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末,我国PMI(采购经理指数)一反往年春节期间回落的常态,大多数指数明显走强,充分释放了宏观经济、企业信心、供应链等预期向好的信号,预示着钢铁行业供需两端形势将逐步改善,新一年钢铁行业生产经营有望积极向好。
经济景气度改善回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份,制造业PMI为50.1%,环比上升3.1个百分点;非制造业PMI为54.4%,环比上升12.8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回升幅度大于制造业。
改善回升信号释放以下信息:一是企业对后续经济活动预期转强。数据显示,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5.6%,环比上升3.7个百分点;大、中、小型制造企业PMI分别为57.3%、54.3%、53.6%,其中大型企业对后续预期更强。建筑业和服务业企业预期指数甚至达到疫情3年以来的最高点,反映出社会活力正快速修复,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一路下滑的局面得以扭转。二是供应链预期指数转强。尽管1月份适逢农历春节,但采购量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分别为50.4%、49.6%,环比分别上升5.5个百分点、2.5个百分点。其中,原材料库存指数创出2019年以来新高,表明企业对2月份生产经营活动存在较强的预期,生产意愿变强。三是新订单指数明显上升。1月份在手订单指数为44.5%,环比提升1.4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为50.9%,环比上升7个百分点,在连续6个月运行在50%以下收缩区间后重回扩张区间。
下游终端行业指数普遍回升
建筑行业需求将有所改善。建筑行业对钢材需求的支撑作用显著。2022年,国内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0%,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39.4%。其中,2022年12月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94.35,创下2022年以来新低,支撑作用持续走弱。2023年,随着基建和房地产政策密集出台并落地生效,加之各省市两会前后重大项目签约纷沓而来,1月份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4%,环比提升2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为57.4%,环比提升8.6个百分点,创2021年3月份以来最高值;业务活动预期指数环比提升6.7个百分点至68.2%。建筑行业的预期转好,有望增强对钢铁需求的正向预期。
制造业需求将形成增量支撑。在15个主要制造业中,10个行业景气度环比改善,主要包括医药、农副食品、汽车、非金属矿制品、电气机械、石油炼焦、化工、化纤橡塑、通用设备、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5个行业景气度环比下降,主要包括计算机通信电子、纺织服装、专用设备、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行业。6个行业PMI位于50%以上的扩张区间,较上一年增加5个(分别是通用设备、汽车、农副食品、化工、化纤橡塑)。其中,通用设备、汽车等以高质量消费和内循环为主行业的需求扩张将有利于推动形成制造业用钢增量市场。
供应链效率明显提升。供货商配送时间指数为47.6%,环比大幅提升7.5个百分点,显示物流运输已较为顺畅,钢铁产业供应链效率将有大幅提升。
仍需密切关注指数
释放的不利信号
1月份PMI释放了钢铁行业供需两端向好的正向预期,但PMI重返扩张区间,既有前期基数较低的因素,也有预期强于实际的支撑因素,因而钢铁企业仍需保持乐观、冷静。
第一,钢铁行业相关PMI数据仍处于收缩区间。从中物联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调查、发布的钢铁行业PMI来看,2023年1月份为46.6%,环比回升2.3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环比上升,意味着钢铁行业实现新年较好开局。据兰格钢铁网调研数据显示,1月份全国百家中小钢企高炉开工率的均值为76.4%,较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虽预期走强,但受行业冬储及春节淡季影响,钢铁业PMI相对其他行业而言仍处于收缩区间。
第二,产业链传导效率仍不通畅。从制造业整体看,1月份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52.2%,环比上升0.6个百分点;出厂价格指数为48.7%,环比下降0.3个百分点。从市场实际看,1月份钢铁产业链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大于成品价格涨幅,在市场强预期引导下,容易再度陷入产业链利润失衡的困局。
第三,海外经济疲弱将对钢铁行业稳定运行形成掣肘。1月份全球制造业PMI为49.2%,分区域来看,呈现中国转好、美国低迷、欧洲疲软特点。其中,美国PMI下降至47.4%,连续3个月位于收缩区间;制造业新订单指数为42.5%,大幅下滑2.6个百分点,创2020年5月份以来新低,内需大幅萎缩是美国指数回落的主要原因。中国制造业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6.1%,环比仅提高1.9个百分点。全球经济预期下降将严重影响外向型经济恢复,进而影响我国钢材产品的直接和间接出口。(贺宗春)