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高端访谈

李新创:中国钢铁工业70年发展历程与展望

2019-11-07 09:53:00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钢铁是支撑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工业脊梁,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强国兴衰交替,钢铁作用巨大,英国、美国、德国、前苏联和日本,都曾占据或一直保持世界钢铁强国地位。而中国钢铁快速发展相对较晚,抗日战争开始时,中国实际年粗钢产量(不含日占东北地区)只有不到5万吨,同期的日本则为580万吨,前苏联、德国和美国更是分别高达1769万吨、1982万吨和5180万吨,直到1949年,中国钢产量才仅有15.8万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发展,改变了中国钢铁发展的历史轨迹,70年来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钢铁画卷,在世界钢铁舞台的中心散发出璀璨耀眼的光芒。
   70年以来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回顾
  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钢铁工业粗钢生产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过程:一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处于“探索”过程,呈现波动发展态势;二是从改革开放之初到20世纪末期,处于“起步”过程,呈现稳定发展态势;三是从21世纪初到2014年,处于“加速”过程,呈现跨越发展态势;四是2015年起至今,处于“减能”过程,呈现创新发展态势。1949年以来粗钢生产发展历程见图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拉开了中国发展现代钢铁工业的帷幕, 70年以来,钢铁工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一是生产规模和品种质量同步发展、双轮驱动,有效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需要。1949年中国钢产量为15.8万吨,只占全球的0.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钢铁工业开始恢复、发展,提高产量是重中之重,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三打两千六”,连续三年都没破2600万吨目标,反映了那个年代提高钢产量的艰难程度。1978年改革开放时,中国钢产量3178万吨,占世界比例4.4%。改革开放为钢铁工业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资源创造了条件,钢产量快速提升,1996年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达10124万吨,占全球钢产量的13.5%,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2018年粗钢产量9.28亿吨,占世界比例51.3%,已连续23年位居粗钢产量世界第一。钢产量增长的同时,钢材品种质量大幅提高,钢材自给率不断提高。1949年,钢材供给严重不足,1950年钢材自给率仅50%,只能冶炼100多个钢种,轧制400多个规格的钢材。1978年钢材自给率提高到72.7%,1/3的外汇都用来进口钢材。2006年,中国实现净出口钢材2450万吨(材坯合计折合粗钢3463万吨),结束了1949年以后连续57年钢材净进口的历史。汽车板、家电板、管线钢、造船板、桥梁板、电工钢、不锈钢板、特钢棒线材以及航天军工用钢等产品实际生产水平达到较高水准。“十三五”规划以来,国产钢材共有282项品种的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实物水平,20项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实物质量水平,2018年钢材自给率达到106.7%,国产钢材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8.7%,22大类钢材产品中,有17类钢材产品自给率超过100%。中国高端钢材国际竞争力和技术支撑力明显增强:自2009年起,单价高于1000美元的钢材出口量大于进口量;自2010年起,单价高于2000美元的钢材出口量大于进口量。
  二是培育了以中国宝武为龙头的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钢铁企业集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钢铁基本建设始于对鞍钢的扩建改造,1953~1957年,开展了苏联援建156个大项目中的8个钢铁项目建设,包括新建武钢、北满钢厂、包头钢厂、热河钒铁厂(承钢前身),改扩建鞍钢、本钢等。“一五”末,国家提出钢铁工业建设“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战略部署,“三大”是继续建设鞍钢、武钢和包钢三个超过100万吨钢的钢铁基地,“五中”是建成年产30万~100万吨钢的中型钢铁厂,包括扩建太钢、重钢、马钢、石景山钢铁厂,新建湘潭钢铁厂,“十八小”是在18个省、自治区新建18个年产10万~30万吨钢的小型钢厂,包括河北邯郸、江西新余、江苏南京、广西柳州、福建三明、新疆八一、湖南涟源、河南安阳、吉林通化等。