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观点评论

强国之钢什么样?

2021-11-02 09:58:00

  曹志强:强国钢铁再出发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如果能够在体量规模、品种质量方面匹配本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为下游用钢行业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就可以称之为钢铁强国,这也是钢铁强国最基本的特征。以此衡量,我国无疑是钢铁强国。
  我国是当今世界工业体系最完备的国家,制造业体量庞大,已稳居世界第一多年,与其他钢铁强国相比,我国钢铁业在生产规模、品种质量、技术装备、节能环保、智慧制造、产业结构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是国内最具全球竞争力的行业之一。
  在生产规模上,2020年全球粗钢产量18.78亿吨,中国达到10.65亿吨,占比56.7%,钢材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99%,钢材净出口超过5000万吨。
  在品种质量上,中国钢铁对下游用钢行业实现品种全覆盖,特别是核电用钢、高磁感取向硅钢、第三代高强汽车板、高性能海洋平台用钢等关键钢材品种生产取得突破,较好满足了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对钢铁材料的需求。
  在技术装备上,我国钢铁企业主体装备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现代化冶金装备,高效低成本冶炼技术、新一代控轧控冷技术、一贯制生产管理技术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广泛应用。
  在节能减排上,我国正在实施世界上最严格的超低排放标准,以干熄焦、干法除尘、烧结脱硫、能源管控中心为代表的节能减排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综合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烟粉尘排放量、耗新水量等单位环保消耗指标大幅下降。
  在智慧制造上,信息化技术在生产制造、企业管理、物流配送、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应用不断深化,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企业资源计划(ERP)装备率大幅提高,智能车间、数字矿山开始试点,并涌现出个性化、柔性化产品定制新模式,为促进产业链协同与产业生态构建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产业结构上,我国已基本建成全球产业链最完整的钢铁工业体系,产业布局日趋完善,境内外铁矿、废钢资源利用不断推进,下游产业延伸实现集群式发展并不断深化。
  尽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钢铁强国,但仍然存在关键核心技术制约、产能过剩矛盾加剧、资源与环境约束增强、产业安全缺乏保障、产业集中度偏低等发展中的问题。面向未来,我国钢铁工业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紧紧围绕产业布局合理、技术装备先进、质量品牌突出、绿色低碳可持续、智能化水平与全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的发展目标,加快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以高质量发展引领世界钢铁业发展。
(作者系华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曹志强)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实习记者 贾林海 报道
 
