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观点评论

河钢塞钢的成功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2019-06-11 15:36:00     作者:本报评论员

  河钢塞钢管理团队荣获“时代楷模”称号,可喜可贺!

  他们的成功,源自“一带一路”伟大倡议所开启的筑梦空间,源自习近平总书记“言必信、行必果,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兑现”的殷切嘱托,源自共和国70年风雨兼程所铸就的大国风范、钢铁力量,源自钢铁人对党忠诚、勇于担当的政治品格和不懈奋斗、创新进取的精神风貌。

  本立而道生。他们的成功,也是河钢集团国际化发展战略结出的硕果。

  分析河钢塞钢成功的原因,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特别是河钢国际化战略所蕴含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尤其值得研究、借鉴。

  何谓河钢国际化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河钢以“代表民族工业、担当国家角色”为己任的站位,使河钢形成了一系列体现国家意志的价值判断标准。这样的价值观使河钢摆脱了对眼前利益、局部得失的纠结,始终与国家战略同向同行,衍生了以理念颠覆和模式创新为核心的方法论,完成了使命内化、角色再造、战略调整等一系列蜕变。对内,他们建成世界最清洁的钢厂,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对外,他们成功收购瑞士德高公司,为远在万里之外塞尔维亚的一家连续7年亏损的钢厂殚精竭虑。这样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有助于钢铁企业解决国际化发展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首先,河钢作为国有大型钢铁企业所体现出的高站位和大视野,是对国企成为“六种力量”的深刻把握,有助于解决一些钢铁企业走出去动力不足的问题。近年来,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钢铁企业海外投资并购的积极性大幅提高,动作频仍,但也存在过度依赖本土竞争、面对海外投资风险踌躇不前等现象。而河钢“代表民族工业、担当国家角色”的视野和抱负则提示我们,钢铁工业发展到今天,早已结束了中国钢铁的短缺时代,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绝大部分的用钢需求,面临着重大历史责任转移的问题。这种历史责任的转移,意味着钢铁行业要厚植新发展理念,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支撑现代工业体系的建设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要在世界钢铁的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做出钢铁人的更大贡献。

  其次,河钢“全球拥有资源、全球拥有市场、全球拥有客户”的国际化发展定位,以及与强者为伍的模式创新,有助于我们解决海外发展所遇到的产业链支撑不足的问题。近年来,我们时常听到一些走出去投资的企业提起在海外“单打独斗”的困境。所谓“单打独斗”,既有面对陌生的法律、政策、市场、人文环境等的不适应问题,更有对整个产业链的资源难以高效协同配置的问题。不熟悉的环境可以通过学习、实践逐步熟悉,而高效协同的产业链构建,却非一日之功。河钢从供应链资源配置到客户端、再到产业链融合的全球化布局思路,携手国际强手的走出去路径提示我们,妥善处理好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着力构建并深度融入跨国产业链,是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成功基础。

  再次,河钢提出并成功实践的“三个本地化”原则,有助于我们解决走出去之后怎样“融进去”的问题。“本土化”,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常用的经营管理战略。河钢创新性地将之明确为“用人本地化、利益本地化、文化本地化”原则。尽管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的终极目标,但如果只拘泥于一时一地的效益,忽视互惠共享,忽视社会责任,即使走了出去,也很可能融不进去、待不下去。河钢塞钢的“三个本地化”提示我们,携着70年发展的辉煌,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在“亲、诚、惠、容”4个字上下功夫,擦亮中国钢铁的国际化品牌。

  最后,河钢“走出去也要带回来”的理念和实践,有助于我们解决如何在国际化的洗礼中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问题。“走出去也要带回来”,是一种锁定“建设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的原点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使河钢不为国际化而国际化,而是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创新,追求从资源配置、客户管理,到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建设等全方位的提升。特别是他们通过搭建平台,在实践中培养、锻炼人才的方法,对钢铁行业解决国际化人才不足的问题,具有操作性较强的借鉴意义。这种原点思维和创新实践提示我们,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的过程,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成为钢铁企业全面增强国际化运营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其中的关键词,是开放、实践、学习、创新。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河钢国际化的价值观和方论法带来的启示值得继续深入挖掘。当然,每家企业的发展战略、发展路径各有不同。面对“一带一路”这条机遇之路、繁荣之路的召唤,相信广大钢铁企业会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选择,并在国际化发展的实践中,创造更多的经验,收获更大的自信。

                                                                           《中国冶金报》(2019年05月30日 01版一版)

编辑:周利勇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