1964年,在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下,以攀钢为标志性工程,建设长城钢厂、水钢、遵义金属制品厂等三线基地,恢复建设酒钢、兰钢、略钢,扩建成都无缝、重钢、昆钢,鞍钢援建宁夏石嘴山钢绳厂,本钢分迁建设西宁特钢等。这些钢厂中的多数,至今仍是中国钢铁的主力军,而且在产业布局中占有重要位置。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从实现中国钢铁工业现代化,推动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全局出发,决定建设宝钢,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后的第一天,宝钢工程开工建设。进入21世纪,中国具备了自主集成建设现代化沿海钢铁基地的能力,鞍钢鲅鱼圈、首钢京唐、宝钢湛江、山钢日照等国家生产力重大布局项目建成投产。与建设钢铁基地交相辉映的是钢铁兼并重组,20世纪90年代末期,湘钢、涟钢和衡钢合并组建华菱集团,宝钢重组上海冶金控股集团和梅山钢铁公司,“十五”“十一五”期间,宝钢、鞍钢、武钢、首钢等实施跨区域重组,河钢、山钢等实施区域内重组。十八大以来,以中国宝武的组建为标志,中国钢铁又开启了新一轮重组,对全球钢铁工业竞争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2018年中国大陆粗钢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钢铁企业集团达到22家,全球前50大钢铁企业中,中国占据了28席(含台湾中钢)。
  三是钢铁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生产效率显著提升。1949年生产钢铁的企业只有19个,能够修复生产的高炉只有7座,平炉12座、电炉22座。1949~1952年,经历了3年恢复时期,全国共恢复、扩建高炉34座、平炉26座,高炉利用系数仅有1.02吨/(立方米•日),焦比高达976千克/吨。至改革开放前夕,中国拥有炼铁高炉982座,总容积87204立方米;炼钢平炉98座,公称容量总计17188吨;炼钢转炉276座,公称容量总计3034吨;炼钢电炉1678座,公称容量总计4156吨。20世纪90年代,连铸、高炉长寿、高炉喷煤、转炉溅渣护炉、型线材连轧和综合节能等关键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了钢铁工业技术快速进步。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钢铁装备大型化、高效化、智能化快速发展,大高炉、大转炉技术实现了对韩国、日本、美国等几十个国家的出口。全部淘汰400立方米以下炼铁高炉,256家工信部规范企业范围内,已建成425座1000立方米以上高炉,其中4000立方米级16座,5000立方米级7座,精料冶炼、高风温、高顶压、高富氧、大喷煤等高效炼铁技术普及推广,2018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高炉平均利用系数2.58吨/(立方米•日),焦比393千克/吨,喷煤比140千克/吨。截至2018年底,工信部规范企业范围,拥有100吨及以上炼钢转炉403座,其中300吨级14座。钢铁工业基本淘汰了横列式型钢轧机、复二重线材轧机、劳特式中厚板轧机、二辊叠轧薄板轧机、开坯初轧机、热轧硅钢等工艺及产品,建成了一大批现代化轧制工艺技术装备,如国际领先的攀钢百米钢轨全长余热淬火工艺技术、有世界轧机之王美誉的鞍钢鲅鱼圈5500毫米宽厚板轧机等,都是立足于国产化的基础上建成投产的。随着工艺技术、管理水平、配套设施的提高完善,钢铁工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1949年中国钢铁全员劳动生产率2.38吨/(人·年),而2018年重点统计钢企劳动生产率(按在岗人员计)已提高到741吨/(人·年)。
  四是建立健全了钢铁工业发展的产业体系,有力支撑了钢铁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钢铁工业是中国“一五”计划发展的重中之重,156项苏联援建项目中,钢铁工业投资占了总投资的近一半。从地质勘探到开矿选矿、耐火、焦化、炭素、铁合金再到冶炼、轧制、品种开发,从咨询、勘察、设计到施工,再到机修、科研、高校配套,钢铁工业是中国最早建成的完整工业体系。经过1949年之后30年的起步发展,和改革开放40年的洗礼考验,钢铁冶金配套产业体系日益健全,产业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有力支撑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和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以科技教育领域为例,1949后中国建成了东北工学院、北京钢铁学院、中南矿冶学院、昆明工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鞍山钢铁学院、武汉钢铁学院、包头钢铁学院、马鞍山钢铁学院等冶金院校,组建了钢铁研究院、规划院、设计院、矿冶院、建筑院、冶建公司等科研建设单位,源源不断地满足了钢铁建设发展对人才、技术、信息的需求。截至2018年底,钢铁工业累计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20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5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42家,上下游产学研用协同的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试点联盟4个。有了这些实力雄厚的发展平台,未来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冶金工业的创新中心、教育中心和研发设计中心。
