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减轻了企业转型初期的运营压力。

  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鞍钢汽运公司把着眼点放在行业发展上,谋划如何由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该公司一方面在行业低迷时努力挖掘内部物流利润潜力,另一方面力争实现产业升级、内外联动创效。

  2014年,鞍钢汽运公司抓住铁路运价上调、公路优势显现的有利时机,积极参与销售物流配送业务,在为销售系统降低物流费用的同时,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以多式联运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配送区域覆盖华北、山东、东北地区。

  2015年,鞍钢汽运公司物流园开始运营,该公司集聚社会资源打造现代物流产业园区,与社会各界联手培育“共创、共享、共赢”的物流生态圈。近几年来,该公司凭借钢铁资源优势,积极吸纳社会商家入驻园区开展相关业务,由顺风、圆通等15家商户、163家联运客户、200余条运输专线组成的物流生态圈已具雏形。该公司结合辽宁省鞍山钢铁厂的实际情况,成立鞍钢快递,成功涉足快递业务,在服务鞍钢集团内部客户的同时,积极面向社会延伸快递配送服务。由鞍钢汽运公司筹划组建的德邻陆港公司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依托物流园区设施和管控能力,为钢贸客户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

  2016年,该公司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发了车货智能匹配交易平台,该平台运营以来社会资源集聚能力不断提升。该公司拥有220余家承运商、4788辆车,使其行业地位不断提升。2017年,在交通运输部组织的复审中,该公司居辽宁省第一位。2018年,德邻陆港公司还与顺丰科技、京东物流等企业一同被中物联物业集团评为“2018中国智慧物流十大创新引领企业”,其线上平台也正在向智慧供应链服务平台演进。

  《中国冶金报》(2019年05月22日 07版七版)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