  张晓刚:标准引领迈上高端
  9月25日,在2021(第三届)中国钢铁高质量发展标准化论坛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原主席、星闪联盟理事长张晓刚指出:“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到今天,应该更加聚焦于如何让标准发挥作用,来实现中国钢铁工业和中国钢铁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制造业究竟是不是“大而不强”?张晓刚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中国每年向英国出口的中低端螺栓(1级到7级)售价达到1900美元/吨,而每年从英国进口的高端螺栓(8级到10级)售价达到1万美元/吨。“这是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典型案例。”张晓刚评价道。与之类似,今日的中国钢铁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标准引领 在钢铁工业转型发展中至关重要
  “中国钢铁工业已经到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必须把标准提出来。”张晓刚介绍了标准与质量的关系,“标准是质量的技术基础,要想抓质量,必须抓标准。”
  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走出了不同于任何发达国家钢铁工业的道路。“30年前,当中国想要大批量生产汽车、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的时候,国内没有一家钢厂能生产高档汽车面板,没有一家钢厂能生产汽车子午线轮胎用的钢帘线。于是,中国钢铁工业采取了从引进到再创新的跟随式科技创新方式。”张晓刚回忆并接着说道,“最终,我们成功了!中国钢铁工业用30年~40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钢铁工业100年的路。今天,在中国生产的奔驰、宝马、奥迪这些品牌汽车上,全部用的是中国钢铁企业生产的汽车面板和钢帘线,这是值得中国钢铁工业引以为傲的巨大进步。”
  张晓刚认为,要想有高质量,必须先有高标准。中国制造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3个问题:一是要解决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从过度追求速度、数量的增长方式转向追求质量的问题,二是要解决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和技术含量中低端的问题,三是要解决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问题。
  标准引领在中国钢铁工业的转型发展中至关重要。已经做了25年世界老大的中国钢铁工业,必须从自身发展的实际出发,去寻找在标准引领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做强钢铁 重点要解决质量技术基础薄弱问题
  张晓刚表示:“1995年,中国生产一盘10公斤重的钢帘线中,就有3个~5个断点。而随着中国钢铁工业技术的快速进步,到2020年,中国钢铁工业已经能做到每100盘(1吨)中只有6个~10个断点。即便如此,同期的国际先进水平已经能做到每100盘中只有2个~3个断点,差距仍然存在。”
  “实际上,在实验室也有达到只有3个~4个断点的时候,但关键在于这样的水平无法重复达到,下次再做的时候就做不出来了。”他坦言。由于可重复性差、合格率低,考虑到成本及安全,这类产品依然主要依靠进口。
  在张晓刚看来,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主要原因在于产业技术基础薄弱和产业质量技术基础薄弱。对中国钢铁工业来说,关键在于后者,这是同质化的中国钢铁工业当前面临的新挑战。而产业技术基础薄弱的问题,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钢铁企业与世界一流钢铁企业在装备、技术、管理等方面已经基本同质化。
  中国钢铁产业为何会质量技术基础薄弱?张晓刚介绍,从实验室的小试、中试到生产现场的验证流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标准互认的过程,而标准互认的基础是数据互认。“中国钢铁工业的问题就出在了数据互认上。如果数据不可互认,那么标准就一定不可互认;如果标准不可互认,那么我们实验室的验证能力就不能有效解决高端产品的质量问题。”他表示,“另外,实验过程中的数据能否实时监控、及时上传,以及实验室数据能否不被篡改,这些都是实现数据互认的重要前提。”
  “数据互认是检验检测、认证认可行业的‘共产主义’。”张晓刚用这样一句“行话”,表达了数据互认在检验检测、认证认可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数字技术 是解决基础薄弱问题的重要手段
  如何解决中国钢铁产业技术基础薄弱和质量技术基础薄弱的问题?张晓刚提供了两种方案。
  第一种旨在依靠行业头部企业的原始创新,甚至是颠覆式创新,解决中国钢铁产业技术基础薄弱的问题。张晓刚提出,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是行业龙头企业来做。中国钢铁工业已经占据世界的半壁江山,行业龙头企业必须担负起这一使命,因为这非常难。
  第二种方案旨在解决中国钢铁产业质量技术基础薄弱的问题,即科学实验的验证能力问题。
  一方面,通过“标准+检验检测”再结合数字技术的方式,实现产品质量均等化,从而实现数据互认。
  “为什么要结合数字技术?因为数字技术在未来10年会颠覆中国任何一个产业,这也是为什么全世界今天如此高度重视数字产业标准的原因。”张晓刚直言,“未来,用什么来维护数字经济的规则?用标准。”
  实现数据互认、标准互认和认可互认,是解决中国钢铁产业质量技术基础薄弱问题的关键。张晓刚指出,数据不互认、实验室数据准确性问题、实验室的数据和实验过程能否实时上传和监控的问题、实验室的数据会否被篡改的问题,都能通过数字技术来解决。所以,数字技术是解决中国钢铁产业质量技术基础薄弱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未来10年中国钢铁工业会发生颠覆式变化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通过“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实现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化。张晓刚表示:“这是国际上曾经走过的路,国际标准化发展的趋势也是发达国家在钢铁产品生产过程中提升质量保证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中国制造业GDP超过美国,不应成为中国制造业的追求,因为这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制造业真正应该追求的,是在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转型结束的时候,能出现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站在全球产业链顶端的世界一流钢铁企业。”张晓刚强调,“那时,中国钢铁企业在差异化竞争力上将有较大提升。”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