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观点评论

日本钢企与海共生的启示

2019-07-03 11:19:00     作者:刘萌

  由于国家地形原因,日本钢铁企业布局更多是临港临海布局,而不是像中国钢企早期依托铁矿石、煤炭等形成的资源型布局。为了避免在临海布局过程中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日本钢铁行业做了很多努力,其与海洋和谐共生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其一,产业链设计“由黑向绿”蜕变。
  众所周知,在“环境立国”理念的驱动下,日本钢铁企业始终站在节能减排的前沿,在产业体系设计上更多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因此,日本钢铁企业对原料采购、产品制造、商品流通、市场销售、服务等每个环节都进行精心设计,尽可能地节省资源(能源),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此外,日本钢铁企业还积极促进再生资源和以能源、水和固体废弃物为主的管理,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产业。这些做法,都值得我国钢铁企业借鉴和学习。
  其二,注重环境经营活动。
  中日钢铁企业在环境治理方面最大的差距不是在装备方面,而是在理念方面。日本钢铁企业超前的环境经营理念是其多年来实现与海洋、城市共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未来,国内钢铁企业应该将环境经营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纳入经营考核,提升企业的环境竞争力。
  其三,引入环保协作单位,拓宽产业赛道。
  钢铁产业的环境处理是个庞大的体系,需要多部门协作才能实现最优结果。特别是,相对于陆地环境,海洋环境更加脆弱和难以修复。日本钢铁企业大多通过合资控股等形式,积极引入环保协作单位,利用环保协作单位的技术,消化企业产生的污染物和废弃物,并与之形成相互依存的共同体。
  总之,绿色发展是钢铁行业未来不可逆的趋势,这种绿色发展不单纯局限于保卫蓝天,而且还包括守护碧海。在行业发展早期,受思维、技术等限制,我国钢铁产业布局多遵循资源型布局方式,钢铁企业在环保治理方面多是“先上车后补票”。随着大众环保意识的觉醒,产城矛盾日益凸显,不少钢铁企业不得不退城搬迁。因此,在新一轮的钢铁产能沿海布局中,钢铁企业一定要勇于挑起环保的重担,扎紧环保的口袋,不让一丁点儿不必要的污染物流入海洋,以更长远的眼光和更有力的举措拥抱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只有这样,我国钢铁产业的沿海布局转型才算真正成功。否则,在环保不及格的条件下,一切经济发展的成果最终都只能归零。

编辑:周利勇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