  五是钢铁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高。钢铁工业早期发展是比较粗放的,在节能环保方面重视程度不够,随着环境、能源外部条件的约束增强,钢铁工业开始加强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提到了新的高度,中国钢铁持续推进清洁生产、特别排放限值、绿色工厂建设、错峰生产等重大事项,钢铁环保技术设施、排放绩效与管理水平大幅提升。重点钢企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由“十五”末期的2.83千克下降至2018年的0.53千克,吨钢烟粉尘排放量由2.18千克降至0.56千克,吨钢废水排放量由4.71立方米降至0.74立方米,部分特别排放限值地区与沿海钢铁企业实现废水“近零排放”。目前全行业正在全面推进超低排放改造,环保水平将进一步大幅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钢铁工业吨钢综合能耗(标煤)曾高达3吨,20世纪80年代起钢铁工业有步奏地推进节能工作,起初以扫浮财、杜绝跑冒滴漏等为主,吨钢综合能耗(标煤)从1978年2.52吨下降到1985年的1.746吨;“七五”到“八五”,钢铁节能逐渐从单体设备、工序转向整体,节能管理方式从经验管理转向现代化管理,1995年吨钢综合能耗(标煤)下降到1.44吨;“九五”至“十五”,一批重大钢铁工艺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了钢铁节能的重大进步,如连铸和喷煤技术的推广普及,TRT、烧结及高炉热风炉余热回收技术的应用等,2005年吨钢综合能耗(标煤)进一步下降到0.694吨;“十一五”到“十二五”,节能工作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钢铁工业以调整结构、实施重点工程,推动技术进步和加强监督管理为主,吨钢综合能耗下降(标煤)到2015年0.572吨。“十三五”以来,钢铁工业进入系统节能阶段,以提升企业整体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完善健全能源管理组织架构,实现全流程能源精细化管理,加快工艺、装备、产品、原料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吨钢综合能耗(标煤)下降到2018年的0.555吨,相当于1949年的18.5%。
  六是钢铁工业对外开放国际化发展不断迈上新高度。中国钢铁起步阶段主要是学习借鉴苏联的发展经验和技术,20世纪70年代中期引进建设了“三厂一车间”的武钢一米七工程,但实质性对外开放和现代化钢铁建设,则始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钢铁在技术引进、海外资源、国际产能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与实践。技术引进方面,1978年12月宝钢动工兴建,大大缩短了中国钢铁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并引领了中国钢铁迈向现代化的步伐。海外资源方面,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钢铁企业开始在秘鲁、澳大利亚以参股、并购等形式建设铁矿石生产基地,中钢和澳大利亚力拓公司合营的恰那铁矿,从1987年正式签署协议至今,已经成功运营32年。1992年,首钢斥资1.2亿美元收购了秘鲁铁矿公司,20多年来为加强首钢集团资源保障和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国际产能合作方面,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钢铁企业将国际化向纵深推进,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河钢成功收购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铁厂,青山集团印尼镍铁项目,广西盛隆冶金马中关丹工业园350万吨联合钢铁项目,德龙镍业印尼镍铁不锈钢、德龙钢铁印尼钢厂,建龙东钢等海外钢铁项目进展顺利。技术服务方面,中国钢铁冶金设备技术出口逐步由单体设备及部件的出口,走向成套设备出口及工程总承包。中冶集团总承包的台塑越南河静700万吨钢厂项目投产,实现了国际千万吨级绿地钢铁项目总体设计和系统输出,带动4000立方米级大型高炉技术、标准和装备整体成套出口;马来西亚关丹联合钢铁(大马)350万吨综合钢厂如期建成,成为中国资本、中国技术、中国管理全面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典型。中冶、中钢等企业以EPC(总承包)模式赢得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钢铁成套工程项目,在国际上形成极大的影响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钢铁工业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均取得了巨大进步,满足了国家发展的需要,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钢铁强国之路展现出光明前景。总体比较,从产品服务能力、产业规模效应、技术装备水平、支撑配套体系、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中国钢铁工业综合实力已处在世界一流方阵,是可率先进入制造强国先进行列的产业之一。
