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列东中学一景。 (本报记者 杨悦 摄)
本报记者 杨悦
在福建三明麒麟山麓,有一座藏族孩子的“梦工厂”。
三明市列东中学于1995年响应国家援藏号召创办西藏班,招收来自西藏自治区日喀则、那曲、昌都的孩子。1999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这座建在半山坡的中学,亲切问候西藏班师生。20多年来,列东中学西藏班全体师生始终牢记习近平同志的殷切嘱托,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精心育人成才。10月23日,《中国冶金报》记者走进列东中学西藏班,探寻一届又一届在习近平同志关注下成长的藏族孩子们与三明市钢铁工业发展之间的联系。
“福建三明是内地重要工业城市,三钢也是三明市重要的产业支柱,将三钢的工业记忆馆列为研学教育点,对于藏族孩子们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三明市教育局宣传科科长杨艳萍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钢铁工业几乎遍布了我国各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但是对于西藏来的孩子来说,钢铁工业仍有些陌生。列东中学定期带着西藏班的孩子们走进三钢、走进1958工业记忆馆,既可以让来自藏族游牧家庭的孩子们深入了解三明市及区域钢铁工业的发展历史,又是促进民族团结、“民族一家亲”的积极实践。
洛松央宗是西藏班的一名新生,从青藏高原出发到达距离家4000公里余外的列东中学,至少需要乘坐三天三夜的火车。虽然求学的旅途对于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有些艰辛,但是能够到内地上学,亲眼看看福建三明的工业发展成果一直是她的小心愿。“去三钢的工业记忆馆参观过,那是一次很新鲜的体验,我很受震撼。到展馆内看看三明市的工业记忆,能帮助我加快融入到新城市、新集体中。”她说。
在列东中学,促进“民族一家亲”的教育实践不仅仅围绕着钢铁工业的发展记忆展开,更饱含了爱与成长。
第一份爱来自列东中学珍藏的一段老视频。在这段老视频里,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走进列东中学的礼堂,与当时西藏班的师生们亲切交流。交流中,习近平同志几句唠家常般亲切的话语,让在场的藏族孩子们欢笑声一片。此外,习近平同志还悉心教导西藏班的孩子们,要认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学习好、身体好,将来长大成人为新西藏建设,为祖国的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一届又一届的藏族孩子在习近平同志的关爱下刻苦努力,不断成长、进步。
第二份爱来自列东中学西藏班的教学团队。列东中学西藏班拥有独立教学楼,建在普通学生教学楼旁边。因为语言等差异,藏族学生需要单独授课。自西藏班创办20多年来,列东中学的老师们与藏族孩子们一路共同成长。“我们西藏班的老师,都把藏族孩子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教导,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列东中学党总支书记池启长介绍,西藏班的教学团队通常被称为“36524部队”,意为365天24小时,时时操心着藏族学生们的学习与生活。
第三份爱来自三明本地学生家庭。“为了让西藏来的孩子们更好地融入集体,两地孩子们虽然课不在一起上,但是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都是一起参与的。学校会举办各种活动加强孩子们之间的交流。现在,很多藏族孩子都有三明市本地的阿爸阿妈。藏历新年他们没办法回老家,本地的阿爸阿妈就会把他们接到家里庆祝,汉历新年也是如此。每个藏族学生都有三明本地的家人关爱着他们的成长。”杨艳萍表示。
从西藏走出来是为了更好地回去。自创办至今,列东中学西藏班的孩子们中已经有上千余名考入内地的各类高等院校就读,还有不少藏族学生在内地学有所成后返回西藏成为了当地发展的中坚力量。远离家乡求学的经历、三明市钢铁工业的发展记忆将陪伴他们走过人生一段很长的路。一座建立在三明市中心的工业记忆馆,一家三明市的钢铁企业,也因此成为了当地促进“民族一家亲”教育实践的载体。
“麒麟山啊,放飞金色的希望啰;麒麟山啊,连着喜马拉雅啰。” 正如列东中学的校歌里所传唱的,福建三明麒麟山上空飞翔着来自自治区的金色希望,这其中也饱含着坚韧的“钢铁力量”。
《中国冶金报》(2023年11月15日 08版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