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高端访谈

大商所专家陈伟:通过创新与服务持续推进钢铁原料期货市场发展

2019-11-06 09:01:00

    大连商品交易所(简称“大商所”)资深专家陈伟11月2日在由大商所支持的钢之家2020年钢铁产业链发展形势高峰论坛上表示,大商所将通过不断的创新与服务,持续推进钢铁原料期货市场的发展,推动期货市场更好融入钢铁产业,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水平。
  近年来,钢铁行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企业经营面临挑战。陈伟表示,作为钢铁生态圈的一员,大商所牢记“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战略”的初心和使命,初步形成了既有场内又有场外、既有期货又有期权、既有基差平台又有商品互换、既有境内客户又有境外客户的市场发展新格局,定价中心的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以铁矿(626, 9.00, 1.46%)石价格为例,随着铁矿石期货的上市与逐渐成熟,其价格从跟随钢材价格变化,转变到根据铁矿石供需决定价格变化,期货价格在日常经营中的使用也日益普遍,钢铁产业链对于期货市场以及期货价格的认知也在提高。
  相关参会嘉宾指出,现代企业持续良好运行离不开对市场价格风险的有效管理。随着交易所不断丰富衍生品种与工具,持续优化合约规则体系,深入开展产业培育,会有越来越多的产业企业参与期货市场,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助力企业稳健经营。
  据介绍,近年来大商所在发挥市场功能、深度服务钢铁产业上已开展了多项工作。一是优化合约规则制度。大商所先后实施了铁矿石仓单服务商制度,完善铁矿石、焦煤(1247, 10.50, 0.85%)期货合约质量标准,今年9月推出铁矿石期货品牌交割制度,进一步改善期货价格的代表性,提升钢铁产业企业的避险效率。
  二是改善市场流动性。今年前9月,大商所焦煤、焦炭(1762, 11.00, 0.63%)、铁矿石期货单边日均成交量162万手、日均持仓123万手;期货市场参与者结构不断优化,当前黑色系品种的单位客户持仓占比约40%,参与焦煤、焦炭、铁矿石期货交易的产业企业客户超过1万家。前9月,大商所黑色系期货累计交割量115.6万吨,交割流程顺畅。
  三是丰富衍生工具体系,满足企业个性化风险管理需求。大商所已经建成包括煤焦矿期货、铁矿石基差交易、黑色商品互换等种类齐全的衍生工具体系。商品互换业务于去年12月上线,目前已有66家交易商,8家指定存管银行累计开展业务27笔,成交名义本金2.9亿,参与者涵盖了贸易商、生产加工企业、投资机构等多种类型企业。今年9月25日基差交易平台上线,目前已有20家交易商,1家指定存管银行。截至10月底,基差交易平台累计报价450笔,成交108笔,涉及现货量36.12万吨,名义本金4.5亿元。其中,铁矿石品种累计成交23笔33.5万吨,名义本金2.43亿元。
  四是持续探索服务实体经济有效路径。面向煤焦钢企业,推出了涵盖场外期权、场内期权、基差贸易等业务模式的“企业风险管理计划”试点,为产业企业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风险管理服务。近年来,基于大商所价格的基差贸易模式在钢铁、煤炭现货贸易中逐步应用,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通过个性化工具管理价格波动风险。
  五是加大市场培育力度,夯实市场发展基础。大商所始终把服务产业企业的风险管理,作为提升市场运行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抓手。今年以来,在做好产融培育基地建设、EDP培训等服务品牌基础上,以龙头企业为抓手,实施“龙头企业拓展计划”,面向河钢、陕钢等重点钢铁企业及其上游焦煤、焦炭企业开展了专门培训,以点带面,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升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管理水平。此外,大商所大力开展市场培育,主办或支持期货公司等举办培训活动,累计培训近8000人次。
  下一步,大商所将通过不断创新与服务,持续推进期货市场功能发挥。一是进一步丰富避险产品和工具体系。加快推进废钢、气煤期货和铁矿石、焦煤、焦炭期权上市,不断充实多元开放市场成果。二是创新完善市场机制,研究调整焦炭合约质量标准,持续提升市场运行质量。三是深化场外市场建设,完善基差交易和互换平台,开展“企业风险管理计划”等试点,推广商品互换、商品指数、基差贸易应用,推动期货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更好地融入产业体系,不断提升期货价格影响力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来源:中证网

编辑:杨凯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