  特别十八大以来,钢铁工业不断适应新常态,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调整升级取得了本质性的长足发展,为世界钢铁工业化解过剩脱困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做出了突出贡献,彰显了大国责任和国际领导力,也为接下来中国钢铁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历史维度、全球视角来看,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崛起和调整是一种必然,是世界钢铁工业发展规律和中国钢铁实际、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与欧美等发达国家钢铁工业不同,中国钢铁工业脱胎于计划经济,崛起于改革开放进程中,走了一条独特的、前所未有的发展道路,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实践证明这条路是成功的,没有别的道路能够满足中国快速发展对钢铁的需求。同时,中国钢铁工业在崛起发展、满足需求的过程中,也承接了世界钢铁工业转移的接力棒,扩大了钢铁材料的应用领域,采用了大批的新技术、新装备,将世界钢铁工业发展水平推向了新高。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历史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钢铁工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实现了世人难以想象的跨越式发展,并步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一是坚持市场化改革。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中国钢铁的发展就是得益于市场化改革:市场释放经济活力,极大拉动了钢铁需求,没有稳定壮大和不断升级的内需市场,就不可能有中国钢铁的发展;市场优化配置资源,引导各类生产要素进入钢铁行业,高效形成了供给能力;市场发挥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作用,促进优胜劣汰,提高企业发展质量。二是坚持创新驱动。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70年,是管理理念、方式方法和工艺技术不断创新的70年。“鞍钢宪法”“首钢承包制”“宝钢现代化管理”“邯钢经验”等许多管理创新的举措,不仅为钢铁事业腾飞插上了翅膀,也为中国工业发展树立了榜样,一时引潮流之先。工艺技术从平炉到转炉、从模铸到连铸再到近终型铸轧,5000立方米级高炉、300吨级转炉、200吨级电弧炉的建成投产、稳定运行,大幅提升生产效率。未来,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科技创新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三是坚持协调发展。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经历过“以钢为纲”的激情岁月,也经历了追求规模效应的粗放发展时期,钢铁孤军突进,导致产业结构比例甚至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不得不进行艰难的调整,因此,必须秉承协调发展的新理念,放眼全局、着眼长远,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坚持自主道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必须坚持道路自信,立足于中国国情的实际,不能盲目照搬国外技术、国外模式,如不充分吃透中国市场、环境、资源、能源和政策条件,所谓先进的技术、经验也必将水土不服,比如钢铁去产能,就没有受洋先生影响,自主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新路。五是坚持开放合作。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学习苏联,到20世纪70年代的武钢一米七工程,再到改革开放的产物宝钢和一批技术的引进、消化、再吸收,以及一批合资企业的兴建,直到“一带一路”战略下,钢铁企业“走出去”实施国际产能合作,造就了河钢集团塞尔维亚公司管理团队的“时代楷模”等。事实证明,只有开放合作才能更好发展,产业保护、技术封锁等开倒车的理念、行为是没有出路的。
  钢铁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满足经济发展、员工就业、社会稳定等多目标要求,实现企业、员工、客户和社会的利益共享,但前提是必须有合理的效益,才能持续下去。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调整优化政策,释放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创造性。
  三  当前中国钢铁工业所处历史阶段及面临形势
  从产业规律来看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可抽象概括为“两个时期、五个阶段”:第一个时期是数量时期,包括增量阶段、减量阶段;第二个时期是高质量时期,包括重组阶段、低碳阶段;两个时期中间有个过渡阶段,即强化环保治理阶段。从这个大的发展规律来看,中国钢铁工业当前处于数量时期的减量阶段、高质量时期的重组阶段和中间过渡的强化环保阶段的三期叠加,正是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减量、环保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重组成为关键所在,将决定能否实现由数量时期向高质量时期的平稳过渡。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所处历史阶段的研判见图2。
  图2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所处历史阶段的研判
  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成功解决了“有没有”“够不够”的数量问题,当前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又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更高的要求。十九大作出了新的历史性论断:“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钢铁工业今后关键要解决“好不好”的质量问题,“高质量”已经成为了新时代钢铁工业发展的前进方向。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钢铁工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全球钢材需求总量进入平台期,呈稳定波动发展态势。国际钢材市场贸易保护主义蔓延,竞争将更加激烈,国际投资贸易规则体系加快重构,钢铁国际产能合作、国际贸易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世界钢铁的产业形态、生产经营、发展方式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钢铁材料与其他材料之间呈现既互相竞争又协同融合的大趋势。铁矿、焦煤等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增强,对价格波动的影响明显加大,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先进钢铁强国依托再工业化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和前沿领域战略布局,在中高端钢材市场把占制高点,一些新兴经济体凭借劳动力等低成本要素的优势,对普通钢材市场形成分流,中国钢铁工业面临的风险挑战增加。从中国国内看,中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伴随着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动力转换,中国单位GDP钢材消费强度明显下降,钢材消费总量进入峰值弧顶阶段,中长期总体趋于下降。同时,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中国钢铁工业拥有世界最大最活跃的内需市场、世界最全最完整的产业体系、世界最多最丰富的人力资源、世界最新最先进的技术装备、世界最快最及时的服务体系,仍将长期保持强大的竞争力。在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的过程中,提高钢材供给质量、改善钢材供给结构将是推进中国钢铁工业迈向中高端的新引擎。
   新时代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展望
  站在70年发展的历史节点上,中国钢铁工业未来发展将呈现质量提升、技术升级、绿色发展、布局优化、产业延伸、流程演变、兼并重组等特点。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则是深入推进“九化”协同,重塑产业价值链,进一步提高全球竞争力:一是绿色化,从制造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周期等角度,强化绿色发展,加快超低排放改造,建立有效益、可持续的现代化绿色工厂、绿色产业链和产品体系;二是有序化,以提升竞争力为核心,推进钢铁企业重组,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钢铁企业集团;三是品质化,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构建集质量、服务、创新和文化于一体的品牌体系;四是标准化,从国家、行业、地方、团体等四个层面协同发力,引领企业建立适应市场竞争和技术进步需要的企业标准体系;五是差异化,加强对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的研究,找准企业定位,明确发展战略和实施路径,同时做好战略差异化、产品差异化和品牌差异化;六是服务化,钢铁企业应由单纯的制造增值向制造、服务协同增值转变,进而推动商业模式变革;七是智能化,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AI在钢铁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八是多元化,强化钢铁与多元的战略协同、业务协同、渠道协同和管理协同,形成沿钢铁工业纵向延伸、横向耦合或属地结合的多元化经营体系;九是国际化,整合利用全球资源和网络体系,开展产能、工程技术、产业链上下游、研发、贸易等国际合作。 

来源:《钢铁规划研究》

编辑:杨凯

相关文档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